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连接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部件,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将其上表面具有接线端子的辅助板安装到例如连接器部分或者主板上的连接部件。
背景技术:
迄今,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实践了将辅助板例如结合有电子电路的IC卡安装到主板上来扩展功能。例如,JP2000-306621A描述了一种用于将辅助板连接至主板的连接器。如图16所不,连接器包括安装在主板I的上表面的外壳2。在该外壳2中设有凹槽4,作为辅助板的卡3的端部插入该凹槽4中。该凹槽4中设有连接器的接线端子6,该接线端子6与设置在卡3两侧面上的卡的接线端子5相连。为了将卡3附连到连接器上,将卡3以一定角度插入到凹槽4的开口中,然后沿凹槽4在Dl方向上移动卡3,当卡3的前端与凹槽4的端部接触时,在D2方向上朝向主板I的上表面压下卡3。如点划线所示,这时,卡3基本上平行于主板I的上表面,当连接器的接线端子6被相应的卡的接线端子5按压时发生弹性变形,二者之间建立了电连接。连接器的接线端子6具有轻微弯曲地翘起的形状以能够顺利地插入卡3。因此,当卡3基本上平行于主板I的上表面并且连接器的接线端子6与卡的接线端子5弹性接触时,连接器的接线端子6的末端远离卡的接线端子5翘起。因此,连接器的接线端子6的末端的翘起部分形成了短截线,该短截线损坏了高频特性,使其难以执行约IOGbps及以上的高速信号的精确传输。如果为了避免形成短截线,将连接器的接线端子6的末端各自成形为一直线而不是翅起的形状,则在插入卡3时,连接器的接线端子6可能会碰撞到卡3的前端,可能会损坏连接器的接线端子6,或者连接器的接线端子6的边缘可能会磨损卡3的表面损坏卡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顺利地附连辅助板并能允许获得良好的高频特性的连接部件。本发明的连接部件包括一外壳,用于容纳在沿辅助板的上表面的方向上插入的辅助板;外壳接线端子,固定到外壳上并且用于连接辅助板接线端子;一抵接部,其位于外壳接线端子的下方,并且与插入到外壳中的辅助板的前端接触;第一导向部分,其位于外壳接线端子的下方,用于当辅助板被插入外壳中时调节辅助板的下表面的位置;第二导向部分,当沿辅助板的插入方向看时其位于第一导向部分的前方,用于当辅助板被插入外壳中时调节辅助板的上表面的位置;及第三导向部分,当沿辅助板的插入方向看时其在第二导向部分的前方,位于穿过第一导向部分和第二导向部分形成的直线上,并设置在离开抵接部的距离比辅助板的总长更长的位置上,当辅助板被插入外壳中时第三导向部分调节辅助板的下表面的位置;其中第一导向部分、第二导向部分和第三导向部分形成一插入路径,用于在不允许辅助板与外壳接线端子接触的情况下将辅助板插入到外壳中,在沿插入路径将辅助板插入外壳中直到辅助板的前端与抵接部接触之后,朝向外壳的底部压下辅助板的后端,辅助板枢转使辅助板接线端子与外壳接线端子的下表面接触。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的横剖面视图。图3是根据安装有辅助板的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的透视图。图4是根据安装有辅助板的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的横剖面视图。图5A到是图解将辅助板附连到根据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上的步骤的横剖面视图。图6是根据实施例1的已经开始安装辅助板的连接部件的透视图。图7是根据实施例1的已经开始安装辅助板的连接部件的切断透视图。图8是根据实施例1的已经完成了辅助板的安装的连接部件的切断透视图。图9是根据实施例2的连接部件的透视图。图10是根据实施例2的安装有辅助板的连接部件的透视图。图11是根据实施例2的安装有辅助板的连接部件的横剖面视图。图12是根据实施例2的已经开始安装辅助板的连接部件的透视图。图13是根据实施例2的已经完成了辅助板的安装的连接部件的切断透视图。图14是根据实施例3的连接部件的透视图。图15是根据实施例3的安装有辅助板的连接部件的透视图。