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一种与线缆相连接的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现有电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对于绝大多数电连接器,所述绝缘本体上均未设置用以防止使用者出现误操作的防呆结构,从而在插接所述电连接器使其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使用者很难分辨出电连接器的正负极,从而很容易发生误操作,进而不仅影响了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稳定性,还导致所述电连接器的损坏率增大。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该电源连接器能够帮助使用者辨识出正负极,且该电源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稳定性较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一端向前延伸的若干对接部,至少一个所述对接部上形成有自外表面沿所述电源连接器的插接方向延伸的突条。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突条自所述主体部的末端沿所述电源连接器的插接方向延伸至所述对接部的末端,且所述突条大致呈梯形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为两个,且所述两个对接部沿所述绝缘本体厚度方向对齐并间隔设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突条设置于其中一个对接部远离另一对接部的外表面上。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的至少一侧壁上还凹陷有狭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包括基部及连接所述基部与所述对接部的结合部,所述基部包括自所述结合部的末端向外倾斜延伸的斜边,以使得所述基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结合部的宽度。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部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条滑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若干用以收容所述电源端子的收容槽,所述每一收容槽与所述每一对接部前后对应且向前延伸并贯穿至所述对接部的前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相邻两个所述收容槽之间设有隔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组合,该电源连接器组合的信号传输稳定。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组合,包括两个上述电源连接器以及连接两个所述电源连接器的线缆。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通过在所述对接部上设置有沿所述电源连接器的插接方向设置的突条,所述突条可有效防止所述电源连接器发生误插,进而避免使用者插错正负极。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组合与线缆配合安装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第一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第一电源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6是图3所示电源端子的实施方式一的立体图。图7是图3所示电源端子的实施方式二的立体图。图8是图3所示电源端子的实施方式三的立体图。图9是图3所示电源端子的实施方式四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组合I包括第一电源连接器100、第二电源连接器200及连接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器200的线缆300。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器200结构相同,故本说明书仅对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的结构进行说明,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器200的结构于此不再赘述。请参阅图2与图3所示,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电源端子20。请参阅图4与图5并结合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主体部11及自所述主体部11 一端向前延伸的两个对接部12。所述两个对接部12沿所述绝缘本体10厚度方向对齐并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对接部12的至少一侧壁上还凹陷有狭槽121,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配合,从而增强对接稳定性。其中一个对接部12设有自其外表面向外突伸并沿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的插接方向延伸的突条1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突条13设置于其中一对接部12远离另一对接部12的外表面上。所述突条13自所述主体部11的末端沿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的插接方向延伸至所述对接部12的末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突条13大致呈梯形设置,从而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突条13能够起到防呆作用。所述主体部11包括基部111及连接所述基部111与所述对接部12的结合部112。所述基部111包括自所述结合部112的末端向外倾斜延伸的斜边113,以使得所述基部111的宽度大于所述结合部112的宽度。所述基部111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壁114上设置有至少一条滑槽115。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侧壁114上设置有八条滑槽115。所述两侧壁114与所述斜边113相连接且与所述突条13所在平面垂直,从而在插拔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时,所述滑槽115和所述斜边113可增加所述绝缘本体10与手之间的摩擦力,以方便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的插拔。所述绝缘本体10还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电源端子20的两个收容槽14。所述两个收容槽14之间设有隔板15,所述每一收容槽14与所述每一对接部12前后对应且向前延伸并贯穿至所述对接部12的前端。所述收容槽14的两内侧壁上均设有限位槽141。请参阅图3并结合图5所示,所述若干电源端子20包括分别收容于所述两个收容槽14内的两组电源端子20,每组电源端子20包括相互配合且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在所述两片电源端子20中,每片电源端子20设有线缆结合部23、接触部21以及连接所述线缆结合部23与所述接触部21的连接部22。所述线缆结合部23包括用以收容并夹持所述线缆300的收容空间231。所述接触部21包括三根接触臂211。所述连接部22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扣持部221、另一侧形成有弯折延伸以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第一扣持部221相配合的第二扣持部222。所述第二扣持部222设有向外撕破形成的悬臂223,且所述悬臂223朝向所述线缆结合部23方向延伸,从而在所述两片电源端子20上下结合并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4时,所述悬臂223卡持于所述限位槽141中,以前后限位所述电源端子20与所述绝缘本体10。