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nmos管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7258164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Ldnmos管的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LDNMOS管的制备方法。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先在基底的掺杂层基于漏极区的位置开设第一沟槽,随后,围绕所述第一沟槽形成第一漂移区、并基于源极区的位置形成第二漂移区;接着,以绝缘材料填充所述第一沟槽,并使所形成的结构表面平坦化;最后在经过沟槽填充的结构上形成栅极区。优选地,在基底的掺杂层基于源极区的位置还可开设第二沟槽,并围绕所述第二沟槽来形成第二漂移区。由此,采用本发明的LDNMOS管的制备方法来形成的LDNMOS管,可有效降低LDNMOS管的体区电流,减小热载流子注入效应。
【专利说明】LDNMOS管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LDNMOS管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横向扩散M0S管(LDM0S管)是一种双扩散结构的功率器件,其由于更容易与CMOS 工艺兼容而被广泛采用。在申请号为:200810043765. 8、200810043767. 7、201010147337. 7、 201010274487. 4、201010576679· 0、201110005812· 1、201110434492· 1 等中国专利文献中公 开了各种不同结构的LDM0S管。对于LDM0S管而言,外延层的厚度、掺杂浓度、漂移区的长 度是其最重要的特性参数。虽然可以通过增加漂移区的长度以提高击穿电压,但是这会增 加芯片面积和导通电阻。高压LDM0S器件耐压和导通电阻取决于外延层的浓度、厚度及漂 移区长度的折中选择。因为耐压和导通阻抗对于外延层的浓度和厚度的要求是矛盾的。高 的击穿电压要求厚的轻掺杂外延层和长的漂移区,而低的导通电阻则要求薄的重掺杂外延 层和短的漂移区,因此必须选择最佳外延参数和漂移区长度,以便在满足一定的源漏击穿 电压的前提下,得到最小的导通电阻。
[0003] 现有较为常用的LDM0S器件为一种具有双沟槽结构的LDNMOS管,该LDNMOS管的 制备过程如图la-ld所示,即先在半导体衬底11上形成外延层12,随后再在外延层12上开 设2个沟槽13、14并填充Si0 2后,再围绕该沟槽13、14分别形成2个漂移区15、16,随后再 形成栅极区17。该种具有沟槽的LDNMOS管尽管性能优越,但由其衬底电流与栅极电压的关 系曲线图(即图2)中可见,衬底电流存在2个峰值,而M0S管通常仅1个峰值,因此,需要对 现有制备LDNMOS管的方法进行改进,以进一步提升LDNMOS管的性能。


【发明内容】

[0004]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DNMOS管的制备方 法,以提升LDNMOS管的性能。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LDNMOS管的制备方法,其至少 包括:
[0006] 1)在基底的掺杂层基于漏极区的位置开设第一沟槽;
[0007] 2)围绕所述第一沟槽形成第一漂移区、并基于源极区的位置形成第二漂移区;
[0008] 3)以绝缘材料填充所述第一沟槽,并使所形成的结构表面平坦化;
[0009] 4)在经过沟槽填充的结构上形成栅极区。
[0010]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在基底的掺杂层基于源极区的位置还开设有第二沟槽; 所述步骤2)中,围绕所述第二沟槽形成第二漂移区。
[0011] 优选地,所述LDNMOS管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在已形成的栅极区的侧面形成侧墙。
[0012] 优选地,所述第一沟槽的开口宽度比底部宽度宽。
[0013] 优选地,所述第二沟槽的开口宽度比底部宽度宽。
[0014] 优选地,所述绝缘材料包括Si02。
[0015] 优选地,采用化学机械抛光使所形成的结构表面平坦化。
[0016]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LDNM0S管的制备方法来形成LDNM0S管,可有效降低 LDNM0S管的体区电流,减小热载流子注入效应。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 图la-ld显示为现有技术中的具有沟槽的LDNM0S管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0018] 图2显示为采用图la-ld的制备方法所形成的LDNM0S管的衬底电流与栅极电压 的关系曲线。
[0019] 图3a_3e显示为本发明的LDNM0S管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0020] 图4显示为采用本发明的LDNM0S管的制备方法所形成的LDNM0S管与采用图 la-ld的制备方法所形成的LDNM0S管的衬底电流比较示意图。
[0021] 元件标号说明
[0022] 11 半导体衬底
[0023] 12 外延层
[0024] 13、14 沟槽
[0025] 15、16 漂移区
[0026] 17 栅极区
[0027] 21 硅基底
[0028] 22 P型掺杂层
[0029] 23 第一沟槽
[0030] 24 第二沟槽
[0031] 25 第一漂移区
[0032] 26 第二漂移区
[0033] 27 栅氧层
[0034] 28 单晶硅层
[0035] 29 栅极侧墙
