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4622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尤其涉及可降低组装高度,且可利用第一及第二扣接板直接扣接导线的中心导体,并使导体部利用其凹弧面增加与外部圆形导体对接时的面积,而达到易于组装、稳固结合、电性传输佳以及具有良好接触性的功效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一般常规的同轴连接器(如图I 图8所示),其包括有导线6、端子7、胶心 8以及外壳9,其中该导线6具有中心导体61、绝缘层62、编织层63及外被64,该端子7具有承板71、接触部72、夹持部73及插接部74,该胶心8具有容置区81、固定孔82、压板83、 卡槽84及缺口 85,而该外壳9具有套接部91、凸块92、扣勾93及盖板94 ;由此,可使导线6以其绝缘层62以刺破方式设置于端子7的夹持部73中,以使导线6的中心导体61与端子7的夹持部73电连接,且将该端子7设置于胶心8的容置区81中,使插接部74穿设于固定孔82中,之后再将胶心8设于外壳9的套接部91中,并使凸块92卡接于卡槽84内,且让扣勾93将胶心8固定在套接部91中,最后再将盖板94往套接部91的方向弯折,进而让压板83压迫在导线6的绝缘层62上,如此构成常规的同轴连接器。然而就所述常规的同轴连接器而言,其至少具有下列缺点I.导线6以夹持部73刺破绝缘层62的方式以使导线6的中心导体61与端子7的夹持部73电连接,其接触不稳固,有瞬间断电的危机。2.导线6以刺破方式与端子7结合时,以绝缘层62作为前导,因此,结合时须将导线6的绝缘层62置入端子7的夹持部73之间,既费时又无法准确摆放绝缘层62。3.外部圆形导体5与接触部72结合后,因接触部72会产生偏斜,故无法导正其接触,且外部圆形导体5与接触部72呈两点接触,会使其接触夹持不易,因而使电性传输大打折扣。4.接触部72与夹持部73朝向不同的方向,端子I靠承板71上的插接部74插入容置区81的固定孔82中固定,由于组件极小因此不易放入,且放入后会有脱落的风险,另夕卜,由于接触部72与夹持部73朝向不同的方向,因此端子7的接触部72置入胶心8时,会使该夹持部73与导线6凸出于承板71的另一面上,增加了组装高度,因而使端子7及其导线6难以完全置入胶心8中。5.胶心8需利用工具压入外壳9的套接部中,且当胶心8置入套接部91时,会使套接部91内的凸块92由卡槽84的底部往上方移动,如此,便会于两者结合时使胶心8受凸块92的阻力而刮伤,进而使得胶心8被刮伤后产生落入容置区81中的残屑,而对同轴连接器的电气特性造成影响。因此,如何研发出一种同轴连接器,以使其可降低组装高度,达到易于组装、稳固结合、电性传输佳以及具有良好接触性的功效,将是本实用新型所欲积极揭露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所述常规同轴连接器的缺陷,发明人研发出一种同轴连接器,以期可达到降低组装高度、易于组装、稳固结合、电性传输佳以及具有良好接触性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借由使这些导体部、第一及第二扣接板朝向同一方向,利用第一及第二扣接板直接扣接导线的中心导体,并使导体部利用其凹弧面增加与外部圆形导体对接时的面积,进而达到易于组装、稳固结合、电性传输佳以及具有良好接触性的目的。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端子,其用以电连接导线及外部圆形导体,该导线具有中心导体,该同轴连接器端子包含承板、分别设于该承板两侧且相对应弯折于该承板一面上的两个导体部、设于该承板一端的一侧边的第一扣接板、及设于该承板同一端的另一侧边且与该第一扣接板错位的第二扣接板,这些导体部、该第一扣接板及该第二扣接板朝向同一方向,该第一扣接板及该第二扣接板用以扣合及电连接该导线的中心导体,这些导体部相对应的一面上分别具有凹弧面,这些凹弧面用以电连接该外部圆形导体。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用以电连接导线及外部圆形导体,该导线具有中心导体,该同轴连接器包含同轴连接器端子,其具有承板、分别设于该承板两侧且相对应弯折于该承板一面上的两个导体部、设于该承板一端的一侧边的第一扣接板、及设于该承板同一端的另一侧边且与该第一扣接板错位的第二扣接板,这些导体部、该第一扣接板及该第二扣接板朝向同一方向,该第一扣接板及该第二扣接板用以扣合及电连接该导线的中心导体,这些导体部相对应的一面上分别具有凹弧面,这些凹弧面用以电连接该外部圆形导体;胶心,其具有导引部,该胶心的一面上具有设置该同轴连接器端子的容置区,该容置区延伸出压板以压制该同轴连接器端子;以及外壳,其具有与该导引部对应接合的套接部,该套接部的端部设有压制该压板的盖体,该盖体两侧设有夹持该导线的多个夹持部。所述该外壳的套接部设有相对应的两个挡板以使该套接部内侧呈U型,以容置该胶心的导引部,该盖体设有与这些挡板扣接的两个卡扣部。所述该导引部具有延伸段,该导引部与该延伸段中具有连通该容置区的穿孔,这些导体部位于该穿孔中。所述该导引部两侧分别设有定位块,该套接部周缘设有分别与这些定位块嵌接的两个凹陷槽。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可在结合相关导线时降低组装高度,且利用第一及第二扣接板的对应扣接,使该导线可与端子本体稳固结合,而达到易于组装以及具有良好接触性的功效。

