汇流条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105242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汇流条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造无刷电机的集中配电部件中使用的汇流条的汇流条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于车辆的低油耗化的需求较大,作为其中一例,超高燃油效率混合动力车的开发在进展之中。特别是最近,提出具备以发动机为主动力、在加速时等利用DC无刷电机来辅助发动机的辅助动力机构(电机辅助机构)的混合动力汽车。然而,由于构成电机辅助机构的无刷电机配置在发动机室内的有限的空间内,具体而言配置在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狭小的空间内,因而在设置上受到较大的制约。因此,要求这种无刷电机为薄型。其中,在电机辅助机构中使用的薄型无刷电机具备与发动机的曲轴直接连结的 转子、和包围该转子的环状的定子。而且,定子构成为包括通过对铁芯实施绕线所形成的多个磁极、收容该磁极的定子架、以及用于对这些绕线集中地进行配电的集中配电部件(所谓的环形汇流条)等。作为这样的车辆用薄型无刷电机的集中配电部件,众所周知有具备与电机的各相对应地设置的多根汇流条、和覆盖上述各汇流条的树脂绝缘架的集中配电部件。具体而言,这样的集中配电部件以在形成环状的绝缘架上沿径向层叠多个保持槽的配置而形成,并将汇流条沿轴线方向安装到各保持槽内。该汇流条的构成包括嵌入到保持槽内的细长的板状的主体部、和从主体部向保持槽外以共面状突出的方式形成的供电用或绕线连接用的翼片。在上述集中配电部件中作为制造汇流条的方法,考虑有如下方法对金属板材打孔,在得到使成为翼片的部分从以直线状延伸的主体部的侧缘向与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形态的材料之后,通过对该材料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端子和翼片。然而,在该方法中,当对金属板材打孔时,由于端子与翼片之间或者翼片彼此之间的部分成为废弃材料,因此材料的浪费较多。为了消除这样的材料的浪费,提出有如下的汇流条的制造方法通过对金属制的细长的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将形成有细长地延伸的主体部、和从该主体部的规定位置向与其主体部交叉的方向以折回状或悬臂状突出的分支部的材料挤压变形为板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如果是该方法,则变形为板状的其主体部成为其主体部,变形为板状的其分支部成为其端子或其翼片。于是,由于不对金属板材打孔就能够得到汇流条,因此能够消除材料的浪费。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8759号公报然而,在上述汇流条的制造方法中,虽然对线材进行弯曲加工,但关于该线材的弯曲加工并没有具体的记载。即,在专利文献I中没有关于怎样对线材进行弯曲加工的记载,如果通过操作员的手工进行该加工,则由操作员进行的折弯的程度存在偏差,因此难以得到均匀品质的汇流条。另外,如果在该弯曲加工中使用金属模具,则产生新的金属模具的费用,使得到的汇流条的单价上涨,并且在汇流条的形状不同的情况下,需要与其形状的种类的数量相应的弯曲加工用的金属模具,因此进一步存在其单价上涨的缺陷。另外,在上述汇流条的制造方法中,由于对线材进行弯曲加工,因此确实能够消除成为废弃材料的材料。然而,由于在对该线材进行折弯加工之后将其挤压变形成板状,因此还需要用于该挤压的作业以及用于该作业的金属模具,因而还存在不能充分地降低所得到的汇流条的单价这样尚未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汇流条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能够不使用金属模具而进行制造,能简化其制造工序并且能够比较容易地制造多个种类的汇流条。