[0036] 30 掩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 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38] 请参阅图1至图4。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 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 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 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 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 "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 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0039] 如图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LDNM0S管的制备方法,该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0040] 第一步:在基底的掺杂层基于漏极区的位置开设第一沟槽。
[0041] 例如,如图3a所示,在硅基底21的P型掺杂层22上先形成一掩膜层30,然后利用 该掩膜层30作为掩膜在硅基底21的P型掺杂层22开设第一沟槽23。
[0042] 优选地,在该基底的掺杂层基于源极区的位置还开设第二沟槽。
[0043] 例如,如图3a所示,在硅基底21的P型掺杂层22还开设第二沟槽24。
[0044] 优选地,该第一沟槽23与第二沟槽24均呈上宽下窄的梯形。
[0045] 第二步:围绕所述第一沟槽形成第一漂移区,并基于源极区的位置形成第二漂移 区。
[0046] 例如,如图3b所示,通过局部掺杂围绕所述第一沟槽23形成第一漂移区25、围绕 所述第二沟槽24形成第二漂移区26。
[0047] 第三步:以绝缘材料填充所述第一沟槽及第二沟槽,并使所形成的结构表面平坦 化。
[0048] 例如,如图3c所示,以Si02材料填充所述第一沟槽23及第二沟槽24,并采用化学 机械抛光工艺使所形成的结构表面平坦化。
[0049] 第四步:在经过沟槽填充的结构上形成栅极区。
[0050] 例如,如图3d所示,先在经过沟槽填充的结构表面形成薄的栅氧层27,随后再沉 积多晶娃层28。
[0051] 优选地,再采用侧墙工艺在形成了单晶硅层28的结构上形成栅极侧墙29,如图3e 所示。
[0052] 请参见图4,其为采用本发明的制备工艺所形成的LDNM0S管与采用现有制备工 艺所形成的LDNM0S管的衬底电流与栅极电压的关系曲线比较示意图,由图可见,采用本发 明的制备工艺所形成的LDNM0S管的衬底电流曲线明显优于采用现有制备工艺所形成的 LDNM0S管的衬底电流曲线。
[0053] 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LDNM0S管的制备方法来制备LDNM0S管,可有效降低LDNM0S 管的体区电流,减小热载流子注入效应。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 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0054]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 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 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 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
1. 一种LDNMOS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LDNMOS管的制备方法至少包括: 1) 在基底的掺杂层基于漏极区的位置开设第一沟槽; 2) 围绕所述第一沟槽形成第一漂移区,并基于源极区的位置形成第二漂移区; 3) 以绝缘材料填充所述第一沟槽,并使所形成的结构表面平坦化; 4) 在经过沟槽填充的结构上形成栅极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DNMOS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在基底 的掺杂层基于源极区的位置还开设有第二沟槽;所述步骤2)中,围绕所述第二沟槽形成第 二漂移区。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DNMOS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已形成的栅极 区的侧面形成侧墙。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DNMOS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沟槽的开口宽 度比底部览度览。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LDNMOS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沟槽的开口宽 度比底部览度览。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DNMOS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材料包括 Si02。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DNMOS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化学机械抛光使所 形成的结构表面平坦化。
【文档编号】H01L21/336GK104157571SQ201310179570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15日
【发明者】宋化龙, 郑大燮, 施雪捷, 魏琰, 刘欣 申请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