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2269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具有显示对接连接器工作状态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已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广泛使用,这些电子产品通常需要与其它电子设备进行电源导通、网际网路、数据传输等各种连接。为了观察两个相互连接的电子产品的连接状态,一般会在相互连接的电子产品的连接器上设置一指示灯,以显示电源导通或数据传输等正常连接的确认。以笔记本电脑的电源充电器为例,其现有的直流电源连接器组件包括,一插座连接器设于笔记本外壳上,一输入电源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对接形成,而输入电源插头连接器一般是由壳体,线缆,多个导电端子,本体,电路板,LED模组,隔光件,导光管等元件组成,如中国公告专利CN201020576366.0所示,一插头连接器具有LED模组布置设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隔光件紧固于所述LED模组周围,所述导电端子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设有所述LED模组及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电路板固设于所述本体上,所述线缆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上的所述导电端子,所述导光管覆盖于所述LED模组上面,所述壳体覆盖于所述本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导出LED光的孔洞,使LED光源导引至所述壳体外,这样使所述插头连接器上元件繁多,结构复杂,组装工序繁多,导致生产组装困难且增加制造成本;另外,插头连接器的结构过于复杂,不利于产品朝小型化,精密化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容易制造的电连接器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其具有一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对接面,至少一贯穿孔由所述第一对接面贯通所述第一绝体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多个第一收容槽,多个第一端子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至少一磁性元件,固设于所述第一本体上;一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对接面对接,其具有一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多个第二收容槽,多个第二端子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至少一吸引元件,嵌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至少一发光元件,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上,所述发光元件设于所述贯穿孔;至少一导光元件,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器上且与所述发光元件对应,所述磁性元件与所述吸引元件以磁性吸附方式对接,使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电性导通,所述导光元件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源导引至所述第二连接器。进一步地,所述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体。进一步地,所述贯穿孔的孔径为前小后大的阶梯孔。进一步地,所述导光元件为透明塑胶材料制成。[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面凹设形成一第一凹槽连通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多个端子显露于所述第一凹槽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收容槽凸设形成一凸出部,当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时,所述凸出部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面至少设有一第一缺口,所述磁性元件收容于所述第一缺口内并与所述第一对接面平齐。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本体上对应所述第一对接面设有至少一第二缺口,所述吸引元件嵌设于所述第二缺口。进一步地,所述吸引元件为金属或带有磁性的材料制成。进一步地,一金属壳体包覆于所述第一本体外围。进一步地,一绝缘外套包覆于所述第二本体,所述导光元件贯穿所述绝缘外套并显露于所述绝缘外套。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其具有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对接面,至少一贯穿孔由所述第一对接面贯通所述第一绝体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多个第一收容槽,多个第一端子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一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对接面对接,其具有一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多个第二收容槽,多个第二端子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至少一发光元件,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上,所述发光元件设于所述贯穿孔;至少一导 光元件,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器上且与所述发光元件对应;当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电性导通时,所述导光元件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源导引至所述第二连接器。