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充电电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可再充电电池,用于防止安全装置在导体穿入时被熔化。所述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该电极组件具有在隔板的两侧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壳体;联接到所述壳体的开口的盖板;被安装在所述盖板的端子孔中以分别被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设置在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安全装置。所述盖板被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一个,并且所述安全装置被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所述安全装置包括板部和从所述板部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凸出的凸出部。
【专利说明】可再充电电池
【技术领域】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其具有用于导体的穿入特性的安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与一次电池不同,可再充电电池能够重复执行充电和放电。具有低容量的可再充电电池通常被用于诸如移动电话、膝上型电脑或可携式摄像机之类的小型便携式电子装置,而具有大容量的可再充电电池通常被用作例如用于驱动混合动力车辆的马达的电源。
[0003]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在隔板的两个表面处具有正电极和负电极)、容纳电极组件的壳体、封闭并密封壳体的开口的盖板以及设置在壳体与电极组件之间的安全装置。
[0004]盖板和壳体被电连接到电极组件的正电极。安全装置被电连接到电极组件的负电极。以这种方式,当导体穿入可再充电电池的壳体并戳入电极组件时,导体可使壳体和安全装置在电极组件的外部短路。
[0005]当导体穿入时,电极组件处充入的电流可被释放,同时通过电极端子、盖板、壳体和导体流到安全装置。当安全装置以均匀的厚度被形成时,安全装置对沿其厚度方向流动的电流具有较低的穿入阻抗(penetration resistance)。
[0006]因此,过电流可流到接触导体的安全装置,从而安全装置的接触导体的部分可被熔化。当安全装置被熔化时,导体与安全装置的外部短路可被终止,电极组件内充入的电流不再通过导体释放到安全装置。
[0007]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导体继续穿入,电极组件被导体穿入。也就是说,导体可导致电极组件内的负电极和正电极的内部短路,并且可再充电电池可能爆炸。
[0008]为了防止安全装置的熔化,可整体增加安全装置的厚度。在这样做时,安全装置可对沿厚度方向流动的电流具有高的穿入阻抗,但是对沿安全装置的平面方向流动的电流的固有电阻可被降低过多。
[0009]因此,更多电流可在接触导体的安全装置中流动,因而安全装置的与导体接触的部分可被熔化。
[0010]在【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所描述的技术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其可包含不构成在本国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为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方面指向一种可再充电电池,该可再充电电池能够防止安全装置在导体穿入时被熔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这能通过增加穿入阻抗同时最小化(或减少)所述安全装置的固有电阻的降低而被实现。
[0012]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该电极组件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隔板;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壳体;联接到所述壳体的开口并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一个的盖板;以及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的安全装置,所述安全装置位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并包括:板部;和从所述板部的至少一个表面凸出的凸出部。
[0013]所述第一电极可为负电极,并且所述第二电极可为正电极。
[0014]所述安全装置可被设置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中。
[0015]所述可再充电电池可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安全装置之间的第一绝缘构件;和在所述安全装置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第二绝缘构件。
[0016]所述安全装置的所述板部可与所述第一绝缘构件紧密接触,并且所述安全装置的所述凸出部可与所述第二绝缘构件紧密接触。
[0017]所述凸出部可被提供为具有多个部分,该多个部分在所述安全装置上沿第一方向彼此分离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
[0018]所述凸出部可被形成为四边形(例如,正方形或矩形)横截面结构。所述凸出部可被形成为流线型横截面结构。
[0019]所述凸出部可在所述安全装置上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凸出部可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处具有最大厚度,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处具有最小厚度。