图16是传统的卡连接器的局部横剖面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基于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1图1和2图解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的结构。连接部件是由一对相互连接的连接器部分的插塞接头部件的一部分构成的,并且包括大概呈托盘形状的一外壳11和复数个固定到外壳11上的外壳接线端子12。外壳11包括具有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的底部13、沿底部13的长边设置的彼此相对的一对直立的侧壁14、和沿底部13的其中一条短边直立并与两侧壁14连接的端壁15。底部13的上表面16在三边处被该对侧壁14和端壁15包围,形成了用于辅助板的一凹入式容纳部分17。在与端壁15相对的底部13的另一短边上,未设置壁部分,相反形成了一开Π 18。外壳11的底部13的上表面16形成了本发明中辅助板的支撑部分。外壳接线端子12平行于底部13的上表面16延伸过端壁15而被端壁15支撑。外壳接线端子12的一端伸入到具有鸥翼形(其焊接部分平行于板,逐步弯曲的端子形状)的辅助板容纳部分17中,并且在其末端的下表面上形成有接触部分12a。外壳接线端子12的接触部分12a排列在平行于底部13的上表面16的一直线上,并且在辅助板容纳部分17中垂直于侧壁14延伸。在位于外壳接线端子12的接触部分12a的正下方的底部13的部分上表面16上形成有以给定角度Θ朝端壁15向下倾斜的第一斜面19。该第一斜面19延伸过位于两侧壁14之间的辅助板容纳部分17的总宽度。连接到第一斜面19的下端上并且面向辅助板容纳部分17的端壁15的壁表面形成一抵接部20。该对侧壁14各自具有在端壁15附近向辅助板容纳部分17内部拱起的凸台21和在开口 18处向辅助板容纳部分17内部拱起的凸台22。侧壁14的凸台21之间的距离和凸台22之间的距离均小于被容纳在辅助板容纳部分17中的辅助板的宽度,而未设置凸台21和22的侧壁14之间的距离稍微大于辅助板的宽度。在位于端壁15附近的各凸台21的下表面上形成有以与第一斜面19相同的角度Θ朝端壁15向下倾斜的第二斜面23。各该第二斜面23平行于第一斜面19,并且位于第一斜面19的延长线的上方一稍微大于被容纳在辅助板容纳部分17中的辅助板的厚度的距离处。在位于开口 18附近的各凸台22的上表面形成有以与第一斜面19和第二斜面23相同的角度Θ朝端壁15向下倾斜的第三斜面24。各该第三斜面24位于第一斜面19的延长线上。从第一斜面19靠近开口 18的端部到第三斜面24靠近端壁15的端部的距离小于被容纳在辅助板容纳部分17中的辅助板的总长度,而从抵接部20到第三斜面24靠近端壁15的端部的距离大于被容纳在辅助板容纳部分17中的辅助板的总长度。第一斜面19、第二斜面23和第三斜面24分别构成本发明的第一导向部分、第二导向部分和第三导向部分,并且在制造外壳11时与外壳11 一体成型。第一斜面19、第二斜面23和第三斜面24形成一插入路径,用于在不允许辅助板与外壳接线端子12接触的情况下将辅助板插入外壳11中。在凸台21和凸台22之间的各侧壁14上设有悬臂(即弹性片)制成的一锁定构件25,其下端部分伸入到辅助板容纳部分17中。各该锁定构件25位于外壳11的底部13的上表面16上方一稍微大于辅助板厚度的距离处,并且其具有伸入到辅助板容纳部分17中的量朝其下部逐渐增加的截面形状。外壳接线端子12的另一端从外壳11中伸出为插塞接头部件提供一插塞触头。图1图解了与插塞接头部件接合的一插座连接器部分R。图3和4图解了安装有一辅助板B的连接部件。辅助板B具有安装在其中心处的一半导体芯片31和排列设置在辅助板B前端附近表面上的辅助板接线端子32。辅助板B的后端与一缆索33连接。辅助板B沿底部13的上表面16设置,其前端与外壳11的抵接部20接触,并且辅助板接线端子32与相应的外壳接线端子12的接触点12a接触。这时,辅助板B与锁定构件25接合以便将辅助板B锁定在适当的位置。连接到辅助板B的后端的缆索33通过外壳11的开口 18从连接部件向外延伸。在该状态下,外壳接线端子12通过焊接与相应的辅助板接线端子32连接。因为辅助板B被锁定构件25锁定在适当的位置,所以焊接可以在辅助板接线端子32与外壳接线端子12不会发生位置偏移的情况下进行,提高了焊接的效率。