图I为常规的分解图。图2 图4为常规端子与导线的组装图。图5为常规端子与导线组装后的前视图。图6为常规端子与导线组装后的侧视图。、[0022]图7为常规端子与导线组装后的俯视图。图8为常规端子、导线、胶心与外壳组装后的侧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的外观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与导线的分解图。图11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与导线的组装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与导线组装后的外观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与导线组装后的俯视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导线、胶心及外壳的分解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导线与胶心组装后的俯视图。图18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导线、胶心与外壳的组装状态图。图19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导线、胶心与外壳组装后的侧视图。主要部件附图标记(常规部分)5外部圆形导体6 导线61中心导体62绝缘层63编织层64 外被7 端子71 承板72接触部73夹持部74插接部8 胶心81容置区82固定孔83 压板84 卡槽85 缺口9 外壳91套接部92 凸块93 扣勾94 盖板(本实用新型部分)I同轴连接器端子11 承板12导体部[0061]121凹弧面13第一扣接板14第二扣接板2 导线21中心导体22绝缘层23编织层 24 外被3 胶心31导引部32容置区33 压板34延伸段35 穿孔36定位块4 外壳41套接部42 盖体43夹持部44 挡板45卡扣部46凹陷槽5外部圆形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借由下述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说明如下如图9 图15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的外观图、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与导线的分解图、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与导线的组装图、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与导线组装后的外观图及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与导线组装后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端子I用以电连接导线2及外部圆形导体5,该导线2具有中心导体21、包覆该中心导体21的绝缘层22、包覆该绝缘层22的编织层23及包覆该编织层23的外被24,该同轴连接器端子I具有承板11、分别设于该承板11两侧且相对应弯折于该承板11 一面上的两个导体部12、设于该承板11 一端的一侧边的第一扣接板13、及设于该承板11同一端的另一侧边且与该第一扣接板13错位的第二扣接板14,这些导体部12、该第一扣接板13及该第二扣接板14朝向同一方向,该第一扣接板13及该第二扣接板14用以扣合及电连接该导线2的中心导体21,这些导体部12相对应的一面上分别具有凹弧面121,这些凹弧面121用以电连接该外部圆形导体5。当组装时,可将所需导线2的中心导体21设于承板11 一端且对应于第一及第二扣接板13、14之间,并利用治具或夹具(图未示)同时(或分别)将第一及第二扣接板13、14往中心导体21的方向弯折,使第一及第二扣接板13、14直接对该中心导体21进行扣接,进而将中心导体21稳固扣接于同轴连接器端子I上,而使该同轴连接器端子I利用第一及第二扣接板13、14以夹持(压着)方式与导线2的中心导体21直接结合,符合高频的肌肤(SKIN)效应设计原理,不会有断电的疑虑,且电性传输时相对稳定不会产生起伏,且由于该导线2以其中心导体21直接与同轴连接器端子I结合,无须借由绝缘层22作为前导,因而可快速及准确进行同轴连接器端子I与导线2的结合,再者由于同轴连接器端子I的导体部12具有相对应的凹弧面121,由此使相对接的外部圆形导体5利用凹弧面121以一整面接触,或至少有四点接触的形态与导体部12进行结合,以增加接触的截面积使得阻抗变小,而可有效提升电性传输效果。如图16 图19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导线、胶心及外壳的分解图、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导线与胶心组装后的俯视图、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导线、胶心与外壳的组装状态图及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端子、导线、胶心与外壳组装后的侧视图。如图所示所述该同轴连接器端子I与胶心3结合,而该胶心3具有导引部31,且该胶心3的一面上具有可设置同轴连接器端子I的容置区32,并于该容置区32延伸出一压板33以用以压制该同轴连接器端子I,且该胶心3结合于外壳4中,而该外壳4具有与导引部31对应接合的套接部41,且套接部41的端侧设有压制压板33的盖体42,并于该盖体42两侧设有夹持该导线2的绝缘层22、编织层23及外被24的多个夹持部43,其中该外壳4的套接部41 一侧设有相对应的两个挡板44,使该套接部41内侧呈U型,供容置胶心3的导引部31,且该盖体42上设有与这些挡板44扣接的两个卡扣部45,该导引部31上具有一延伸段34,而该导引部31与延伸段34中具有连通容置区32的穿孔35,同轴连接器端子I与胶心3结合后,该导体部12可位于穿孔35中,而该导引部31两侧分别设有定位块36,且该外壳4的套接部41周缘设有分别与这些定位块36嵌接的两个凹陷槽46。