[0020]所述凸出部可包括:多个第一凸出线,该多个第一凸出线在所述安全装置上沿第一方向彼此分离,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和多个第二凸出线,该多个第二凸出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彼此分离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多个第二凸出线与所述多个第一凸出线相交(交叉)。
[0021]所述安全装置的所述板部可与所述第二绝缘构件紧密接触,并且所述安全装置的所述凸出部可与所述第一绝缘构件紧密接触。
[0022]所述安全装置的所述凸出部可包括位于所述安全装置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凸出部和位于所述安全装置的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面对的第二表面上的第二凸出部。
[0023]所述板部可与所述第一绝缘构件和所述第二绝缘构件分离。
[0024]所述第一凸出部可与所述第一绝缘构件紧密接触,并且所述第二凸出部可与所述第二绝缘构件紧密接触。
[0025]以这种方式,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在板部中,通过在电极组件与壳体之间设置具有凸出部的安全装置,当导体穿入时,该安全装置的熔化能够被防止。
[0026]也就是说,由于所述凸出部增加沿厚度方向对电流的穿入阻抗,同时最小化(或减少)所述安全装置的固有电阻的降低,所以当导体穿入时,所述安全装置的熔化能够被防止。因此,当导体穿入时,由于电极组件的内部短路引起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爆炸能够被防止。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附图与说明书一起例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与文字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0028]图1示出例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
[0029]图2示出例示沿图1的线I1-1I截取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剖视图。
[0030]图3示出例示图2的电极组件、第一绝缘构件、安全装置和第二绝缘构件的分解透视图。[0031]图4示出例示沿图2的线IV-1V截取的电极组件、第一绝缘构件、安全装置和第二绝缘构件的剖视图。
[0032]图5示出例示导体在图4的安全装置中短路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0033]图6示出例示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剖视图。
[0034]图7示出例示导体在图6的安全装置中短路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0035]图8示出例示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剖视图。
[0036]图9示出例示导体在图8的安全装置中短路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0037]图10示出例示根据本发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剖视图。
[0038]图11示出例示导体在图10的安全装置中短路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0039]图12示出例示根据本发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剖视图。
[0040]图13示出例示根据本发明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第一绝缘构件、安全装置和第二绝缘构件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更充分地描述本发明,其中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被示出。如本领域技术人员会认识到的那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变更,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在本质上被视为例示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本申请的上下文中,当第一元件被提及为在第二元件“上”时,其可直接在第二元件上或间接在第二元件上,同时一个或更多中间元件介于它们之间。相似的附图标记在说明书中始终指代相似的元件。
[0042]图1示出例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图2示出例示沿图1的线I1-1I截取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剖视图。参见图1和图2,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包括充入和释放电流的电极组件10、容纳电极组件10的壳体15、联接到壳体15的开口的盖板20以及安装在盖板20中的第一电极端子21 (在下文中,被称为“负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22 (在下文中,被称为“正极端子”)。
[0043]例如,通过将作为绝缘体的隔板13设置在第一电极11 (在下文中,被称为“负电极”)与第二电极12 (在下文中,被称为“正电极”)之间并以果冻卷的形式螺旋卷绕负电极
11、隔板13和正电极12,电极组件10被形成。