在焊接之后,由于辅助板B被锁定构件25锁定在适当的位置,即使通过例如缆索从外部向辅助板B施加应力,该应力也不会被传递至焊接部分,因此可以在外壳接线端子12和辅助板接线端子32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以下将描述一种将辅助板B安装到连接部件上的方法。首先,倾斜辅助板B降低其前端,将辅助板B插入到外壳11的辅助板容纳部分17中,使辅助板B的前端与外壳11的底部13的上表面16接触,同时使辅助板B的后端的下表面与形成在外壳11的凸台22的上表面上的第三斜面24接触。当使辅助板B的前端与底部13的上表面16保持接触并且辅助板B的后端的下表面与第三斜面24保持接触向外壳11的端壁15滑动辅助板B时,如图5A所示,辅助板B的前端的下表面开始在外壳11的第一斜面19上移动。这时,辅助板B前端的上表面的两侧位于设在外壳11的凸台21的下表面上的第二斜面23的正下方。因此,在垂直于辅助板B的方向上,辅助板B的前端的下表面的位置通过第一斜面19调节,辅助板B的前端的上表面的位置通过第二斜面23调节,并且辅助板B的后端的下表面的位置通过第三斜面24来调节。因此,这时,辅助板B被定位在由第一斜面19、第二斜面23和第三斜面24所限定出的唯一插入路径上,该插入路径引导辅助板B插入到外壳11的辅助板容纳部分17中。如图6和7所示,辅助板B的辅助板接线端子32还没有触及外壳11的外壳接线端子12。当沿插入路径朝外壳11的端壁15进一步插入辅助板B时,辅助板B的前端与外壳11的抵接部20接触,如图5B所示。因为形成插入路径的一部分的第一斜面19以一给定的角度Θ从底部13的上表面16朝端壁15向下倾斜,所以沿插入路径倾斜的辅助板B的前端处于比外壳接线端子12更低的位置,从而防止当插入辅助板B时其与外壳接线端子12接触。因此,设置在辅助板B的前端附近的上表面上的辅助板接线端子32仍然未与外壳11的接线端子12接触。此外,因为从抵接部20到第三斜面24靠近端壁15的端部的距离LI大于辅助板B的总长度L2,所以当辅助板B被插入到其前端与抵接部20接触时,辅助板B的后端从外壳11的第三斜面24脱离,其位置远离凸台22而靠近端壁15。因此,这时辅助板B的后端的下表面不受第三斜面24的位置限制,进而辅助板B处于即将在第一斜面19和底部13的上表面16之间的分界线C上沿着辅助板B的前端上升并且其后端下降的方向枢转的状态。因此,当朝外壳11的底部13压下辅助板B的后端以使辅助板B枢转时,如图5C所示,辅助板B的辅助板接线端子32从下面靠近外壳接线端子12,同时将连接到辅助板B的后端的缆索33插入到外壳11的开口 18中。然后,当辅助板B枢转至其下表面与外壳11的底部13的上表面16接触时,如图5D所示,辅助板B与锁定构件25接合而被锁定在适当的位置并被外壳11的底部13的上表面16支撑。这时,辅助板接线端子32与相应的外壳接线端子12的接触点12a接触,如图8所示。如上所述,根据实施例1,第一斜面19、第二斜面23和第三斜面24构成了用于将辅助板B导入到外壳11的辅助板容纳部分17中的单一插入路径,通过沿插入路径插入辅助板B并且朝外壳11的底部13压下所插入的辅助板B的后端来枢转辅助板B,辅助板接线端子32可以从下面接触外壳接线端子12的接触点12a。因此,即使使用具有例如末端不翘起的鸥翼形的外壳接线端子12,也能够将辅助板B顺利地附连到连接部件上并且能够使辅助板接线端子32与外壳接线端子12接触而不形成任何短截线。实施例2虽然根据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适用于将辅助板附连到插塞接头部件上,但是在实施例2中使用一连接部件来辅助板附连到主板上。图9图解了根据实施例2的一连接部件。连接部件包括固定到主板P上的一外壳41和连接到该外壳41上的外壳接线端子12。该外壳41包括用来支撑该外壳41的与主板P的上表面接触的支撑构件42,除此之外,该外壳41具有与根据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的外壳11相同的结构。因此,底部13的上表面16在三边上被一对侧壁14和端壁15包围,形成具有一凹口形状的辅助板容纳部分
