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56588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插座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全插座,包括一插座外壳,所述外壳下部连接有底座,所述外壳上部内侧设有插座本体,所述本体内侧两端对称设有锁块,所述锁块间经弹性机构连接,所述锁块外端经卡合结构与所述外壳的内壁抵触,所述本体上位于所述弹性机构上方对称开设有插孔,与所述插孔位置对应在所述本体内位于所述弹性机构下方设有插槽,所述本体下部经夹持机构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本体两侧与所述底座间还对称设有复位机构。本发明的插座安全可靠。
【专利说明】一种安全插座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元件,具体涉及一种安全插座。

【背景技术】
[0002] 现在社会不论各行各业都需要使用到电力,电力的供给是自发电厂传递至变电 所,再送到使用者端的电源线路,电源线路的末端通常设置有电源插座,使用者借助各种电 子装置的插头插入插座内,令电子装置电连接至电源线路以获取电力。
[0003] 插座是为家用电器提供电源接口的电气设备,也是住宅电气设计中使用较多的电 气附件,它与人们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大多数国家中,室内电源都是单相电,当插 头的两个端子插入插座时,插头的其中一个端子会电性连接电源线路的一条导线(火线), 并且另一个端子会电性连接电源线路的另一条导线(零线)。从而,电流可经由火线进入室 内或电子装置,再经零线传回去。此外,许多插座另有第三条导线(地线)连接大地,配合 插头的第三个端子,可避免使用者遭漏电所伤。
[0004] 一般来说,住宅内用电电源插座应采用安全型插座,卫生间等潮湿场所应采用防 溅型插座,在比较潮湿的场所,安装插座需要同时安装防水盒。现有技术中的插座一般都 是其金属触片自有的弹性和插头咬合连接,插座的触片直接连接电源线,零线设在左边,火 线设在右边,但这种普通的电源插座不够安全可靠,例如:在电器发生故障时容易引起线路 短路或超负荷,这时便会引发火灾,如有液体不慎打翻流入插座孔,也会造成线路短路或漏 电;其次,导电物质不慎落入插座孔后也会引起触电事故;另外,家中的孩童由于安全意识 模糊,经常会发生因手指触摸插座孔触电而引起的悲剧。而上述这些情况在生活中是非常 常见的,因此其潜在危险性较大,后果严重,对人们的财产及生命安全都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和恶劣的影响。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安全插座。
[000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安全插座,包括一插座外壳,所述外壳下部连接有底 座,所述外壳上部内侧设有插座本体,所述本体内侧两端对称设有锁块,所述锁块间经弹性 机构连接,所述锁块外端经卡合结构与所述外壳的内壁抵触,所述本体上位于所述弹性机 构上方对称开设有插孔,与所述插孔位置对应在所述本体内位于所述弹性机构下方设有插 槽,所述本体下部经夹持机构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本体两侧与所述底座间还对称设有复 位机构。
[0007]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弹性机构包括分段式设置的两个壳体,所述壳体间经弹 簧连接,所述壳体的外端分别与所述锁块连接,所述壳体上端面为斜面设置。
[0008]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卡合结构包括在所述外壳的内壁上开设的卡槽,所述卡 槽与所述锁块配合,所述锁块卡合设置于所述卡槽内。
[0009]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本体下部的两个连接触 片,与所述连接触片配合在所述底座上对称设有弹性夹,位于两个所述连接触片中间还设 有一凸块,与所述凸块配合在所述弹性夹中间设有一凹槽。
[0010]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复位机构为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本体两 侧与所述底座间。
[0011] 本发明的优点是:
[0012] 1.本发明通过在插座外壳内设置一插座本体,本体内设有锁块,该锁块与外壳的 内壁抵触,本体内设有与插头配合的插槽,当插头经过插孔插进插槽后,会将本体下压,使 得本体下部经夹持机构与底座连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电回路,实现导电,当插头拔出 后,本体在复位机构的作用下复位,整个插座使用时安全可靠。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0014]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插座自然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插座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其中:1、外壳;2、底座;3、本体;4、锁块;5、插孔;6、插槽;7、壳体;8、弹簧;9、卡 槽;10、连接触片;11、弹性夹;12、凸块;13、凹槽;14、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3所不,一种安全插座,包括一插座外壳1,所述外壳1下部 连接有底座2,所述外壳1上部内侧设有插座本体3,所述本体3内侧两端对称设有锁块4, 所述锁块4间经弹性机构连接,所述锁块4外端经卡合结构与所述外壳1的内壁抵触,所述 本体3上位于所述弹性机构上方对称开设有插孔5,与所述插孔5位置对应在所述本体3内 位于所述弹性机构下方设有插槽6,所述本体3下部经夹持机构与所述底座2连接,所述本 体3两侧与所述底座2间还对称设有复位机构。