[0044]在一实施例中,负电极11和正电极12分别包括涂覆区域Ila和12a以及未涂覆区域IIb和12b,在涂覆区域IIa和12a中,活性物质被涂敷到金属板集流体,在未涂覆区域Ilb和12b中,活性物质未被涂敷到金属板集流体,因而未涂覆区域Ilb和12b被形成为暴露的集流体。
[0045]在一实施例中,负电极11的未涂覆区域Ilb沿着螺旋卷绕的负电极11被形成在负电极11的一侧的端部。正电极12的未涂覆区域12b沿着螺旋卷绕的正电极12被形成在正电极12的一侧的端部。因此,在一实施例中,未涂覆区域Ilb和12b各自被设置在电极组件10的两端。
[0046]作为示例,为了提供在内部容纳电极组件10和电解质溶液的空间,壳体15被形成为大致立方体的形状,并具有在立方体的表面处使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连接的开口,电极组件10通过该开口被插入壳体15中。[0047]在一实施例中,盖板20被安装在壳体15的开口中,以封闭并密封壳体15。作为不例,壳体15和盖板20可由铝制成并可被焊接在一起。
[0048]盖板20可进一步包括电解质注入开口 29、排气孔24和端子孔Hl和H2。电解质注入开口 29可将盖板20联接到壳体15并能使电解质注入到壳体15中。在注入电解质之后,电解质注入开口 29可通过密封塞27被密封。
[0049]为了释放可再充电电池100的内压,排气孔24可通过排气板25而被封闭和密封。当可再充电电池100的内压达到设定压力时,排气板25可被断开,并且排气孔24被打开。排气板25可具有引导断开排气板25的凹痕25a。
[0050]在一实施例中,负极端子21和正极端子22被安装在盖板20的端子孔Hl和H2中并被电连接到电极组件10。具体而言,在一实施例中,负极端子21被电连接到电极组件10的负电极11,正极端子22被电连接到电极组件10的正电极12。因此,电极组件10能够通过负极端子21和正极端子22而被引出到壳体15的外部。
[0051]在一实施例中,负极端子21和正极端子22包括被安装在盖板20的端子孔Hl和H2的每一个中的铆接端子21a和22a、整体较宽地形成在盖板20之内的铆接端子21a和22a中的凸缘21b和22b以及设置在盖板20的外侧的通过铆接或焊接被分别连接到铆接端子21a和22a的板端子21c和22c。
[0052]在一实施例中,负极衬垫36和正极衬垫37分别被安装在负极端子21的铆接端子21a和正极端子22的铆接端子22a与盖板20的端子孔Hl和H2的内表面之间,以便密封负极端子21的铆接端子21a和正极端子22的铆接端子22a与盖板20并使负极端子21的铆接端子21a和正极端子22的铆接端子22a与盖板20电绝缘。
[0053]在一实施例中,负极衬垫36和正极衬垫37分别在凸缘21b和22b与盖板20的内表面之间进一步延伸,以便密封凸缘21b和22b与盖板20并使凸缘21b和22b与盖板20电绝缘。也就是说,负极衬垫36和正极衬垫37可被用于将负极端子21和正极端子22安装在盖板20中,从而防止或减少电解质溶液通过端子孔Hl和H2的泄漏。
[0054]在一实施例中,负极引线接线片51和正极引线接线片52分别将负极端子21和正极端子22电连接到电极组件10的负电极11和正电极12。通过将负极引线接线片51和正极引线接线片52联接到铆接端子21a和22a的下端并通过填塞下端,负极引线接线片51和正极引线接线片52分别被连接到铆接端子21a和22a的下端,同时被支撑到凸缘21b和22b。
[0055]在一实施例中,负极绝缘构件61和正极绝缘构件62分别被安装在负极引线接线片51和正极引线接线片52与盖板20之间,以使负极引线接线片51和正极引线接线片52与盖板20电绝缘。另外,负极绝缘构件61和正极绝缘构件62在一侧被联接到盖板20,并在另一侧包围负极引线接线片51和正极引线接线片52、铆接端子21a和22a以及凸缘21b和22b,从而稳定其连接结构。
[0056]在一实施例中,盖板20被电连接到负极端子21或正极端子22。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盖板20被电连接到正极端子22。
[0057]在一实施例中,负极端子21处的绝缘构件31被安装在板端子21c与盖板20之间,以使板端子21c和盖板20电绝缘。以这种方式,盖板20可与负极端子21保持电绝缘。
[0058]例如,绝缘构件31可介于板端子21c与盖板20之间,并可穿入(penetrate)铆接端子21a。因此,通过将绝缘构件31和板端子21c联接到铆接端子21a的上端部并填塞上端部,绝缘构件31和板端子21c被联接到铆接端子21a的上端部。
[0059]在一实施例中,负极衬垫36在铆接端子21a与绝缘构件31之间进一步延伸。以这种方式,负极衬垫36进一步增强铆接端子21a与绝缘构件31之间的密封和电绝缘。
[0060]在一实施例中,正极端子22的顶板32用导电构件形成,并被安装在板端子22c与盖板20之间,以电连接板端子22c与盖板20。以这种方式,盖板20能够通过正极端子22保持与电极组件10的电连接。
[0061]例如,顶板32介于板端子22c与盖板20之间,并穿入铆接端子22a。因此,通过将顶板32和板端子22c联接到铆接端子22a的上端部并填塞上端部,顶板32和板端子22c被联接到铆接端子22a的上端部。
[0062]在一实施例中,正极衬垫37在铆接端子22a与顶板32之间进一步延伸。以这种方式,正极衬垫37防止铆接端子22a和顶板32被直接电连接。也就是,铆接端子22a通过板端子22c被电连接到顶板32,并通过顶板32被间接电连接到盖板20。
[0063]图3示出例示图2的电极组件、第一绝缘构件、安全装置和第二绝缘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4示出例示沿图2的线IV-1V截取的电极组件、第一绝缘构件、安全装置和第二绝缘构件的剖视图。图5示出例示导体在图4的安全装置中短路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0064]参见图3至图5,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电极组件10与壳体15之间的安全装置71。在一实施例中,安全装置71被安装在电极组件10与壳体15之间的绝缘结构中。
[0065]安全装置71在未连接盖板20的电极端子侧被连接到电极组件10的电极。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盖板20被电连接到正极端子22,所以安全装置71在负极端子21侧被连接到电极组件10的负电极11。