当同轴连接器端子I设于胶心3的容置区32后可让该导体部12位于穿孔35中,之后再将胶心3的导引部31直接设置于外壳4的套接部41,并使各定位块36分别嵌接至凹陷槽46中,之后将外壳4 一侧的盖体42往胶心3的方向盖合,由此使盖体42压制压板33,进而让压板33压迫在同轴连接器端子I的承板11上,且同时卡扣部45与挡板44扣接,最后再将盖体42两侧的夹持部43夹持于该导线2的绝缘层22、编织层23及外被24上;而构成一同轴连接器,由此使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I.同轴连接器端子I利用第一及第二扣接板13、14以夹持(压着)方式与导线2的中心导体21直接结合,符合高频的肌肤(SKIN)效应设计原理,不会有断电的疑虑,且电性传输时相对稳定不会产生起伏。2.导线2以其中心导体21直接与同轴连接器端子I结合,无须借由绝缘层22作为前导,可快速及准确进行同轴连接器端子I与导线2的结合。3.同轴连接器端子I的导体部12设置有相对应的凹弧面121,能有效与相对接的外部圆形导体5以一整面接触或至少有四点接触,因此使接触面积增大使得阻抗变小,进而让电性传输性能及效果提升。4.各导体部12与第一及第二扣接板13、14为同向设置,因此在微型组件的设计上不会增加组装高度,有利组件布局的考虑。[0093]5.外壳4的套接部41内侧呈U型,可使胶心3以其导引部31直接且轻易置入套接部41中加以定位,而不需另外使用工具。本实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该 实施例仅用于描绘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解读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注意的是,所有与该实施例等效的变化与置换,均应视为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上文的权利要求书所作限定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同轴连接器端子,其用以电连接导线及外部圆形导体,其特征在于,该导线具有中心导体, 该同轴连接器端子包含承板、分别设于该承板两侧且相对应弯折于该承板一面上的两个导体部、设于该承板一端的一侧边的第一扣接板、及设于该承板同一端的另一侧边且与该第一扣接板错位的第二扣接板,这些导体部、该第一扣接板及该第二扣接板朝向同一方向,该第一扣接板及该第二扣接板用以扣合及电连接该导线的中心导体,这些导体部相对应的一面上分别具有凹弧面,这些凹弧面用以电连接该外部圆形导体。
2.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用以电连接导线及外部圆形导体,其特征在于,该导线具有中心导体,该同轴连接器包含 同轴连接器端子,其具有承板、分别设于该承板两侧且相对应弯折于该承板一面上的两个导体部、设于该承板一端的一侧边的第一扣接板、及设于该承板同一端的另一侧边且与该第一扣接板错位的第二扣接板,这些导体部、该第一扣接板及该第二扣接板朝向同一方向,该第一扣接板及该第二扣接板用以扣合及电连接该导线的中心导体,这些导体部相对应的一面上分别具有凹弧面,这些凹弧面用以电连接该外部圆形导体; 胶心,其具有导引部,该胶心的一面上具有设置该同轴连接器端子的容置区,该容置区延伸出压板以压制该同轴连接器端子;以及 外壳,其具有与该导引部对应接合的套接部,该套接部的端侧设有压制该压板的盖体,该盖体两侧设有夹持该导线的多个夹持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外壳的套接部设有相对应的两个挡板以使该套接部内侧呈U型,以容置该胶心的导引部,该盖体设有与这些挡板扣接的两个卡扣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引部具有延伸段,该导引部与该延伸段中具有连通该容置区的穿孔,这些导体部位于该穿孔中。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引部两侧分别设有定位块,该套接部周缘设有分别与这些定位块嵌接的两个凹陷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含具有承板、两个导体部、第一及第二扣接板的同轴连接器端子,这些导体部、第一及第二扣接板朝向同一方向,各导体部相对应的一面分别具有凹弧面,第一及第二扣接板扣接导线的中心导体,这些凹弧面电连接外部圆形导体;结合同轴连接器端子的胶心;以及结合胶心的外壳。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可降低组装高度,且可利用第一及第二扣接板直接扣接导线的中心导体,并使导体部利用其凹弧面增加与外部圆形导体对接时的面积,而达到易于组装、稳固结合、电性传输佳以及具有良好接触性的功效。
文档编号H01R9/05GK202487787SQ201220083679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7日
发明者邱庆阳 申请人:擎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