本发明的汇流条的制造装置是制造使连接用的翼片从主体部的侧缘突出的汇流条的装置,该汇流条的制造装置具备输送装置,其将具有方形的截面的方线沿长边方向导 出;第一把持装置,其用于把持从输送装置导出的方线;第一把持移动用致动器,其使第一把持装置沿方线的长边方向移动;第二把持装置,其用于把持比第一把持装置靠下游侧的方线;第二把持移动用致动器,其使第二把持装置沿方线的长边方向移动;加工用致动器,其使从宽度方向与第一把持装置和第二把持装置中间的方线接触的接触部件在与方线正交的方向上往复移动而使方线向侧方突出。优选地,该汇流条的制造装置在接触部件形成有从宽度方向与方线接触的圆弧部、以及形成于圆弧部的两侧且从厚度方向夹持方线的凸缘部。本发明的汇流条的制造方法是制造使连接用的翼片从主体部的侧缘突出的汇流条的方法,该汇流条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交替地重复以下工序导出工序,通过导出具有方形的截面的方线来形成由方线构成的板状的主体部;翼片成形工序,使形成主体部的方线的一部分沿宽度方向以折回状突出而形成从主体部的侧缘突出的翼片。其中,优选地,翼片形成工序中的翼片的形成通过以下方式进行,S卩使接触部件在与方线正交的方向上移动而使方线向侧方突出,并且使第一把持装置以及第二把持装置沿着方线相互接近,其中接触部件从宽度方向与由第一把持装置以及第二把持装置以隔开规定的间隔所把持的方线接触。在本发明的汇流条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中,通过对预先被挤压的方线进行弯曲加工,而得到形成有细长地延伸的主体部、以及从该主体部的规定位置向与该主体部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翼片的汇流条,因此能够省去以往那样将弯曲加工后的方线挤压变形为板状的作业,能够比以往简化汇流条的制造工序。另外,也不需要作为以往所需要的挤压变形的金属模具,因此能够减少金属模具管理的负担,从而得到更廉价的汇流条。另外,通过导出方线来形成由方线构成的板状的主体部,并且由于使形成该主体部的方线的一部分沿宽度方向以折回状突出而形成翼片,因此通过改变方线的导出量,能够容易地改变多个所形成的翼片与翼片的间隔。另外,通过改变使方线的一部分沿宽度方向突出的程度,就能够容易地得到不同形状的翼片。由此,能够比较容易地制造翼片与翼片的间隔或翼片本身的形状不同的多个种类的汇流条。由此,提高汇流条的制造中的通用性、生产性,从而能够实现汇流条的制造的自动化。另外,使方线向侧方突出的接触部件具备从厚度方向夹持该方线的凸缘部,由此即使方线成为例如扁线,当使该方线向侧方突出时,也能够利用凸缘部夹持该方线的厚度方向。于是,利用该凸缘能够防止在方线向侧方突出的作业中,该方线在厚度方向上发生变形。此外,在使由第一以及第二把持装置所把持的方线向侧方突出时,通过使其第一以及第二把持装置沿着方线相互接近,由此能够防止形成该翼片的方线的全长发生变化。于是,能够使该方线向侧方突出的动作变得容易,并且避免在方线向侧方突出时该方线延伸而使电特性发生变化的情况。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的制造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该制造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把持装置未把持方线的状态的图2的A-A线剖视图。图4是示出利用把持装置把持方线后的状态的与图3对应的图。图5是把持方线后的把持装置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利用该制造装置导出方线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是示出利用制造装置而使方线的一部分向侧方突出后的状态的与图6对应的俯视图。