[0066]安全装置71被设置在电极组件10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上。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安全装置71被设置在电极组件10的两侧上。例如,安全装置71包括板部711和从板部711的至少一个表面凸出的凸出部712。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凸出部712被形成在板部711的外侧的一个表面处。也就是说,安全装置71具有以不同厚度形成的部分。
[0067]在一实施例中,板部711具有设定厚度,因而能够保持安全装置71的对沿平面方向流动的电流的固有电阻。由于凸出部712从板部711凸出,所以凸出部712增加对沿厚度方向流动的电流的穿入阻抗,同时最小化(或减少)安全装置71的固有电阻的降低。
[0068]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安全装置71被提供在电极组件10的两个表面中的每一个处。安全装置可被设置在电极组件的任何一个表面处。
[0069]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构件81和第二绝缘构件82被设置在安全装置71的两个表面上。以这种方式,第一绝缘构件81可使安全装置71和电极组件10电绝缘,并且第二绝缘构件82可使安全装置71和壳体15电绝缘。
[0070]在一实施例中,板部711与第一绝缘构件81紧密接触,凸出部712与第二绝缘构件82紧密接触。在该实施例中,板部711具有平坦形式并以稳定的结构将第一绝缘构件81支撑到电极组件10。进一步,板部711具有根据由凸出部712形成的间隙而与第二绝缘构件82分离的分离空间S。
[0071]例如,凸出部712被提供为具有多个部分,并且该多个部分在安全装置71上沿第一方向(图3中的X轴方向)彼此分离,并沿与第一方向(X轴方向)相交(交叉)的第二方向(z轴方向)延伸。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凸出部712被形成为四边形横截面结构,例如,正方形或矩形横截面结构。
[0072]在安全装置71介于电极组件10与壳体15之间的实施例中,在电极组件10由于导体N的穿入而在电极组件10的内部被短路之前,安全装置71被形成为在电极组件10的外部引起短路。为了该目的,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5被电连接到电极组件10的正电极12,安全装置71被电连接到电极组件10的负电极11。
[0073]例如,安全装置71沿着电极组件10的负电极11的未涂覆区域Ilb被弯曲,以被连接到未涂覆区域lib。在该示例中,负极引线接线片可被直接连接到未涂覆区域,或者可被连接到安全装置以通过安全装置被连接到未涂覆区域。
[0074]当导体N穿入时,导体N可穿入壳体15并穿入电极组件10。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壳体15与电极组件10之间的安全装置71在电极组件10的内部短路之前在电极组件10的外部引起短路。
[0075]例如,电极组件10处充入的电压通过壳体15、导体N和安全装置71在电极组件10的外部快速释放。在该示例中,虽然凸出部712直接接触导体N,但是凸出部712对沿厚度方向流动的电流具有高的穿入阻抗。因此,凸出部712不被熔化,并保持外部短路,从而允许电极组件10处充入的电流的充分释放。
[0076]为了进一步使盖板20与安全装置71的上部绝缘,第二绝缘构件82可具有封闭上部的结构。因此,第二绝缘构件82可具有在上部引出负极引线接线片51和正极引线接线片52的引出开口 821和822。
[0077]在下文中,描述本发明的另外的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和其它示例性实施例的元件相同、类似或相应的元件被省略。
[0078]图6示出例示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200的剖视图,图7示出例示导体在图6的安全装置中短路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参见图6和图7,安全装置72的板部721与第二绝缘构件82紧密接触,凸出部722与第一绝缘构件81紧密接触。
[0079]板部721具有平坦形式并以稳定的结构将第二绝缘构件82支撑到壳体15。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板部721具有根据由凸出部722形成的间隙而与第一绝缘构件81分离的分离空间S。
[0080]当导体N穿入时,板部721直接接触导体N并与相反侧的凸出部722 —起对沿厚度方向流动的电流具有高的穿入阻抗。因此,板部721不被熔化并保持外部短路,从而允许电极组件20处充入的电流的充分释放。
[0081]图8示出例示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300的剖视图。图9示出例示导体在图8的安全装置中短路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参见图8和图9,安全装置73包括在安全装置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凸出部732和在安全装置的与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上的第二凸出部733 (即,在板部731的两个表面处具有凸出部)。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732和第二凸出部733以对称的结构设置在板部731的两个表面处。
[0082]第一凸出部732与第一绝缘构件81紧密接触,第二凸出部733与第二绝缘构件82紧密接触。进一步,板部731具有根据第一凸出部732的间隙而与第一绝缘构件81分离的分离空间S,并具有根据第二凸出部733的间隙而与第二绝缘构件82分离的分离空间S。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安全装置73的板部731与第一绝缘构件81和第二绝缘构件82分离。
[0083]根据一实施例,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被设置在板部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的交替的位置处。在这些实施例中,根据第一凸出部的间隙的第一绝缘构件与板部之间的分离空间以及根据第二凸出部的间隙的第二绝缘构件与板部之间的分离空间被设置在交替的位置处。
