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的外部导体端子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38209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电缆的外部导体端子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与电缆(C)的外部导体(3)连接的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结构,包括:由捻线(31)制成的外部导体,该外部导体包围一个或多个内部导体(1)的绝缘覆层(2)的外周;以及保护覆层(4),该保护覆层(4)覆盖外部导体,其中外部导体端子具有连接到外部导体的筒状的连接部分(51)和设置在连接部分的一端的端子部分(52);并且连接部分围绕在外部导体露出的绝缘覆层的外周上的部位嵌合,外部导体的捻线设置成与连接部分的外周接触,环部件(6)围绕捻线的外周嵌合并且压接捻线。
【专利说明】电缆的外部导体端子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缆的外部导体端子的连接结构,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将要连接到外部导体的外部导体端子的连接结构,该外部导体以包围的方式围绕单根电缆或多根电缆的外周缠绕。

【背景技术】
[0002]同轴电缆(也称作“屏蔽电缆”)被广泛地用作为用于需要屏蔽电磁波的部位的电缆等;例如,用于在汽车的电气单元之间布线的电缆等(见专利文献I)。同轴电缆具有以下构造:一根或多根内部导体(芯电缆)被绝缘覆层(内部绝缘体)包覆并且围绕绝缘覆层的外周设置的外部导体被保护覆层(外部绝缘体)覆盖。在同轴电缆中,将与另一电路(如,用于与电气单元的电气部连接的电路等)进行导电的外部导体端子连接到外部导体。当外部导体端子连接到外部导体时,同轴电缆的保护覆层从其一端剥离预定长度,从而使外部导体露出。外部导体端子连接到外部导体的如此露出的区域。
[0003]引用列表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I] JP-A-2002-218622


【发明内容】

[0006]技术问题
[0007]关于同轴电缆,将外部导体制作为通过将导电电缆(诸如铜电缆)编织成网状图案而形成的编织电缆,或通过围绕绝缘覆层的外周将多根导电电缆(捻线)缠绕成沿着同轴电缆的纵向方向的螺旋状的图案而制作。例如,在外部导体由多根螺旋缠绕导电电缆制作的情况下,在当这样的外部导体连接到外部导体端子时,多根螺旋缠绕导电电缆是松散并散开的,随后在预定方向拉出,并再次扭转。该外部导体端子连接到导电电缆的前端。
[0008]由于如上所述拉出并扭转多根导电电缆,所以外部导体不被保护覆层覆盖,使得外部导体的外部露出部分变长。另外,用于缠绕制造外部导体的多根导电电缆的操作和将导电电缆扭转到一起的操作是必需的。这将劣化布线操作和用于装配电气单元的操作。此夕卜,取决于导电电缆扭转的方式,可能在外部导体和外部导体端子之间的连接中产生缺陷。
[0009]鉴于此做出本发明,并且通过将与外部导体端子连接的外部导体的露出部分制成窄的,使连接操作高效,并且提高连接质量而应对解决上述问题的挑战。
[0010]技术方案
[001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与电缆的外部导体连接的外部导体端子的连接结构,所述电缆包括:由捻线(twined cable)制成的所述外部导体,该捻线设置成包围一个或多个内部导体的绝缘覆层的外周;以及保护覆层,该保护覆层覆盖所述外部导体的外周,其中
[0012]所述外部导体端子具有:筒状的连接部分,该筒状的连接部分待连接到所述外部导体;以及端子部分,该端子部分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分在所述连接部分的筒轴方向上的一端处;
[0013]所述外部导体端子的所述连接部分围绕通过剥离所述保护覆层而使所述外部导体露出的所述绝缘覆层的外周上的部分、或在与该部分连续的另一部分处的所述保护覆层的外周嵌合,
[0014]所述外部导体的所述捻线设置成与所述连接部分的外周接触,并且
[0015]环部件围绕所述捻线的外周嵌合,并且所述外部导体的所述捻线压接到所述连接部分的所述外周。