图8是示出利用接触部件使方线以折回状突出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得到的汇流条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2…汇流条;12a…主体部;12b…翼片;14…方线;20…汇流条的制造装置;21…输送装置;30…第一把持装置;40…第一把持移动用致动器;50…第二把持装置;60…第二把持移动用致动器;70…加工用致动器;76…接触部件;76a…圆弧部;76b、76c…凸缘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接着,结合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图1以及图2示出本发明的汇流条的制造装置20。如图9所示,该制造装置20通过对金属制的细长的方线14进行弯曲加工,来自动地制造形成有细长地延伸的主体部12a、和从该主体部12a的规定位置向与该主体部12a交叉的方向以折回状或悬臂状突出的翼片12b、12c的汇流条12。方线14使用折弯时能够保持其形状的比较粗的线材。在该实施方式中示出使用所谓的方线14的情况,该方线14的在表面形成有绝缘皮膜的截面形成为长方形。如果将方线14形成为厚度方向比宽度方向小的扁线,则即使之后将该汇流条12弯成环状,如图9的实线箭头所示,通过使该方线14在厚度方向上弯曲,能够期待容易地使该汇流条12弯曲。然而,该方线14并不局限于扁线,也可以根据汇流条12等的规格等,形成为截面为正方形的方线。而且,作为该汇流条用方线14的扁线预先被切断成规定的长度来准备。其中,设定相互正交的X、Y、Z三个轴,X轴设为方线14的长边方向亦即水平前后方向、Y轴设为与该方线14正交的方向且是方线14的宽度方向亦即水平横方向、Z轴设为方线14的厚度方向亦即沿垂直方向延伸的方向,来对本发明的汇流条的制造装置2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汇流条的制造装置20具备将切断成规定的长度所准备的方线14沿长边方向导出的输送装置21 ;把持从该输送装置21导出的方线14的第一把持装置30 ;以及使该第一把持装置30沿方线14的长边方向亦即X轴方向移动的第一把持移动用致动器40。第一把持移动用致动器40构成为包括以沿X轴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基座20a(图2)的第一箱形主体41、设置于该主体41的线材上游侧的端部的第一伺服电机42、设置于主体41内部且被该第一伺服电机42转动驱动的第一滚珠丝杠43、以及与该第一滚珠丝杠43螺纹接合且沿主体41平行移动的第一从动件44。在该第一从动件44设置第一把持装置30,当借助第一伺服电机42转动驱动第一滚珠丝杠43时,该第一把持移动用致动器40与第一从动件44 一起使该第一把持装置30能够沿X轴方向移动。如图f图4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把持装置30具备第一台座31,其以沿X 轴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第一从动件44且在其上表面载置方线14 ;第一厚度方向气缸32,其对载置于上述第一台座31上的方线14从厚度方向进行按压;第一宽度方向气缸33,其对上述方线14从宽度方向进行按压。第一台座31的载置方线14的上表面的厚度在Y轴方向上不同,形成比方线14的厚度略小的阶梯差,由该阶梯差产生的阶梯壁31a以接触所导出的方线14的宽度方向的侧面的方式沿X轴方向连续地形成(图3 图5)。在该第一台座31的侧壁朝向Z轴方向上方安装有安装片34,在该安装片34上将第一厚度方向气缸32安装成使其伸缩轴32a朝向下方。该第一厚度方向气缸32安装于第一台座31的下游侧端部的方线14的上方,在向下方突出的伸缩轴32a的下端安装有与该第一台座31 —起从厚度方向夹持方线14的第一按压部件36。