[0022] 本实施例中,具体参见图2所示,当插头通过本体3上的插孔5插入时,会挤压锁 块4经弹性机构向内移动,锁块4进而与外壳1的内壁脱离,当插头插进插槽6后,进而会 将整个本体3下压,当本体3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本体3下部会经过夹持机构与底座2连 接,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回路,实现导电。本体下压时,本体3两侧的复位机构也被压缩, 当向外拔出插头后,本体在复位机构的作用下上升复位,夹持机构与底座脱离,实现断电, 本体内的锁块也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向外移动,重新与外壳的内壁卡合抵触,从而锁住本 体,实现插座整体的安全可靠,参见图1所示。
[0023] 弹性机构包括分段式设置的两个壳体7,所述壳体7间经弹簧8连接,所述壳体7 的外端分别与所述锁块4连接,所述壳体上端面为斜面设置。
[0024] 当插头经过插孔插入后,会接触到壳体上端的斜面,进而插头会沿着斜面下滑,从 而将两个壳体及连接壳体的弹簧向插头内侧挤压,进而带动两端的锁块向内移动,与外壳 的内壁脱离。
[0025] 卡合结构包括在所述外壳1的内壁上开设的卡槽9,所述卡槽9与所述锁块4配 合,所述锁块卡合设置于所述卡槽内。
[0026] 插座在自然状态时,其内侧两端的锁块是分别卡合在外壳内壁的卡槽内,当插座 使用时,锁块会从卡槽内脱离。
[0027] 夹持机构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本体3下部的两个连接触片10,与所述连接触片10 配合在所述底座2上对称设有弹性夹11,位于两个所述连接触片10中间还设有一凸块12, 与所述凸块12配合在所述弹性夹11中间设有一凹槽13。
[0028] 当插座内的本体被插头下压时,本体下部的连接触片被下压插入到底座上的弹性 夹内,凸块与凹槽咬合,从而使得插头与插座间构成一个完整的电回路,实现导电。
[0029] 所述复位机构为复位弹簧14,所述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本体两侧与所述底座间。
[0030]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 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主 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1] 实施例二:参见图4所示,一个排插结构,该排插由三个安全插座构成,单个插座 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
[0032] 实施例三:参见图5所示,一个多功能插座,该多功能插座上由六个安全插座构 成,每个插座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
[0033] 实施例四:参见图6所示,一个墙插,该墙插由两个安全插座构成,每个插座的结 构与实施例一相同。
【权利要求】
1. 一种安全插座,包括一插座外壳(1),所述外壳(1)下部连接有底座(2),所述外壳 (1)上部内侧设有插座本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3)内侧两端对称设有锁块(4),所 述锁块(4)间经弹性机构连接,所述锁块(4)外端经卡合结构与所述外壳(1)的内壁抵触, 所述本体(3)上位于所述弹性机构上方对称开设有插孔(5),与所述插孔(5)位置对应在所 述本体(3)内位于所述弹性机构下方设有插槽¢),所述本体(3)下部经夹持机构与所述底 座(2)连接,所述本体(3)两侧与所述底座(2)间还对称设有复位机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机构包括分段式设置 的两个壳体(7),所述壳体(7)间经弹簧(8)连接,所述壳体(7)的外端分别与所述锁块(4) 连接,所述壳体(7)上端面为斜面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结构包括在所述外壳 (1)的内壁上开设的卡槽(9),所述卡槽(9)与所述锁块(4)配合,所述锁块卡合设置于所 述卡槽内。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对称设置于 所述本体(3)下部的两个连接触片(10),与所述连接触片(10)配合在所述底座(2)上对称 设有弹性夹(11),位于两个所述连接触片(10)中间还设有一凸块(12),与所述凸块(12) 配合在所述弹性夹(11)中间设有一凹槽(13)。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为复位弹簧(14), 其设置于所述本体两侧与所述底座间。
【文档编号】H01R13/71GK104064916SQ201310088977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0日
【发明者】刘孟军 申请人:苏州瑞琪丹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