进一步地,至少一磁性元件,固设于所述第一本体上,至少一吸引元件,嵌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所述磁性元件与所述吸引元件以磁性吸附方式对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通过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磁性吸附方式连接,实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连接,从而使述第二连接器的导光元件将第一连接器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源导引至第二连接器组件,使用者易於观察到电连接器组件的导通状况。另外,这种将电连接器组件的发光元件与导光元件分开设置在两个相互对接的电连接器上,避开将发光元件与导光元件一体设置在一个连接器上,从而减少连接器上的结构元件,缩短组装工序,因单个连接器上的元件减少,生产组装操作更加简单方便,因而降低生产成本,也更容易在体积微小的空间内实现组装操作,有利于电连接器的微型化发展。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图1所示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局部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另一实施例图6所示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另一实施例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0031]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另一实施例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另一实施例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的附图标号说明:第一实施例附图标号:第一连接器 I第一本体 10第一对接面 101后端面101 第一贯穿孔 103第一收容槽 104第一凹槽105 第一缺口 106第一端子11 第一基部 110第一接触部 111第一^^持部 112翼部 113第一焊接部 114磁性元件12 发光元件 13插脚131金属壳体14 顶壁面 141前壁面142后壁面143 侧壁面 144第一孔洞1421卡持片1422 卡持槽 1423 卡持部1441接地脚1442`[0045]第二连接器2 第二本体 21第二对接面 211凸出部212 第二收容槽 22第二缺口23固持孔231 固定部 24通孔241第二端子25 第二基部 251第二卡持部 252第二接触部253 第二焊接部 254导光元件 26吸引元件27 线缆 28绝缘外套 29第二实施例附图标号:第一连接器3 第一本体 30第一对接面 301后端面302 第一贯穿孔 303第一收容槽 304第一收容空间305 第一端子 31磁性元件 32发光兀件33 后塞 34金属壳体 35第二连接器4 第二本体 41延伸部411第二端子42 金属前盖 43第二对接面 431绝缘外套44 线缆 4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连接器I及第二连接器2。参照图1至图3,所述第一连接器I具有一第一本体10,二第一端子11,二磁性元件12,—发光兀件13及一金属壳体14,所述第一本体10呈长方体形状,由非导电的材料制成,其具有一第一对接面101和一后端面102,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面101和所述后端面102的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和竖直的二侧面,自所述第一对接面101向所述后端面102贯穿设有二第一收容槽104,所述二第一收容槽104连通自所述第一对接面101凹设形成的一第一凹槽105,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104具有一第一让位槽(未图示)和一第一固持槽(未图示),所述第一让位槽自所述第一凹槽105向后延伸形成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04内,所述第一让位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104宽度且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04的上方,所述第一固持槽自所述后端面102向前延伸形成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04内,所述第一固持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04的宽度,所述第一凹槽105的两侧自所述第一对接面101分别形成一第一缺口 106,其中所述第一缺口 106的外侧具有贯通所述第一对接面101和所述后端面102的第一贯穿孔103,且所述第一贯穿孔103自所述第一对接面101向后呈前小后大的阶梯形,所述下表面具有至少二凸肋,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本体固定于电路板上(未图示)。参照图2及图3,二第一端子11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04内,所述第一端子11不限于2个,在其它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11数量可以为3个或3个以上,每一所述第一端子11具有一第一基部110,所述第一基部110固持于所述第一固持槽内,所述第一基部110呈水平的板状,所述第一基部110刺破形成一第一卡持部112,所述第一卡持部112收容于所述第一让位槽内,所述第一卡持部112卡持于所述第一让位槽内,使所述第一端子11固定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04,自所述第一基部110向前水平延伸一第一接触部111,且所述第一接触部111显露于所述第一凹槽105内,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接触,自所述第一基部110两侧分别向后水平延伸一翼部113,所述第一基部110向后弯折延伸一第一焊接部114,所述第一焊接部114与电路板(未图示)连接,所述第一焊接部114位于所述二翼部113之间。参照图2及图3,二磁性元件12对应收容于第一缺口 106内,且所述磁性元件12以相同的磁极方向排列,所述磁性元件12为磁铁或铁磁性材料制成,所述发光元件13(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以发光二极体(LED)为例)收容并显露于所述第一贯穿孔103,所述发光元件13也可以为其它的发光体,所述发光元件13呈阶梯形,以固持于呈阶梯形的所述第一贯穿孔103,所述发光元件13具有二插脚131,所述二插脚131连接于电路板(未图示)上。