而且,对于该第一按压部件36的按压方线14的下表面,其厚度也沿Y轴方向不同且形成比方线14的厚度略小的阶梯差。在第一按压部件36与第一台座31 —起从厚度方向夹持方线14的状态下,由第一按压部件36下表面的阶梯差产生的阶梯壁36a以与第一台座31的阶梯壁31a —起从宽度方向夹持方线14的方式沿X轴方向连续地形成(图3 图5)。而且,如图5所示,该阶梯壁36a的下游侧端部形成被倒圆角加工的R部36b。如图f图3所示,为了避免与第一按压部件36的干涉,第一宽度方向气缸33的伸缩轴33a朝向Y轴方向安装在比第一厚度方向气缸32靠方线14的上游侧的第一从动件44上。该第一宽度方向气缸33以与第一台座31的阶梯壁31a—起从宽度方向夹持侧面与第一台座31的阶梯壁31a接触的方线14的方式,将伸缩轴33a的前端朝向方线14的侧面安装。而且,在面朝该方线14的伸缩轴33a的前端安装有夹压部件37,该夹压部件37与上述第一台座31的阶梯壁31a —起从宽度方向夹持方线14。如图1和图2所示,输送装置21安装于比第一宽度方向气缸33靠上游侧的第一从动件44。该实施方式中的输送装置21具备气动卡盘装置22,其根据气压的有无而经由夹持齿22a从厚度方向把持方线14 ;卡盘移动用致动器23,其使该气动卡盘装置22能够沿X轴方向往复移动。该卡盘移动用致动器23的构成包括固定于上述第一从动件44的侧缘且沿X轴方向延伸的主体23a、设置于该主体23的端部的卡盘移动用伺服电机23b、设置于主体23a内部且被上述卡盘移动用伺服电机23b转动驱动的卡盘移动用滚珠丝杠23c、以及与该滚珠丝杠23c螺纹接合而沿着主体23a平行移动的卡盘用从动件23d。在该卡盘用从动件23d上安装气动卡盘装置22,当借助卡盘移动用伺服电机23b转动驱动卡盘移动用滚珠丝杠23c时,该卡盘移动用致动器23构成为与卡盘用从动件23d —起使该气动卡盘装置22能够沿X轴方向移动。因此,该输送装置21构成为利用压缩空气的供给,卡盘移动用致动器23使夹持齿22a夹持有方线14的气动卡盘装置22沿方线14的长边方向亦即X轴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将该方线14导出。如图1所示,该汇流条的制造装置20具备把持比上述第一把持装置30靠下游侧的方线14的第二把持装置50、和使该第二把持装置50沿方线14的长边方向移动的第二把持移动用致动器60。该第二把持装置50和第二把持移动用致动器60、与上述第一把持装置30和第一把持移动用致动器40形成以后述的接触部件76为对称线的对称结构,该结构与上述的第一把持装置30及第一把持移动用致动器40相同。S卩,第二把持移动用致动器60的构成包括第二箱形主体61,其以与上述第一把持移动用致动器40隔开规定的间隔且沿X轴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第一把持移动用致动
器40的X轴方向下游侧的基座20a (图2);第二伺服电机62,其设置于上述第二箱形主体61的线材下游侧的端部;第二滚珠丝杠63,其设置于第二箱形主体61内部且被上述第二伺服电机62转动驱动;第二从动件64,其与该第二滚珠丝杠63螺纹接合而沿着第二箱形主体61平行移动。第二把持装置50设置于上述第二从动件64,该第二把持移动用致动器60构成为当借助第二伺服电机62转动驱动第二滚珠丝杠63时,与第二从动件64 —起使上述第二把持装置50沿X轴方向移动。如图1和图2所示,该实施方式的第二把持装置50具备第二台座51,其以沿X轴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第二从动件64且在其上表面载置方线14 ;第二厚度方向气缸52,其对载置于上述第二台座51上的方线14从厚度方向进行按压;第二宽度方向气缸53,其对上述方线14从宽度方向进行按压。第二台座51设置于第一台座31的X轴方向下游侧,以使载置于第一台座31且沿X轴方向延伸的方线14也载置于第二台座51的上表面,该第二台座51的载置方线14的上表面的厚度在Y轴方向上不同,形成有比方线14的厚度略小的阶梯差。而且,由该阶梯差产生的阶梯壁51a以接触所导出的方线14的宽度方向的侧面的方式沿X轴方向连续地形成(图8)。