[0016]根据以上,由于在环部件围绕捻线嵌合的同时,外部导体的捻线压接到连接部分,所以压接后获得的外部导体的露出部分能够仅被限制为在电缆的纵向方向上的环部件和保护覆层之间的间隙。
[0017]所述端子部分可以在与所述连接部分的筒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呈现平板状,并且可以在直径扩大的方向从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的边缘延伸。
[0018]所述环部件可以具有:直径扩大凸缘,该直径扩大凸缘从开口的一端的边缘在直径扩大的方向伸出;或者,除了具有所述直径扩大凸缘以外,直径缩小凸缘,该直径缩小凸缘从开口的另一端的边缘在直径缩小的方向的伸出。
[00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20]根据本发明,外部导体露出的外部导体端子的连接部分的区域能够是小的。另外,用于将外部导体端子连接到外部导体的操作效率和连接质量能够提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A到IE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附图,其中图1A是示出使电缆从其电缆端侧穿过环部件的状态的视图,图1B是示出在穿过环部件后获得的电缆的状态的视图,图1C是示出电缆穿过外部导体端子后获得的电缆的状态的视图,图1D是示出环部件移动到电缆的电缆端侧之后获得的电缆的状态的视图,并且图1E是示出环部件围绕外部导体的捻线的外周嵌合之后获得的电缆的状态的视图(捻线压接到连接部分的外周,并且外部导体端子和外部导体互相连接);
[0022]图2是示出图1E所示的箭头Al指出的点从该箭头的方向观察的纵向截面视图的视图;
[0023]图3A和3B是示出外部导体端子的构造的实例的视图,其中图3A是示出通过拉伸扁平导体板形成的端子构造的实例的视图,并且图3B是示出通过卷曲扁平导体板形成的端子构造的实例的视图;
[0024]图4是示出外部导体端子的端子部分的另一种形式的视图;
[0025]图5A和5B是示出不扣压环部件而将捻线围绕连接部分的外周压接的连接结构的视图,其中图5A是示出在执行与图1A和IB所示的加工操作相当的加工操作之后获得的电缆的状态的视图,并且图5B是示出在环部件朝电缆的电缆端侧移动后获得的电缆的状态(捻线压接到连接部分的外周,并且外部导体端子和外部导体互相连接的状态)的视图;
[0026]图6是图5B的箭头A5指出的点从该箭头的方向观察的纵向截面视图的视图;
[0027]图7A到7F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附图,其中图7A是示出使电缆从其电缆端侧穿过所述外部导体端子的状态的视图,图7B是示出在穿过外部导体端子后获得的电缆的状态的视图,图7C是示出外部导体和内部导体露出后获得的电缆的状态的视图,图7D是示出外部导体端子向电缆的电缆端侧移动之后获得的电缆的状态的视图,图7E是示出电缆穿过环部件之后获得的电缆的状态的视图;并且图7F是示出在环部件围绕捻线的翻折的外周嵌合之后获得的电缆的状态(捻线压接到连接部分的外周,以因此保持互相连接的外部导体端子和外部导体的状态)的视图;
[0028]图8是示出图7F所示的箭头A7指出的点从该箭头的方向观察的纵向截面的视图;
[0029]图9是示出外部导体端子的端子部分的另一种形状的视图;
[0030]图1OA和1B是示出不扣压环部件而将捻线围绕连接部分的外周压接的连接结构的视图,其中图1OA是示出在执行与图7A至7C所示的加工操作相当的加工操作之后获得的电缆的状态的视图,并且图1OB是示出在电缆穿过环部件后获得的状态(捻线围绕连接部分的外周压接,以因此保持互相连接的外部导体端子和外部导体的状态)的视图;以及
[0031]图11是图1OB的箭头AlO指出的点从该箭头的方向观察的纵向截面视图的视图。
[0032]参考标记列表
[0033]I内部导体
[0034]2绝缘覆层(内部绝缘体)
[0035]3外部导体
[0036]4保护覆层(外部绝缘体)
[0037]5外部导体端子
[0038]6环部件
[0039]31 捻线
[0040]51连接部分
[0041]52端子部分