参照图2及图3,金属壳体14包覆于所述第一本体10的外围,所述金属壳体14具有一顶壁面141,自所述顶壁面141分别向四周弯折延伸形成一前壁面142、一后壁面143及二侧壁面144,所述前壁面142具有二第一孔洞1421,分别对应所述第一贯穿孔103及所述第一凹槽105,自所述前壁面142向下弯折延伸一固持片,所述固持片固持于所述第一本体10的下表面,自所述前壁面142和所述后壁面143分别向两侧弯折延伸二卡持片1422,每一所述卡持片1422上具有一卡持槽1423,所述侧壁面144对应所述卡持槽1423位置具有一凸出的卡持部1441,与所述卡持槽1423卡持配合,自所述二侧壁面144分别向下延伸形成一弯折片及一接地脚1442,所述弯折片与所述固持片共同固持于所述第一本体10的下表面,使所述第一本体10稳定固持于所述金属外壳14。参照图2及图4,所述第二连接器2与所述第一连接器I对接配合,所述第二连接器2具有一第二本体21,二第二端子25,一导光元件26,二吸引元件27,线缆28及一绝缘外套29,所述第二本体21由非导电的材料制成,所述第二本体21具有一第二对接面211,自所述第二对接面211向外延伸一凸出部212,自所述凸出部212向内凹设二第二收容槽22,所述第二收容槽22贯穿所述第二本体21,每一所述第二收容槽22中间位置具有一隔板(未图示),所述第二收容槽22被所述隔板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内具有一第二让位槽(未图示),所述第一对接面211自所述凸出部212的两侧凹设形成一第二缺口 23,所述每一第二缺口 23上具有二固持孔231,自所述第二缺口 23的两侧延伸设有一固定部24,其中一所述固定部24上具有一通孔241。参照图2及图4,所述第二端子25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22内,每一所述第二端子25具有二夹持端子,每一夹持端子具有一第二基部251,所述第二基部251呈水平的板状,所述第二基部251刺破形成一第二卡持部252,所述第二卡持部252卡持于所述第二让位槽内,以使所述第二端子25卡持于所述第二本体21内,所述第二基部251的对接水平延伸一第二接触部253,且所述第二接触部253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基部251的宽度,所述第二基部251向后弯折延伸一第二焊接部254,所述二夹持端子共同形成一所述第二端子25,与所述第一端子11夹持配合。参照图2及图4, 一导光兀件26固定于所述通孔241内,所述导光兀件26为透明的塑胶材料制成,所述导光元件26呈圆形,但所述导光元件26不仅局限于圆形,也可为方形,所述导光元件26与所述发光元件13对应设置,且对应所述发光元件13的一端呈凹镜形状,以增强吸收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亮光,所述导光元件26中间位置设有呈方形的固持突块,以使发光元件26固定于所述第二本体21上。参照图2及图4,二吸引元件27卡持于所述第二缺口 23位置,且所述吸引元件23与所述第二对接面211平齐,所述吸引元件27为金属或具有铁磁性的材料制成,一线缆28焊接于所述第二端子25,所述第二本体21的外围包覆所述绝缘外套29,所述导光元件26贯穿并显露于所述绝缘外套29。参照图1、图2及图5,当所述第一连接器I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对接时,通过所述磁性元件12与所述吸引元件27以磁性吸附方式对接,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磁性元件12不限于仅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I上,所述吸引元件27也不限于仅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器2上,所述磁性元件12与所述吸引元件27在相互对接的连接器上可互换位置,设置成彼此对应磁性相吸引即可,即所述磁性元件12设置在第二连接器2上,所述吸引元件27设置在第一连接器I上,使所述第二连接器2的所述凸出部212收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I的所述第一凹槽105内,所述第二接触部253夹持所述第一接触部111实现电性导通,从而使所述导光元件26将所述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源导引至所述第二连接器2。 参照图6至图8,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3与第二连接器4对接配合,所述第一连接器3具有一第一本体30、二第一端子31、一磁性兀件33、一后塞34、一金属壳体35,其中,所述本体具有一第一对接面301及一后端面302,所述第一对接面301为平面,自所述第一对接面301向所述后端面302贯穿设有二第一收容槽304及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304之间的一第一贯穿孔303,自所述后端面302向前凹设一第一收容空间305,且未穿透所述第一对接面301,所述磁性元件32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305内,所述第一端子31为圆柱形或竖直的片状,所述第一端子31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304并凸出于所述第一对接面301,所述发光元件33收容于所述第一贯穿孔303,一后塞34嵌入所述后端面302内,以防止所述发光元件33及所述磁性元件32从所述第一绝缘本30脱离,所述金属壳体35包覆于所述第一本体30,且所述第一对接面301显露于所述金属壳体35。参照图6、图7及图9,所述第二连接器4具有一第二本体41,二第二端子42,一金属前盖43,一绝缘外套44及线缆45,所述第二本体41由导光材料制成,所述第二本体41与所述导光兀件26为同一结构兀件,所述第二本体41向后延伸凸设一延伸部411,所述延伸部411贯穿并显露于所述绝缘外套44,所述延伸部显露于所述绝缘外套44的部分刻有文字或艺术图案,所述第二端子42收容于所述第二本体41内,所述金属前盖43具有一第二对接面431,所述第二本体41贯穿所述金属前盖43并显露于所述第二对接面431,所述线缆45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子42,所述绝缘外套44包覆于所述金属前盖43,且所述第二对接面431显露于所述所述绝缘外套44。 参照图6、图7及图10,当所述第一连接器3与所述第二连接器4对接时,通过所述第一本体30内磁性元件32的磁吸引力吸引所述金属前盖43,使所述第一对接面301与所述第二对接面431完全对接,使所述第一端子31与所述第二端子42电性导通,从而使所述导光元件26将所述发光元件33发出的光源导引至所述第二连接器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所述发光元件13与所述导光元件26分别对应设置于二对接连接器上,通过导光元件26使发光元件13发出的光源导引至所述连接器组件外,避开将发光元件13与导光元件26 —体设置在一个连接器上,从而简化连接器上的结构元件,缩短组装工序,使生产组装更加简单快捷,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2.