在该第二台座51的侧壁上朝向Z轴方向上方安装有安装片54,第二厚度方向气缸52以其伸缩轴52a朝向下方的方式安装于该安装片54。该第二厚度方向气缸52安装在第二台座51的上游侧端部的方线14的上方,在向下方突出的伸缩轴52a的下端安装有与上述第二台座51 —起从厚度方向夹持方线14的第二按压部件56。而且,对于该第二按压部件56的按压方线14的下表面,其厚度也沿Y轴方向不同,形成比方线14的厚度略小的阶梯差。在第二按压部件56与第二台座51 —起从厚度方向夹持方线14的状态下,由第二按压部件56下表面的阶梯差产生的阶梯壁56a以与第二台座51的阶梯壁51a —起从宽度方向夹持方线14的方式沿X轴方向连续地形成(图8)。而且,如图8所示,该阶梯壁56a的上游侧端部形成被倒圆角加工的R部56b。如图f图3所示,为了避免与第二按压部件56的干涉,第二宽度方向气缸53的伸缩轴53a朝向Y轴方向安装于比第二厚度方向气缸52靠下游侧的第二从动件64。该第二宽度方向气缸53以与第二台座51的阶梯壁51a —起从宽度方向夹持侧面与第二台座51的阶梯壁51a接触的方线14的方式,将伸缩轴53a的前端朝向方线14的侧面安装。而且,在面朝该方线14的伸缩轴53a的前端安装有夹压部件57,该夹压部件57与上述第二台座51的阶梯壁51a—起从宽度方向夹持方线14。如图1和图2所示,该汇流条的制造装置20具备加工用致动器70,该加工用致动器70使从宽度方向与第一以及第二把持装置30、50的中间的方线14接触的接触部件76沿与方线14正交的方向往复移动,以使方线14向侧方突出。加工用致动器70的构成包括加工箱形主体71,其以一方的端部面朝方线14的方式沿Y轴方向延伸地固定于第一以及第二把持装置30、50的中间的基座20a (图2);加工用伺服电机72,其设置于该加工箱形主体71的另一方的端部;加工用滚珠丝杠73,其设置于加工箱形主体71内部且被上述加工用伺服电机72转动驱动;加工用从动件74,其与上述加工用滚珠丝杠73螺纹接合而沿着加工箱形主体71平行移动。在该加工用从动件74上竖 立设置接触部件76。如图1和图2各自的放大图所示,接触部件76形成有从宽度方向与作为方线14的扁线接触的圆弧部76a、以及形成在该圆弧部76a的Z轴方向的两侧且从厚度方向夹持方线的凸缘部76b、76c。圆弧部76a在包括方线14的水平面中面朝方线14的前端形成为圆弧状。因此构成为当加工用滚珠丝杠73被上述加工用致动器70的加工用伺服电机72转动驱动时,使该接触部件76与加工用从动件74 —起沿Y轴方向移动,以使接触部件76的圆弧部76a从侧方与两侧被第一以及第二把持装置30、50把持的方线14接触。而且,当使圆弧部76a从侧方与方线14接触的接触部件76进一步沿Y轴方向移动时,如图7和图8所示,构成为使该接触部件76接触的部分向方线14的侧方亦即Y轴方向突出。接着,对使用这样的汇流条的制造装置制造汇流条的本发明的汇流条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得到的汇流条12通过对金属制的细长的方线14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有细长地延伸的主体部12a、和从该主体部12a的规定位置向与该主体部12a交叉的方向以折回状或悬臂状突出的翼片12b、12c。而且,制造这样的汇流条12的本发明的方法的特征在于,交替地重复以下的工序导出工序,通过导出具有方形的截面的方线14而形成由该方线14构成的板状的主体部12a ;翼片成形工序,使形成该主体部12a的方线14的一部分沿宽度方向以折回状突出而形成从主体部12a的侧缘突出的翼片12b。在导出工序中,将方线14沿长边方向亦即X轴方向笔直地导出。该导出由输送装置21进行,卡盘移动用致动器23使利用压缩空气的供给而由夹持齿22a夹持方线14的气动卡盘装置22从图6的用点划线示出的状态开始如实线箭头那样向方线14的长边方向亦即X轴方向的下游侧移动,从而导出规定长度的方线14。此时,方线14为未被第一以及第二把持装置30、50把持的状态。卡盘移动用致动器23借助卡盘移动用伺服电机23b来转动驱动卡盘移动用滚珠丝杠23c,由此与卡盘用从动件23d —起使气动卡盘装置22沿着主体23a移动。