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用开关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54571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电力用开关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在以固定侧导体(5)及可动侧导体(15)的轴线为中心来进行观察时,固定侧连接导体(4)、固定侧固定触点(2)、可动侧固定触点(12)、及可动侧连接导体(14)各自的最外部配置在固定侧导体(5)及可动侧导体(15)的最外侧直径的外侧。由此,能提供一种电力用开关装置,该电力用开关装置无需使设备大型化,就能减小通电部(1)彼此间电流的相互作用,能抑制各通电部(1)的载流量的降低,能增大通电部(1)整体的载流量。
【专利说明】电力用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力用开关装置,特别涉及发电或变电等电力系统中所使用的主电路开关装置等电力用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专利文献I中揭示了具有多个可动触点的电力用开关装置。在该现有技术中,断路部可动侧导体与多个断路部可动侧圆筒状指状接触部相连接,断路部圆筒状可动导体(可动触点)能分别来回插入各断路部可动侧圆筒状指状接触部。此处,将多个断路部可动侧圆筒状指状接触部配置在断路部可动侧导体的外径的径向内侧(参照专利文献I的图2)。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 - 530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电力用开关装置中,采用与多个断路部圆筒状可动导体(可动触点)相对应地设置多个通电部的结构,但是由于将多个断路部可动侧圆筒状指状接触部配置在断路部可动侧导体的外径的径向内侧,因此,多个通电部相互接近。
[0005]因此,因多个通电部中所流动的电流的相互作用,电流不易在多个通电部的相互接近侧流动,而容易在相互远离侧流动,因而在各通电部中发生偏流。然后,因该偏流而导致各通电部中的发热量也产生偏差,因而会产生局部发热量增大而温度较高的部分。其结果是,会产生以下问题:即,多个通电部的整体载流量小于单独使多个通电部通电的情况下的载流量的总和。
[0006]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用开关装置,该电力用开关装置无需使设备大型化,就能减小通电部彼此间电流的相互作用,能抑制各通电部的载流量的降低,并能增大通电部整体的载流量。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目的,本发明的电力用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圆筒状的固定侧导体;可动侧导体,该可动侧导体为圆筒状,其轴线与上述固定侧导体的轴线相一致,与上述固定侧导体隔开规定间隔来相对配置;多个固定侧连接导体,该多个固定侧连接导体安装于上述固定侧导体的上述可动侧导体侧,分别为圆筒状,且各轴线与上述固定侧导体的轴线相平行;多个可动侧连接导体,该多个可动侧连接导体安装于上述可动侧导体的上述固定侧导体侧,分别为圆筒状,且各轴线与上述可动侧导体的轴线相平行,设置在与上述多个固定侧连接导体相对的位置上;圆筒状的固定侧固定触点,该圆筒状的固定侧固定触点配置为分别与上述各固定侧连接导体相连接,且其轴线与上述固定侧导体的轴线相平行;圆筒状的可动侧固定触点,该圆筒状的可动侧固定触点配置为分别与上述各可动侧连接导体相连接,且其轴线与上述可动侧导体的轴线相平行;以及可动触点,该可动触点以可在上述可动侧导体的轴线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可动侧导体,且分别插入上述各可动侧连接导体中,在以上述固定侧导体及上述可动侧导体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观察时,上述各固定侧连接导体、上述各固定侧固定触点、上述各可动侧固定触点、及上述各可动侧连接导体的各最外部配置于上述固定侧导体及上述可动侧导体的各最外侧直径的外侧。
发明效果
[0008]根据本发明,由于无需使设备大型化就能使多个通电部相互之间隔开距离进行配置,因此能获得以下效果:即,即减小通电部彼此间电流的相互作用,能抑制各通电部的载流量的降低,并能增大通电部整体的载流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用开关装置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沿图1的A —A线的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力用开关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并不由该实施方式所限定。
[001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用开关装置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沿图1的A — A线的向视剖视图。以下,参照图1及图2来说明作为电力用开关装置的断路部10的结构。此外,本实施方式也能适用于断路部以外的开关装置。
