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65898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金属片。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位于中间的接地端子及位于接地端子两侧的差分信号端子。所述金属片位于金属外壳与导电端子之间,所述金属片设有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与金属外壳弹性抵接,所述第二弹臂与接地端子弹性抵接。如此设置能够提高电连接器防EMI效果及降低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信号串扰。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0001]【【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提高防EMI效果的电连接器。
[0002]【【背景技术】】
2008年年底,USB协会发布了 3.0版本的USB标准,该种USB 3.0连接器是在原来的USB 2.0连接器的基础上增加设置了两对差分信号端子及一根接地端子用以提高原有的USB连接器的传输速率。该种USB 3.0连接器的传输速率可达到5G每秒,并且可同时插接USB 2.0及USB 3.0对接连接器。然而,USB 3.0连接器的传输速度还是不能满足类似蓝光DVD等电子设备的传输需求。因此需要提高新一代USB的传输速度,然而在提高速度的同时往往会导致差分信号端子之间信号串扰加强,且连接器的防EMI效果大大降低,在提高传输速度的同时要考虑到防EMI的效果。
[0003]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阅2013年03月13日公告的中国发明专利第CN202797485U号所揭示的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收容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金属外壳围设绝缘本体形成一收容腔,所述金属外壳顶壁设有延伸入收容腔内的抵持片,所述抵持片与接地端子搭接,如此设置,电连接器的防EMI效果及解决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串扰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0004]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电连接器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0005]【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防EMI效果的电连接器。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一端子及若干第二端子,所述若干第一端子包括位于中间的接地端子及位于接地端子两侧的两对差分信号端子,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后壁,其中所述电连接器设有位于金属外壳的后壁与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的金属片,所述金属片分别与所述接地端子及所述后壳电性连接。
[0007]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片包括竖直平板状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上端设有第一弹臂,所述本体部下端设有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向后与金属外壳弹性抵接,所述第二弹臂向前与接地端子弹性抵接。
[0008]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臂自本体部上端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弹臂自本体部下端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位于金属片所在竖直平面的不同侧。
[0009]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固持部、自第一固持部末端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及自第一连接部继续向下延伸的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弹臂与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连接部相抵持。
[0010]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定位座,所述定位座包括主体部,所述定位座设有若干上下贯穿主体部的第一收容槽,用于收容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其中位于中间的第一收容槽沿前后方向的宽度宽于其两侧的第一收容槽宽度,以收容所述金属片的本体部。
[0011]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位于中间的第一收容槽设有向后贯穿所述定位座主体部的开口,所述第一弹臂向后延伸穿过所述开口与金属外壳弹性抵接。
[0012]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片自上向下组装至绝缘本体。
[0013]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后壁设有向下延伸的后安装部。
[0014]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宽于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连接部,位于接地端子两侧的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连接部相对于其第一焊接部向远离接地端子的一侧偏移。
[0015]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电连接器为USB 3.0连接器,第一端子具有平板状接触部,第二端子具有弧形弹性接触部。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增设的金属片,分别与金属外壳及接地端子搭接,从而加强了电连接器防EMI效果且降低了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串扰。
[0017]【【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8]图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0019]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0020]图4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1]图5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6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23]【【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包覆绝缘本体I的金属外壳2、收容于绝缘本体I内的导电端子3及金属片4。
[0024]请参阅图4至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I包括基部11、自基部11向前延伸的舌板12及自下向上组装至基部11后方的定位座13。所述基部11包括顶部111、与顶部111相对的底部112、连接顶部111与底部112的两侧部113及位于基部11后侧的收容空间114。所述基部11还设有自其底部112向下凸伸的凸块1121。所述两侧部113设有向外突出的凸肋1131。所述舌板12包括上表面121及与上表面121相对的下表面122,所述下表面122设有若干位于前端的并排排列的固持槽1221及若干位于固持槽1221后方的收容槽1222。
[0025]所述定位座13包括主体部131及自主体部131底端向前水平延伸的支撑板132。所述主体部131包括前端面1311、两侧面1312、顶面1313、底面1314、后端面1315。所述主体部131顶面1313设有上下贯穿所述主体部131的第一收容槽13131,位于中间的第一收容槽13131相较于其两侧的第一收容槽13131沿前后方向的宽度更宽。所述主体部131设有自位于中间的第一收容槽13131后端继续向后贯穿所述后端面1315的让位部13132,所述主体部131前端面1311设有若干向前突出的固持块13111,所述固持块13111自主体部131顶面1313向下延伸至支撑板132上端。所述支撑板132设有上下贯穿的通孔1321用以与基部11上的凸块1121配合,将定位座13牢固的组装至基部11。所述支撑板132还设有若干第二收容槽1322,所述第二收容槽1322位于通孔1321后侧且位于所述固持块13111的正前方,并相对应排列成一排。