然而,主体23a的X轴方向的长度不足,即使卡盘用从动件23d从主体23a的上游侧端部移动到下游侧端部,也有可能存在方线14的导出长度不足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第一把持装置30暂时把持被导出的方线14来禁止其移动,并在该状态下打开夹持方线14的夹持齿22a来解除其夹持动作,使图6的用实线表示的气动卡盘装置22返回到用点划线表示的上游侧。而且,再次利用该气动卡盘装置22的夹持齿22a夹持方线14,并且解除第一把持装置30对方线14的把持,然后使该气动卡盘装置22如实线箭头所示再次向下游侧移动。由此,能够实现导出超过主体23a的X轴方向的长度的方线14。另一方面,翼片形成工序中的翼片12b的形成,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即使从宽度方向与由第一以及第二把持装置30、50隔开规定的间隔所把持的方线14接触的接触部件76沿与方线14正交的方向移动,以使方线14向侧方突出。所以,首先由第一以及第二把持装置30、50隔开规定的间隔把持所导出的方线14。规定的间隔根据想要得到的翼片12b的大小、形状而不同,第一以及第二把持装置30、50隔开与想要得到的翼片12b的全长相等的间隔来把持方线14。此外,在利用第一以及第二把持装置30、50把持方线14之后,解除气动卡盘装置22对方线14的把持,使该气动卡盘装置22返回到图6的用点划线表示的上游侧,再次准备接下来的导出工序,预先利用该气动卡盘装置22来把持方线14。第一以及第二把持装置30、50对方线14的把持动作相同,对第一把持装置30的把持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借助第一宽度方向气缸33使伸缩轴33a突出,并使设置于其前端的夹压部件37从侧面与方线14接触,并将该方线14按压于第一台座31的阶梯壁31a。然后,使第一厚度方向气缸32的伸缩轴32a突出,并将安装于其下端的第一按压部件36从上 方按压方线14,由该第一按压部件36和第一台座31夹持该方线14。这样一来,利用第一以及第二把持装置30、50隔开规定的间隔来把持方线14,以禁止方线14沿长边方向的移动。这样,在利用宽度方向气缸33、53将方线14按压于台座31、51的阶梯壁31a、51a(图8)之后,借助厚度方向气缸32、52将按压部件36、56从上方按压方线14,形成于按压部件36、56的阶梯壁36a、56a (图8)位于与台座31、51的阶梯壁31a、51a —起从宽度方向夹持方线14的位置。即,方线14离开台座31、51的阶梯壁31a、51a,借助下降的按压部件36、56的阶梯壁36a、56a,能够避免该方线14被挤坏的事态发生。在利用第一以及第二把持装置30、50隔开规定的间隔把持方线14之后,借助加工用致动器70的加工用伺服电机72来转动驱动加工用滚珠丝杠73,与加工用从动件74 —起使接触部件76沿Y轴方向朝向方线14移动。而且,使接触部件76、具体而言是圆弧部76a从侧方与两侧被第一以及第二把持装置30、50把持的方线14接触。而且,在从侧方与方线14接触之后进一步使该接触部件76沿Y轴方向移动,如图7和图8所示,使方线14的接触部件76接触的部分向方线14的侧方亦即Y轴方向突出。这样,使方线14的一部分沿宽度方向以折回状突出而形成从主体部12a的侧缘突出的翼片12b。此时,使方线14向侧方突出的接触部件76的圆弧部76a与该方线14接触,由于该方线14沿着该圆弧部76a而被加工成折回状,因此能够得到沿着该圆弧部76a的预期的形状的翼片12b。另外,虽然方线14从被第一以及第二把持装置30、50把持的部分被折弯,但如图8所示,由于在面朝按压部件36、56的阶梯壁36a、56a的接触部件76的端部分别形成有R部36b、56b,因而该方线14沿着该R部36b、56b被折弯。因此能够避免对该折弯部施加过度的压力。此外,由于接触部件76具备从厚度方向夹持方线14的凸缘部76b、76c,因此即使是例如厚度方向比宽度方向小的方线14,由于凸缘部76b、76c夹持该方线14的厚度方向,因此当该方线14向侧方突出时,能够防止该方线14在厚度方向上发生变形。