17。底部13的上表面16剩余的一边具有开口 18。在底部13的上表面16靠近端壁15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斜面19。分别在该对侧壁14上靠近端壁15处的凸台21的下表面和该对侧壁14上在开口 18处的凸台22的上表面形成有第二斜面23和第三斜面24。端壁15的壁表面形成抵接部20。在凸台21和凸台22之间的各侧壁14上形成有锁定构件25。图10和11图解了根据实施例2的其上安装有辅助板B的连接部件。辅助板B沿底部13的上表面16设置,其前端与外壳41的抵接部20接触,并且辅助板接线端子32与相应的外壳接线端子12的下表面接触。辅助板B被锁定构件25锁定在适当的位置。连接到辅助板B的后端上的缆索33通过外壳41的开口 18从连接部件向外延伸。在该状态下,外壳接线端子12通过焊接与相应的辅助板接线端子32连接。如在实施例1中,沿着由第一斜面19、第二斜面23和第三斜面24构成的插入路径插入辅助板B,如图12所示,并且在辅助板B的前端与抵接部20接触之后,朝外壳41的底部13压下辅助板B后端枢转辅助板B,将辅助板B附连到连接部件上,如图13所示。在实施例2中,位于外壳接线端子12连接到辅助板接线端子32上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从外壳41处向外延伸并且与形成在主板P上的电路的布线图接触。因此,在外壳41固定到主板P上的实施例2中,也可以通过使用具有末端不翘起的鸥翼形的外壳接线端子12顺利地将辅助板B附连到连接部件上,并且辅助板接线端子32可以与外壳接线端子12接触而不形成任何短截线。实施例3图14图解了根据实施例3的一连接部件。除了外壳41被分成两个构件之外,所述连接部件与图9所示的根据实施例2的连接部件相同。连接部件包括固定到主板P上的一外壳41a,连接到外壳41a上的外壳接线端子12和可拆卸地附连到外壳41a上的辅助构件41b。外壳41a包括一底部13a、一对侧壁14a和端壁15。在底部13a靠近端壁15 —侧的上表面16a上形成有第一斜面19。在该对侧壁14a上靠近端壁15处形成有凸台21。凸台21各自具有形成在其下表面上的第二斜面23。端壁15的壁表面形成抵接部20。侧壁14a各自在其外侧上具有支撑构件42。辅助构件41b包括一底部13b和一对侧壁14b。该对侧壁14b在其端部处具有凸台22,在凸台22的上表面上形成有第三斜面24。在凸台22之间形成开口 18。外壳41a和辅助构件41b具有一连接杆机构(未显示),用于彼此可拆卸地连接。外壳41a与辅助构件41b相连,外壳41a的侧壁14a与辅助构件41b的侧壁14b相连形成一延长的侧壁。外壳41a的底部13a与辅助构件41b的底部13b相连形成一延长的底部,并且上表面16a和16b形成一水平的连续平面。在外壳41a和辅助构件41b相互连接的状态下,如上述实施例1和2,插入辅助板B,在辅助板B的前端与抵接部20接触后,朝辅助构件41b的底部13b压下辅助板B的后端以枢转辅助板B,完成辅助板B到连接部件的附连。当通过焊接将外壳接线端子12连接到相应的辅助板接线端子32上完成辅助板B到主板P的连接时,从外壳41a上拆除通过连杆机构(未显示)连接到外壳41a上的辅助构件41b,如图15所示。因为这时辅助板B已经与主板P相连,所以移除辅助构件41b不会产生问题。通过这种外壳41a和辅助构件41b彼此可拆卸地附连的结构,可以将单一辅助构件41b重复地用于复数个外壳41a来实现辅助板B到复数个外壳41a的附连。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优选在外壳41a的侧壁14a上设置由弹性片制成的类似于实施例1和2中的锁定构件25的锁定构件来锁定支撑在底部13a的上表面16a上的辅助板B的位置。如在实施例2中,根据实施例1的用于将辅助板附连到连接器部分上的连接部件还可以具有这种结构,即外壳11分成包括第一斜面19、第二斜面23及抵接部20的一外壳和包括第三斜面24的一辅助构件,并且该辅助构件可拆卸地附连到该外壳上。在上述实施例1 3中,分别由第一斜面19、第二斜面23和第三斜面24形成的第一导向部分、第二导向部分和第三导向部分通过与辅助板B的上表面或者后表面的表面接触,在辅助板插入时提供了一导向。