所述第一扣持部221设有卡槽224。所述第二扣持部222设有位于所述悬臂223上方以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卡槽224相配合的定位片225,从而在组装所述两片电源端子20时,所述定位片225卡扣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卡槽224中,以配合使得所述电源端子20组装稳定。所述第一扣持部221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第二扣持部222的卡合限位方式可以有多种,本说明书将对其中四种卡合限位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一请参阅图6并结合图3所示,所述第一扣持部221包括自所述卡槽224的一侧边向外折弯而形成的凸肋226,从而在所述第一扣持部221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第二扣持部222相配合时,所述定位片225卡扣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卡槽224中,且所述凸肋226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悬臂223上下抵顶,进而限制所述第二扣持部222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卡槽224内上下、前后移动,增强了所述电源端子20的组装稳定性。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肋226自所述卡槽224的一侧边撕破并向上折弯形成。实施方式二 请参阅图7并结合图3所示,所述卡槽224的一侧边向外突伸有凸块227、同时另一侧边沿同一方向向外凹陷,以使得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定位片225能够顺利卡入所述卡槽224中。自所述定位片225的上侧壁沿所述定位片225的延伸方向凹陷有可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凸块227相配合的凹槽228。从而在所述第一扣持部221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第二扣持部222相配合时,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定位片225卡扣于所述卡槽224的同时所述凸块227正好收容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凹槽228中,进而限制所述第二扣持部222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卡槽224内上下、前后移动,增强了所述电源端子20的组装稳定性。实施方式三请参阅图8并结合图3所示,所述第一扣持部221包括位于所述卡槽224 一侧的限位边229。在所述限位边229的中间位置处设有沿所述定位片225的延伸方向向外拱起的突边2291,以使得所述限位边229于所述定位片225延伸方向的截面大致呈拱桥状。所述定位片225的外侧壁上设有凸点2251。从而在所述第一扣持部221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第二扣持部222相配合时,所述定位片225卡扣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卡槽224后,所述凸点2251卡合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突边2291的下方,以限制所述定位片225上下移动,进而限制所述第二扣持部222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卡槽224内上下移动,增强了所述电源端子20的组装稳定性。实施方式四请参阅图9并结合图3所示,所述定位片225的两端分别向外突伸有卡块2252,以使得所述定位片225的长度大于所述卡槽224的长度。从而在所述第一扣持部221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第二扣持部222相配合时,所述定位片225卡扣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卡槽224中,同时所述卡块2252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卡槽224的外侧相抵接,以使得所述定位片225不易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卡槽224中脱落,进而限制所述第二扣持部222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卡槽224内上下移动,增强了所述电源端子20的组装稳定性。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组合I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电源连接器100和第二电源连接器200。一方面,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器200均于所述绝缘本体10上设置能够起到防呆作用的突条13,从而在使用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器200时,能够有效避免使用者误插而插错正负极;另一方面,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器200均于所述第一扣持部221和所述第二扣持部222上设置相互配合的卡扣结构,使得所述两片电源端子20彼此上下限位,从而在组装所述绝缘本体10与所述电源端子20时限制上下两片电源端子20脱落,进而使得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器200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稳定性高且工艺简便。以上实施例仅 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一端向前延伸的若干对接部,至少一个所述对接部上形成有自外表面沿所述电源连接器的插接方向延伸的突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条自所述主体部的末端沿所述电源连接器的插接方向延伸至所述对接部的末端,且所述突条大致呈梯形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为两个,且所述两个对接部沿所述绝缘本体厚度方向对齐并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条设置于其中一个对接部远离另一对接部的外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的至少一侧壁上还凹陷有狭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基部及连接所述基部与所述对接部的结合部,所述基部包括自所述结合部的末端向外倾斜延伸的斜边,以使得所述基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结合部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条滑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若干用以收容所述电源端子的收容槽,所述每一收容槽与所述每一对接部前后对应且向前延伸并贯穿至所述对接部的前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收容槽之间设有隔板。
10.一种电源连接器组合,包括两个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以及连接两个所述电源连接器的线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组合。所述电源连接器组合包括两个所述电源连接器及连接两个所述电源连接器的线缆。所述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一端向前延伸的若干对接部。至少一个所述对接部上形成有自外表面沿所述电源连接器的插接方向设置的突条。
文档编号H01R13/64GK202906117SQ20122056214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0日
发明者戴宏骐, 洪永炽, 郑杰友 申请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