[0012]断路部10包括:固定侧固定触点2、固定侧连接导体4、固定侧导体5、可动侧固定触点12、可动侧连接导体14、可动侧导体15、可动触点3、操作杆7、及凸缘8。断路部10配置在外壳6内,夕卜壳6被放在支架20上。外壳6接地。外壳6的截面例如是四边形。
[0013]固定侧导体5及可动侧导体15在可动触点3的动作方向即开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相对配置。固定侧导体5及可动侧导体15分别是圆筒状,且使相互轴线相一致地来与开关方向平行配置。固定侧导体5及可动侧导体15例如具有相互相同的直径。此外,图中所示的例子中,开关方向例如是水平方向。
[0014]固定侧导体5是具有位于可动侧导体15 —侧的底部的圆筒形状,其底部5a上安装有多个固定侧连接导体4。固定侧连接导体4是圆筒状的,其轴线与开关方向平行。多个固定侧连接导体4例如都具有相同直径。另外,各固定侧连接导体4分别与固定侧固定触点2相连接。固定侧连接导体4例如是具有位于固定导体5—侧的底部且向固定侧固定触点2侧开口的圆筒状。固定侧连接导体4的底部4a的一部分与固定侧连接导体5的底部5a相连接。固定侧固定触点2是例如圆筒状的指状接触部,由多个接触片构成。多个固定侧固定触点2例如都具有相同直径。固定侧固定触点2的轴线与固定侧连接导体4的轴线平行,在图中示出的例子中,其相互一致。固定侧连接导体4的直径例如大于固定侧固定触点2的直径。例如设置有4个固定侧连接导体4。例如在以固定侧导体5的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隔开相等角度来配置固定侧连接导体4。而且,4个固定侧连接导体4分别以相对于包含固定侧导体5的轴线的水平面呈45°的角度位置进行配置。此外,固定侧连接导体4的连接个数并不局限于此。
[001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固定侧导体5的轴线为中心来进行观察时,固定侧连接导体4的最外部配置在固定侧导体5的最外侧直径的外侧。另外,在以固定侧导体5的轴线为中心来进行观察时,固定侧固定触点2的最外部配置在固定侧导体5的最外侧直径的外侧。
[0016]可动侧导体15是具有位于固定侧导体5 —侧的底部的圆筒形状,其底部15a上安装有与固定侧连接导体4数量相同的可动侧连接导体14。可动侧连接导体15是圆筒状的,其轴线与开关方向平行。多个可动侧连接导体14例如都具有相同直径。另外,各可动侧连接导体14分别与可动侧固定触点12相连接。可动侧连接导体14例如是具有位于可动导体15—侧的底部且向可动侧固定触点12侧开口的圆筒状。可动侧连接导体14的底部14a的一部分与可动侧连接导体15的底部15a相连接。可动侧固定触点12是例如圆筒状的指状接触部,由多个接触片构成。多个可动侧固定触点12例如都具有相同直径。可动侧固定触点12的轴线与可动侧连接导体14的轴线平行,在图中示出的例子中,其相互一致。可动侧连接导体14的直径例如大于可动侧固定触点12的直径。可动侧连接导体14根据固定侧连接导体4的配置位置,来隔开45°的相等角度配置在以可动侧导体15的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即,在轴线方向上与各可动侧连接导体14相对地配置各固定侧连接导体4。
[0017]设置与可动侧固定触点12相同数量的可动触点3。各可动触点3插入设置于可动侧导体15的底部15a的插通孔及设置于可动侧连接导体14的底部14a的插通孔,其一端部安装于凸缘8。凸缘8与操作杆7相连接。操作杆7与未图示的操作装置相连结,在图中左右方向上驱动。可动触点3由操作杆7驱动,通过与固定侧固定触点2及可动侧固定触点12连接/断开,从而接通或断开。
[001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可动侧导体15的轴线为中心来进行观察时,可动侧连接导体14的最外部配置在可动侧导体15的最外侧直径的外侧。另外,在以可动侧导体15的轴线为中心来进行观察时,可动侧固定触点12的最外部配置在可动侧导体15的最外侧直径的外侧。
[0019]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固定侧连接导体4、固定侧固定触点2、可动触点3、可动侧固定触点12、及可动侧连接导体14构成的通电部I设置有多个(图示的例子中为4个),这些通电部I例如隔开相等的角度来配置在固定侧导体5及可动侧导体15的公共轴线周围。然后,对于固定侧连接导体4、固定侧固定触点2、可动侧固定触点12、及可动侧连接导体14各自的最外部,在以固定侧导体5及可动侧导体15的公共轴线为中心来进行观察时,将其配置在固定侧导体5及可动侧导体15各自的最外侧直径的外侧。
[0020]对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可动触点3与固定侧固定触点2及可动侧固定触点12这两者都接触的状态为接通状态,可动触点3离开固定侧固定触点2的状态为断开状态。通电时(接通时),电流从固定侧导体5通过固定侧连接导体4、固定侧固定触点2、可动触点3、可动侧固定触点12、可动侧连接导体14而流向可动侧导体15。由于设置有多个通电部1,因此电流分流到各通电部I。
[0021]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固定侧连接导体4、固定侧固定触点2、可动侧固定触点12、及可动侧连接导体14各自的最外部,在以固定侧导体5及可动侧导体15的公共轴线为中心来进行观察时,将其配置在固定侧导体5及可动侧导体15各自的最外侧直径的外侧。因此,能将多个通电部I配置在轴线的外侧,能增大通电部I彼此之间的距离。