[0042]C 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以下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用于将外部导体端子连接到电缆的外部导体的结构(以下简称“连接结构”)。本发明涉及一种待连接到电缆的外部导体的外部导体端子的连接结构。可能的电缆是同轴电缆等,以用于在需要屏蔽电磁波等的区域(如,汽车等的电气单元的区域)中布线的电缆。
[0044]图1A到IE和图2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图1A到IE是根据将外部导体端子连接到电缆的外部导体的步骤的实例示出连接结构的视图。图2是示出图1E所示的箭头Al指出的点的从箭头方向的纵向截面视图的视图,该图1E示出了在外部导体端子连接到电缆的外部导体之后获得的连接结构的状态。
[0045]如图1A到2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缆C包括:外部导体3,该外部导体3由缠绕在一个或多个内部导体I的绝缘覆层2的外周上的捻线31形成;和保护覆层4,该保护覆层4设置成覆盖外部导体3的外周。在此情况下,绝缘覆层(以下称为“内部绝缘体”)2和保护覆层(以下称为“外部绝缘体”)4由绝缘材料(例如,诸如聚乙烯、氯乙烯、硅胶的树脂)制成。具体地,电缆C形成为所谓的同轴电缆,该同轴电缆适于被使用在需要屏蔽电磁波等的区域处。例如,在内部导体I作为正电位,并且外部导体3作为负电位(或者内部导体I作为负电位,并且外部导体3作为正电位)的同时,电缆C能够用于直流电路。另外,只要电缆C具有多个内部导体1,电缆C能够用于三相交流电路或单相三线电路。外部导体3由多根捻线31制成。捻线31缠绕在内部绝缘体2的外周上,以沿电缆C的纵向方向呈现螺旋状的图案。在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外部导体端子(用于与例如汽车中的电气单元的电气部件连接的端子)连接到由多根捻线31制成的外部导体3。
[0046]图3A和3B示出外部导体端子的构造的实例。图3A示出通过拉伸由扁平导体板形成的端子(端子5)的构造的实例。图3B是通过卷曲由扁平导体板形成的端子(端子50)的构造的实例的附图。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实例的方式给出关于图3A所示的端子5用作外部导体端子的情况的说明。鉴于此,图3B所示的端子50也能够用作为外部导体端子。
[0047]外部导体端子5具有:连接到外部导体3的筒状连接部分51,和沿着连接部分51的筒轴方向设置在连接部分51的一端的端子部分52。在此情况下,连接部分51呈现内径设定为变得比电缆C的内部绝缘体2的直径大的筒状。另外,连接部分51具有凸缘(盘状突起)53,该凸缘53从连接部分的筒轴方向的一端、S卩、从在端子部分52所设置的一端处的开口的边缘的整个圆周,在直径扩大的方向上伸出。获得的连接部分51在筒状的轴向上的长度根据稍后描述的环部件6的长度(在环部件的两端处的开口之间的距离)设定,使得外部导体3的捻线31能够无误地压接到连接部分51的外周。
[0048]端子部分52是用于连接目的的端子,其与连接到电缆的内部导体I的内部导体端子7成对。端子部分52在与连接部分51的筒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呈现平板状,从连接部分51的一端的边缘在直径扩大的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端子部分52制成为从连接部分51的凸缘53在直径扩大的方向上以平板状延伸。端子部分52不特别限于诸如图3A所示的形状,并且能够根据要连接的配对端子的形状呈现任意的形状。例如,如图3B所示,端子部分52还能够沿着连接部分的筒轴方向以平板状伸长。或者,如图4所示,端子部分还能够形成为L形端子部分54,该L形端子部分54在直径扩大的方向从凸缘的边缘伸出并且沿着电缆C的纵向方向弯曲,以由此以平板状沿着纵向方向伸长。
[0049]关于具有诸如上述结构的外部导体端子5和电缆C的外部导体3,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部分51围绕通过剥离外部绝缘体4而露出外部导体3的内部绝缘体2的外周嵌合。外部导体3的捻线31放置成与连接部分51的外周接触。环部件6围绕捻线31的外周嵌合,由此将外部导体3的捻线31压接到连接部分51的外周。下面,根据图1A到IE所示的连接步骤具体地描述使外部导体端子5和电缆C的外部导体3之间如此连接的构造。在下列的说明中,在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期间、电缆C的在纵向方向上的剥离外部绝缘体4以露出外部导体3处的一端被称为电缆端侧,而电缆C的相对于电缆端侧的另一端称为电缆基端侧(同样适用于下列的涉及第二实施例的描述中的对应部件)。