[0084]当导体N穿入时,第二凸出部733直接接触导体N,并与相反侧的第一凸出部732和板部731 —起对沿厚度方向流动的电流具有高的穿入阻抗。因此,板部731不被熔化并保持外部短路状态,从而能使电极组件10处充入的电流充分释放。
[0085]图10示出例示根据本发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400的剖视图。图11示出例示导体在图10的安全装置中短路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参见图10和图11,安全装置74包括板部741和在板部741的一个表面处凸出的凸出部742。
[0086]例如,凸出部742具有流线型横截面结构。在该示例中,板部741与第一绝缘构件81紧密接触,并且凸出部742与第二绝缘构件82紧密接触。板部741具有平坦形式,并以稳定的结构将第一绝缘构件81支撑到电极组件10。
[0087]尽管有凸出部742的间隙,凸出部742的流线型横截面结构减少或除去板部741与第二绝缘构件82之间的分离空间S,从而牢固地形成安全装置74与第二绝缘构件82的粘附结构。
[0088]当导体N穿入时,凸出部742直接接触导体N,并与板部741 —起对沿厚度方向流动的电流具有高的穿入阻抗。因此,板部741不被熔化并保持外部短路状态,从而能使电极组件10处充入的电流充分释放。
[0089]图12示出例示根据本发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500的剖视图。参见图12,安全装置75包括板部751和在板部751的一个表面处凸出的凸出部752。
[0090]例如,凸出部752在安全装置75上沿第一方向(图12中的X轴方向)延伸。在一实施例中,凸出部752在第一方向的中心处形成在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三方向(y轴方向)上设定的最大厚度Tl,并在第一方向的两端处形成最小厚度T2.[0091]板部751与第一绝缘构件81紧密接触,并且凸出部752与第二绝缘构件82紧密接触。板部751具有平坦形式,并以稳定的结构将第一绝缘构件81支撑到电极组件10。
[0092]凸出部752的连续的流线型横截面结构牢固地形成安全装置75与第二绝缘构件82的粘附结构。由于与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相比,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安全装置75较宽地形成凸出部752的范围,所以安全装置75可使导体N在更宽的范围上穿入。
[0093]当导体N穿入时,凸出部752直接接触导体N,并与板部751 —起对沿厚度方向流动的电流具有高的穿入阻抗。因此,板部751不被熔化并保持外部短路状态,从而能使电极组件10处充入的电流的充分释放。
[0094]图13示出例示根据本发明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600的电极组件、第一绝缘构件、安全装置和第二绝缘构件的分解透视图。参见图13,安全装置76包括板部761和在板部761的一个表面上凸出的凸出部762。
[0095]例如,凸出部762可包括横穿板部761的一个表面的多个第一凸出线763和多个第二凸出线764。第一凸出线763在安全装置76上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彼此分离,并沿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z轴方向)延伸。第二凸出线764沿第二方向(z轴方向)彼此分离,并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延伸以与第一凸出线763相交(交叉)。
[0096]板部761与第一绝缘构件81紧密接触,并且凸出部762与第二绝缘构件82紧密接触。板部761具有平坦形式,并以稳定的结构将第一绝缘构件81支撑到电极组件10。
[0097]由于与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相比,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凸出部762在更宽的范围上,所以凸出部762对应于导体N在更宽范围上的穿入。由于与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相比,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板部761在更窄的范围上,所以板部761对应于导体N在更窄范围上的穿入。
[0098]当导体N穿入时,凸出部762的第一凸出线763和第二凸出线764直接接触导体N,并与板部761 —起对沿厚度方向流动的电流具有高的穿入阻抗。因此,凸出部762的第一凸出线763和第二凸出线764不被熔化并保持外部短路状态,从而能使电极组件10处充入的电流充分释放。
[0099]尽管已结合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将理解,本发明不限制于所公开的实施例,而是相反,其意欲覆盖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型和等同配置及其等同物。
[0100]附图标记说明:
[0101]10:电极组件11:第一电极(负电极)
[0102]11a, 12a:涂覆区域lib, 12b:未涂覆区域
[0103]12:第二电极(正电极)13:隔板
[0104]15:壳体20:盖板
[0105]21:第一电极端子(负极端子)
[0106]21a,22a:铆接端子
[0107]21b,22b:凸缘21c,22c:板端子
[0108]22:第二电极端子(正极端子)
[0109]24:排气孔
[0110]25:排气板25a:凹痕
[0111]27:密封塞29:电解质注入开口
[0112]31:绝缘构件32:顶板
[0113]36,37:负极衬垫、正极衬垫
[0114]51,52:负极引线接线片、正极引线接线片
[0115]61,62:负极绝缘构件、正极绝缘构件
[0116]71,72,73,74,75,76:安全装置
[0117]81,82:第一绝缘构件、第二绝缘构件