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如果可以形成能够将辅助板B插入外壳的辅助板容纳部分中的单一插入路径,那么导向部分可以具有例如,借助于与辅助板B的上表面或者后表面的线接触或者点接触而实现导向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安装辅助板的连接部件,该辅助板具有形成在靠近其前端的上表面上的辅助板接线端子,所述连接部件包括: 一外壳,其用于容纳沿所述辅助板的上表面的方向插入的所述辅助板; 外壳接线端子,其固定到所述外壳上并用于连接所述辅助板接线端子; 一抵接部,其位于所述外壳接线端子的下方,并且与插入到所述外壳中的所述辅助板的前端接触; 第一导向部分,其位于所述外壳接线端子的下方,用于当所述辅助板被插入外壳中时调节所述辅助板的下表面的位置; 第二导向部分,当沿辅助板的插入方向看时其位于第一导向部分的前方,用于当所述辅助板被插入所述外壳中时调节所述辅助板的上表面的位置;以及 第三导向部分,当沿所述辅助板的插入方向看时其在第二导向部分的前方,位于穿过第一导向部分和第二导向部分形成的直线上,并设置在离开所述抵接部的距离大于所述辅助板的总长度的位置上,当所述辅助板被插入所述外壳中时所述第三导向部分调节所述辅助板的下表面的位置, 其中第一导向部分、第二导向部分和第三导向部分形成了一插入路径,用于在不允许所述辅助板与所述外壳接线端子接触的情况下将所述辅助板插入所述外壳中,以及 其中在沿所述插入路径将所述辅助板插入所述外壳中直到所述辅助板的前端接触所述抵接部之后,朝所述外壳的底部压下所述辅助板的后端,所述辅助板枢转使所述辅助板接线端子与所述外壳接线端子的下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部件,其中所述第一导向部分、所述第二导向部分和所述第三导向部分是分别由具有相同倾斜角度的斜面构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部件,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辅助板支撑部分,用于当所述辅助板枢转并且所述辅助板接线端子与所述外壳接线端子的下表面接触时支撑所述辅助板的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部件,还包括由弹性片制成的锁定构件,用于将所述辅助板锁定在由所述辅助板支撑部分所支撑的位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部件,其中所述各外壳接线端子具有一鸥翼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部件,其中所述外壳接线端子通过焊接连接到所述辅助板接线端子上。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部件,其中所述第一导向部分、所述第二导向部分和第所述三导向部分与所述外壳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部件,其中所述抵接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分和所述第二导向部分形成在所述外壳中, 其中所述第三导向部分形成在可拆卸地附连到所述外壳上的一辅助构件中,以及其中在所述辅助构件附连到外壳的状态下,将所述辅助板插入到所述外壳中,并使所述辅助板接线端子连接到所述外壳接线端子上之后,将所述辅助构件从所述外壳上移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部件,其中所述外壳附连到相互连接的一对连接器部分的其中之一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部件,其中所述外壳固定到其中安装有所述辅助板的bο ' I~"VfI,-"T ~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部件,包括一外壳、固定到外壳上的外壳接线端子、位于外壳接线端子下方的抵接部、位于外壳接线端子下方用于调节辅助板的下表面的位置的第一导向部分、沿辅助板的插入方向看时位于第一导向部分的前方用于调节辅助板的上表面的第二导向部分和沿辅助板的插入方向看时在第一导向部分的前方,位于穿过第一导向部分和第二导向部分并设置在离开抵接部的距离大于辅助板的总长度位置上的第三导向部分,该第三导向部分调节辅助板的下表面的位置。
文档编号H01R13/629GK103178383SQ201210383209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2日
发明者户田健太郎 申请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