所述发光元件13与所述导光元件26分别对应设置于二对接的连接器上,这样使发光元件13的控制装置(未图示,如电源插头连接器内的LED模组,电路板等元件)设计在电脑的主电路板上,从而减少了插头连接器上微小的空间内组装元件繁多的问题,使连接器结构简单,更容易在体积微小的空间内实现组装操作,也更有利于产品朝小型化,精密化方向发展。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其具有一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对接面,至少一贯穿孔由所述第一对接面贯通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上 设有多个第一收容槽,多个第一端子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至少一磁性元件,固设于所述第一本体上; 一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对接面对接,其具有一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多个第二收容槽,多个第二端子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至少一吸引元件,嵌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 至少一发光元件,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上,所述发光元件设于所述贯穿孔; 至少一导光元件,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器上且与所述发光元件对应; 所述磁性元件与所述吸引元件以磁性吸附方式对接,使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 子电性导通,所述导光元件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源导引至所述第二连接器。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体。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孔的孔径为前小后大的阶梯孔。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元件为透明塑胶材料制成。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面凹设形成一第一凹槽连通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多个端子显露于所述第一凹槽中。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凸设形成一凸出部,当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时,所述凸出部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面至少设有一第一缺口,所述磁性元件收容于所述第一缺口内并与所述第一对接面平齐。
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上对应所述第一对接面设有至少一第二缺口,所述吸引元件嵌设于所述第二缺口。
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元件为金属或带有磁性的材料制成。
10.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一金属壳体包覆于所述第一本体外围。
11.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一绝缘外套包覆于所述第二本体,所述导光元件贯穿所述绝缘外套并显露于所述绝缘外套。
12.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其具有一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 第一对接面,至少一贯穿孔由所述第一对接面贯穿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多个第一收容槽,多个第一端子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 一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对接面对接,其具有一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多个第二收容槽,多个第二端子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 至少一发光元件,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上,所述发光元件设于所述贯穿孔; 至少一导光元件,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器上且与所述发光元件对应; 当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 二端子电性导通时,所述导光元件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源导引至所述第二连接器。
13.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磁性元件,固设于所述第一本体上,至少一吸引元件,嵌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所述磁性元件与所述吸引元件以磁性吸附方式对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組件,其具有对接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具有一第一本体,多个第一端子及二磁性元件收容于第一本体内,一发光元件收容并显露于第一本体;第二连接器具有一第二本体,多个第二端子及二吸引元件收容于第二本体,一导光元件,设于第二连接器上且与发光元件对应,通过磁性元件与吸引元件以磁性吸附方式对接,使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电性导通,从而使导光元件将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源导引至第二连接器,这样将电连接器组件的发光元件与导光元件分开对应设置在相互对接的电连接器上,减少连接器上的结构元件,缩短组装工序,因而降低生产成本,也更容易在体积微小的空间内实现组装操作。
文档编号H01R24/00GK202930688SQ20122004431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3日
发明者王刚, 金左锋 申请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