[0118]100,200,300,400,500:可再充电电池
[0119]711,721,731,741,751,761:板部
[0120]712,722,742,752,762:凸出部
[0121]732,733:第一凸出部、第二凸出部
[0122]763,764:第一凸出线、第二凸出线
[0123]821,822:引出开口
[0124]HI, H2:端子孔N:导体[0125]S:分离空间
[0126]Tl,T2:最大厚度、最小厚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 电极组件,该电极组件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隔板; 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壳体; 联接到所述壳体的开口并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一个的盖板;以及 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的安全装置,所述安全装置位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并包括: 板部;和 从所述板部的至少一个表面凸出的凸出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为负电极,并且所述第二电极为正电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安全装置位于所述电极组件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安全装置之间的第一绝缘构件;和 在所述安全装置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第二绝缘构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安全装置的所述板部与所述第一绝缘构件紧密接触,并且所述安全装置的所述凸出部与所述第二绝缘构件紧密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安全装置的所述凸出部被提供为具有多个部分,并且所述多个部分在所述安全装置上沿第一方向彼此分离并在所述安全装置上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安全装置的所述凸出部具有四边形横截面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四边形横截面结构为正方形或矩形。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安全装置的所述凸出部具有流线型横截面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安全装置的所述凸出部在所述安全装置上沿第一方向延伸。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安全装置的所述凸出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处具有最大厚度,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处具有最小厚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安全装置的所述凸出部包括: 多个第一凸出线,该多个第一凸出线在所述安全装置上沿第一方向彼此分离,并在所述安全装置上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和 多个第二凸出线,该多个第二凸出线在所述安全装置上沿所述第二方向彼此分离并在所述安全装置上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凸出线与所述多个第一凸出线交叉。
13.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安全装置的所述板部与所述第二绝缘构件紧密接触,并且所述安全装置的所述凸出部与所述第一绝缘构件紧密接触。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安全装置的所述凸出部包括位于所述安全装置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凸出部和位于所述安全装置的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面对的第二表面上的第二凸出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安全装置之间的第一绝缘构件和在所述安全装置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第二绝缘构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安全装置的所述板部与所述第一绝缘构件和所述第二绝缘构件分离。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一绝缘构件紧密接触,并且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第二绝缘构件紧密接触。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可再充电电池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盖板的端子孔中的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所述第一电极端子和所述第二电极端子适于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
【文档编号】H01M2/20GK103840116SQ201310276470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2日
【发明者】文钟硕, 李仁铉, 南熙相 申请人:三星Sdi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