[0022]由此,能减弱通电部I彼此电流间的相互作用,能增大载流量。因此,无需为了增大载流量而增多进行通电的各导体元件,因而能抑制成本的增加。
[0023]另外,将多个通电部I配置在轴线的外侧,从而能增加与空气相接触的导体部分的表面积,因而能促进冷却,从而进一步增大载流量。此外,断路部10并非配置于绝缘气体中而是配置于空气中。
[0024]一般而言,若通电部周围存在其他通电部,则因通电电流的相互作用而使得相互接近的部分中不易通电,从而导致偏流的发生,并导致各通电部的载流量降低。偏流会随着通电部彼此之间的距离减小而增大,载流量亦会进一步减小。
[0025]在现有的电力用开关装置中,将多个可动侧固定触点配置在可动侧导体的外径的径向内侧,将多个固定侧固定触点也配置在固定侧导体的外径的径向内侧(参照专利文献I的图2)。因此,在现有的电力用开关装置中,因通电电流的偏流而导致与单独使各通电部通电的情况相比,整体的载流量会减小。
[0026]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减弱通电电流的相互作用,并抑制局部过热,增加表面积来促进冷却。由此,能获得无需使元件大型化就能在温度上升的情况下获得较大的载流量的电力用开关装置。
[0027]此外,通电部I例如配置在接地电位的外壳6内,与外部电隔离。外壳6能使与固定侧导体5及可动侧导体15的轴线相垂直的截面例如是正方形。外壳6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水平。在该情况下,例如以使得四个通电部I与外壳6的角部相匹配的方式来将四个通电部I配置在轴线周围与水平面呈45°角的位置(将通电部I配置在从轴线到外壳6的角部的直线上),从而无需增大外壳6就能确保绝缘距离,能抑制元件成本的上升。
工业上的实用性
[0028]如上所述,本发明作为电力用开关装置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0029]I通电部
2固定侧固定触点 3可动触点 4固定侧连接导体 4a, 5a, 14a, 15a 底部 5固定侧导体 6 夕卜壳 7操作杆 8凸缘 10断路部 12可动侧固定触点 14可动侧连接导体 15可动侧导体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力用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圆筒状的固定侧导体; 可动侧导体,该可动侧导体为圆筒状,其轴线与所述固定侧导体的轴线相一致,且与所述固定侧导体隔开规定间隔来相对配置; 多个固定侧连接导体,该多个固定侧连接导体安装于所述固定侧导体的所述可动侧导体一侧,分别为圆筒状,且各轴线与所述固定侧导体的轴线相平行; 多个可动侧连接导体,该多个可动侧连接导体安装于所述可动侧导体的所述固定侧导体一侧,分别为圆筒状,且各轴线与所述可动侧导体的轴线相平行,设置在与所述多个固定侧连接导体相对的位置上; 圆筒状的固定侧固定触点,该圆筒状的固定侧固定触点配置为分别与各所述固定侧连接导体相连接,且其轴线与所述固定侧导体的轴线相平行; 圆筒状的可动侧固定触点,该圆筒状的可动侧固定触点配置为分别与各所述可动侧连接导体相连接,且其轴线与所述可动侧导体的轴线相平行;以及 可动触点,该可动触点以可在所述可动侧导体的轴线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可动侧导体,且分别插入各所述可动侧连接导体中, 在以所述固定侧导体及所述可动侧导体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观察时,各所述固定侧连接导体、各所述固定侧固定触点、各所述可动侧固定触点、及各所述可动侧连接导体的各最外部配置于所述固定侧导体及所述可动侧导体的各最外侧直径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用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侧连接导体具有位于所述固定侧导体一侧的底部, 所述固定侧连接导体通过其底部安装于所述固定侧导体, 所述可动侧连接导体具有位于所述可动侧导体一侧的底部, 所述可动侧连接导体通过其底部安装于所述可动侧导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用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侧导体及所述可动侧导体的轴线是水平的, 分别设置有四个所述固定侧连接导体及所述可动侧连接导体, 对于所述固定侧连接导体,以所述固定侧导体及所述可动侧导体的轴线为中心将其间隔相等的角度配置在周向上,且将其都配置在以该轴线为中心、与包含该轴线的水平面呈45°角的位置上, 对于所述可动侧连接导体,以所述固定侧导体及所述可动侧导体的轴线为中心将其间隔相等的角度配置在周向上,且将其都配置在以该轴线为中心、与包含该轴线的水平面呈45°角的位置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用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用开关装置配置于外壳内,该外壳具有与所述固定侧导体及所述可动侧导体的轴线相垂直的正方形截面,且其上表面和下表面水平。
【文档编号】H01H31/32GK104170045SQ201280071400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0日
【发明者】大谷博一, 山下透, 吉田大辅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