[0026]参照图1至图4所示,所述金属外壳2为由金属材料一体冲压弯折成型,所述金属外壳2围设舌板12形成一个收容腔10。所述金属外壳2包括顶壁21、与顶壁21相对的底壁22、连接顶壁21与底壁22的两侧壁23及后壁24。所述后壁24由两侧壁23后缘延伸并水平相向弯折形成。所述金属外壳2的顶壁21及底壁22分别设有若干延伸入收容腔10内的第一弹性臂211及第二弹性臂221。所述每一侧壁23均设有延伸入收容腔10内的第三弹性臂231。所述顶壁21还额外设有一延伸入收容腔内抵持片212,所述抵持片212位于两第一弹性臂211之间,用以加强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抵持力。所述两侧壁23后侧设有向下延伸的前安装部232,所述后壁24设有继续向下延伸的后安装部241,所述前安装部232与后安装部241互相配合将电连接器100牢牢固定于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两侧壁23靠近后壁24处设有条状固持槽233,所述固持槽233用以与基部11上的凸肋1131卡持,加强绝缘本体I与金属外壳2的固定作用。
[0027]参照图2至图4所示,并结合图6所示,所述导电端子3包括若干第一端子31及与第一端子31前后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二端子32,所述第一端子31为镶埋成型于绝缘本体I内,所述第一端子31包括收容于舌板12内的第一固持部(未图示)及自第一固持部继续向前延伸的第一接触部312,所述第一接触部312大致呈平板状暴露于所述固持槽1221内。所述第一端子31还包括自第一固持部(未图示)末端向下弯折且继续延伸的第一连接部313及自第一连接部313继续向下延伸的第一焊接部314。所述第一连接部313收容于第一收容槽内13131,所述第一焊接部314向下延伸超出所述定位座13。所述第二端子32为自后向前组装至所述绝缘本体I内,其包括收容于收容槽1222内的第二固持部321及自第二固持部321向前延伸的第二接触部322,自第二固持部321末端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二连接部323及自第二连接部323继续向下延伸的第二焊接部324。定位座13的所述固持块13111将第二连接部323推抵于基部11的收容空间114内,所述第二焊接部324穿过第二收容槽1322向下延伸超出所述定位座13的底面。所述第一端子31为五根,其中包括一根位于中间的接地端子33及两对分别位于接地端子33两侧的差分信号端子34,所述接地端子33的第一连接部313宽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4的第一连接部313的宽度,每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34中靠近接地端子33的第一连接部313相对于相应第一焊接部314向远离接地端子33的方向偏移,加大差分信号端子34与接地端子33之间距离,用以降低导电端子2之间的信号串扰。
[0028]参照图2至图5所示,所述金属片4大致为竖直平板状结构且位于接地端子33与金属外壳2之间,所述金属片4包括竖直平板状的本体部41,所述本体部41包括位于上端的第一弹臂411及位于下端的第二弹臂412,所述第一弹臂411自本体部41上端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弹臂412自本体部41下端斜向上延伸且第一弹臂411与第二弹臂412分别位于金属片4所在竖直平面的后侧及前侧。所述本体部41自上向下组装至位于定位座13中间的收容有接地端子33的第一连接部313第一收容槽13131,所述第一弹臂411穿过让位部13132向后与金属外壳2后壁21相弹性抵接抵接。所述第二弹臂412向前与所述接地端子33之第一连接部313弹性抵接。
[0029]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的金属片4至少设有一与金属外壳2搭接的第一弹臂411及与接地端子33的第一连接部313搭接的第二弹臂421,从而增加了与接地端子33的接地路径,进而提升了电连接器100的防EMI效果且降低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信号串扰。并且该金属片4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0030]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案发明所作的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应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是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一端子及若干第二端子,所述若干第一端子包括位于中间的接地端子及位于接地端子两侧的两对差分信号端子,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后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设有位于金属外壳的后壁与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的金属片,所述金属片分别与所述接地端子及所述后壁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包括竖直平板状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上端设有第一弹臂,所述本体部下端设有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向后与金属外壳弹性抵接,所述第二弹臂向前与接地端子弹性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臂自本体部上端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弹臂自本体部下端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位于金属片所在竖直平面的不同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固持部、自第一固持部末端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及自第一连接部继续向下延伸的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弹臂与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连接部相抵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定位座,所述定位座包括主体部,所述定位座设有若干上下贯穿主体部的第一收容槽,用于收容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其中位于中间的第一收容槽沿前后方向的宽度宽于其两侧的第一收容槽宽度,以收容所述金属片的本体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中间的第一收容槽设有向后贯穿所述定位座主体部的开口,所述第一弹臂向后延伸穿过所述开口与金属外壳弹性抵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自上向下组装至绝缘本体。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壁设有向下延伸的后安装部。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宽于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连接部,位于接地端子两侧的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连接部相对于其第一焊接部向远离接地端子的一侧偏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为USB3.0连接器,第一端子具有平板状接触部,第二端子具有弧形弹性接触部。
【文档编号】H01R13/6581GK104466545SQ201310439107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5日
【发明者】俞春明, 张国华, 郑启升, 郭斌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