其中,当使由第一和第二把持装置30、50把持的方线14向侧方突出时,使该第一和第二把持装置30、50沿着方线14相互接近。该第一和第二把持装置30、50的移动利用第一以及第二把持移动用致动器40、60来进行。具体而言,利用各自的伺服电机42、62来转动驱动滚珠丝杠43、63,与第一和第二从动件44、64—起使第一和第二把持装置30、50沿X轴方向移动。该第一和第二把持装置30、50的移动以不使形成上述翼片12b的方线14的长度发生变化的方式进行。因此使第一和第二把持装置30、50相互以相同的速度接近位于其中间的接触部件76,由此来形成折回状的翼片12b。这样,通过使形成翼片12b的方线14的长度在翼片12b的形成前后不发生变化,从而能够使该方线14向侧方突出的动作变得容易,并且避免使方线14向侧方突出时该方线14延伸的事态发生。因此能够避免构成汇流条12的方线14在翼片12b中延伸而使方线14的截面积减少、使其电特性发生变化的事态发生。虽然在使该方线14向侧方突出时方线14被输送装置21的气动卡盘装置22把持,但由于该输送装置21本身设置于第一把持移动用致动器40的第一从动件44,因而该输送装置21与第一把持装置30 —起移动。因此第一把持装置30与输送装置21的间隔不发生变化,而能够消除因第一把持装置30与输送装置21的间隔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不良状况。 这样,在形成翼片12b之后,解除第一和第二把持装置30、50对方线14的把持。这是借助上述宽度方向气缸33、53而使夹压部件37离开方线14,与此同时借助各自的厚度方向气缸32、52而使各自的按压部件36、56从方线14上升。由此解除对方线14的把持。而且借助第一和第二把持移动用致动器40、60将第一和第二把持装置30、50之间扩大而返回到规定的间隔。与此同时借助加工用致动器70的加工用伺服电机72将加工用滚珠丝杠73向相反方向转动驱动,与加工用从动件74—起使该接触部件76向离开方线14的方向移动,而返回到初始的状态。由此结束形成翼片12b的翼片成形工序。交替地重复这样的导出工序和翼片形成工序,得到例如图9所示的汇流条12,该汇流条12从主体部12a的侧缘以预期的间隔且以预期的数量而形成预期的形状的连接用的翼片12b。图9中的汇流条12示出形成有四处以规定的间隔分离的山形的翼片12b、一处折回而形成U字状的翼片12b、以及在两端部以悬臂状突出的翼片12c。其中,对于山形的翼片12b、和折回而形成U字状的翼片12b,通过使被第一和第二把持装置30、50把持的方线14的规定的间隔、接触部件76的移动量发生变化,由此能够分开完成。另外,对于两端部的翼片12c,虽未图示,但利用第一或第二把持装置30或50来把持方线14,并使接触部件76与从该第一或第二把持装置30或50突出的方线14的端部接触,进而向方线14的侧方亦即Y轴方向突出。由此折弯方线14的端部,从而形成在主体部12a的两端部以悬臂状突出的翼片12c。另外,图9中的汇流条12仅是一例,但并不局限于此。因此,在本发明的汇流条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中,通过对预先被挤压的方线14进行弯曲加工而得到汇流条12,该汇流条12形成有细长地延伸的主体部12a、和从该主体部12a的规定位置向与该主体部12a交差的方向突出的翼片12b,因此能够省去以往那样将弯曲加工后的方线挤压变形为板状的作业,能够比以往简化汇流条12的制造工序。另外,由于不需要以往所需的用于挤压变形的金属模具,因此能够减少金属模具管理的负担而得到更廉价的汇流条。另外,通过导出方线14而形成由方线14构成的板状的主体部12a,并且使形成该主体部12a的方线14的一部分沿宽度方向以折回状突出而形成翼片12b,因此通过改变方线14的导出量,由此能够容易地改变多个所形成的翼片12b与翼片12b之间的间隔。另外,通过改变使方线14的一部分沿宽度方向突出的程度,由此能够容易地得到不同形状的 翼片12b。所以能够比较各易地制造翼片12b与翼片12b之间的间隔、或翼片12b本身的形状不同的多个种类的汇流条12。因此汇流条12的制造的通用性、生产性提高,从而能够实现汇流条12的制造的自动化。
权利要求
1.一种汇流条的制造装置,是制造使连接用的翼片(12b)从主体部(12a)的侧缘突出的汇流条(12)的装置,该汇流条的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输送装置(21),其将具有方形的截面的方线(14)沿长边方向导出;第一把持装置(30 ),其用于把持从所述输送装置(21)导出的所述方线(14 );第一把持移动用致动器(40),其使所述第一把持装置(30)沿所述方线(14)的长边方向移动;第二把持装置(50 ),其用于把持比所述第一把持装置(30 )靠下游侧的所述方线(14 );第二把持移动用致动器(60),其使所述第二把持装置(50)沿所述方线(14)的长边方向移动;以及加工用致动器(70),其使从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把持装置(30)和所述第二把持装置 (50)中间的所述方线(14)接触的接触部件(76)在与所述方线(14)正交的方向上往复移动以使所述方线(14)向侧方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接触部件(76)形成有从宽度方向与方线(14)接触的圆弧部(76a)、以及形成于所述圆弧部(76a)的两侧且从厚度方向夹持所述方线(14)的凸缘部(76b、76c)。
3.一种汇流条的制造方法,是制造使连接用的翼片(12b)从主体部(12a)的侧缘突出的汇流条(12)的方法,该汇流条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交替地重复以下工序导出工序,通过导出具有方形的截面的方线(14)来形成由所述方线(14)构成的板状的所述主体部(12a);和翼片成形工序,使形成所述主体部(12a)的所述方线(14)的一部分沿宽度方向以折回状突出而形成从所述主体部(12a)的侧缘突出的翼片(12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汇流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翼片形成工序中的翼片(12b)的形成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即使接触部件(76)在与所述方线(14)正交的方向上移动而使所述方线(14)向侧方突出,并且使第一把持装置(30) 和第二把持装置(50)沿着所述方线(14)相互接近,其中所述接触部件(76)从宽度方向与由所述第一把持装置(30)以及所述第二把持装置(50)以隔开规定的间隔所把持的方线 (14)接触。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汇流条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不使用金属模具进行制造,能简化其制造工序且比较容易地制造多种汇流条。汇流条的制造装置具备将方线沿长边方向导出的输送装置;把持被导出的方线的第一把持装置;使第一把持装置沿方线的长边方向移动的第一把持移动用致动器;把持比第一把持装置靠下游侧的方线的第二把持装置;使第二把持装置沿方线的长边方向移动的第二把持移动用致动器;使从宽度方向与第一把持装置和第二把持装置中间的方线接触的接触部件在与方线正交的方向上往复移动以使方线向侧方突出的加工用致动器。制造方法是交替地重复通过导出方线来形成由方线构成的板状的主体部的导出工序、和形成从主体部的侧缘突出的翼片的翼片成形工序。
文档编号H01B5/02GK103021559SQ20121027382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7日
发明者近藤功治 申请人: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