[0050]在外部导体端子5连接到电缆C的外部导体3的情况下,首先将电缆C插入到环部件6。图1A示出电缆C的电缆端侧插入到环部件6中的情况的实例。然而,电缆C的电缆基端侧也能够插入到环部件6中。环部件6是内径比电缆C(外部绝缘体4)的直径大的部件,并且该部件能够通过沿着该部件的整个周部扣压部件的外周而在直径缩小方向上容易地变形。能够使用例如金属环等。
[0051]图1B示出在穿过环部件6后获得的电缆C的状态。如图1B所示,围绕电缆C嵌合的环部件6将要移动到的部位预先以下述方式调整:环部件6被放置成,相比接近于外部绝缘体4从电缆端侧被剥离从而使外部导体3露出的区域,更接近于电缆基端侧。在环部件移动到电缆基端侧后,电缆端侧上的外部绝缘体4和内部绝缘体2被剥离,以由此使外部导体3和内部导体I露出。在此情况下,外部绝缘体4和内部绝缘体2被剥离,并且将外部导体3的露出区域的长度以下述方式调整:相比于由此露出的外部导体3,使内部绝缘体2露出成更接近于电缆端侧,并且相比于由此露出的内部绝缘体2,使内部导体I露出成更接近于电缆端侧。例如,外部导体3的露出区域的长度设定为比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部分51在其筒轴方向上的长度(即,两端的开口之间的距离)稍长。对于长度的基本要求以下述方式控制:露出区域的前端与连接部分51的凸缘53接触,同时捻线31保持压接到连接部分51的外周(见图2)。只要露出区域的长度设定为这样的长度,则在嵌合外部导体端子5的操作期间,露出区域的前端不与凸缘53干涉,并且能够容易地执行该操作。在外部导体3和内部导体I如上所述已经露出后,电缆C的电缆端侧插入到外部导体端子5。关于外部导体端子5,此时电缆C从凸缘53的另一侧上的开口插入到连接部分51,从而将凸缘53和端子部分52定位在电缆端侧。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A和IB所示,在外部导体3和内部导体I露出前,将电缆C插入到环部件6。然而,也可以甚至在外部导体3和内部导体I已经露出后,将电缆C插入到环部件6。鉴于此,电缆C的插入方向和环部件6和外部导体端子5的插入顺序被调整为使得:相比于外部导体端子5,环部件6放置为更接近电缆基端侧。
[0052]图1C示出在电缆C穿过外部导体端子5后获得的电缆C的状态。如图1C所示,关于外部导体3,在成螺旋形地缠绕的(如图1B所示)同时露出的多根捻线31是松散并散开的。围绕电缆C嵌合的外部导体端子5朝着电缆基端侧移动到外部绝缘体4被剥离以由此露出外部导体3 (多根捻线31)的内部绝缘体2的外周上的部位。在此情况下,关于外部导体端子5,在外部导体3的捻线31与连接部分51的外周保持接触的同时,连接部分51围绕内部绝缘体2的外周嵌合。具体地,外部导体端子5以下述方式定位:连接部分51嵌合到露出的外部导体3的捻线31与内部绝缘体2的外周之间的部位,由此使连接部分51插置在外部导体3和内部绝缘体2之间。换言之,最低要求是将电缆C以下述方式插入到外部导体端子5中:连接部分51的在凸缘53的另一侧上的开口接近捻线31的露出区域的基端附近。因此,能够容易地定位外部导体端子5。如上,在放置外部导体端子5之后,放置成相比接近于外部导体3(多根捻线31)露出的区域、更接近电缆基端侧的环部件6沿着电缆C朝电缆端侧移动。
[0053]图1D示出在环部件6朝电缆端侧移动后获得的电缆C的状态。如图1D所示,环部件6朝着电缆端侧移动,围绕放置成与连接部分51的外周接触的外部导体3的捻线31的外周嵌合。具体地,环部件6以下述方式放置:使外部导体3的捻线31夹置在环部件6的内周和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部分51的外周之间。
[0054]图1E示出在环部件6围绕外部导体3的捻线31的外周嵌合之后获得的电缆C的状态。如图1E所示,在环部件6围绕外部导体3的捻线31的外周嵌合的同时、即,在将捻线31夹置在环部件6的内周和连接部分51的外周之间的同时,将环部件6的外周沿着其整个周部扣压,以由此在直径缩小的方向上变形。图1E以实例的方式示出在环部件6被扣压成环部件6的外形变成六角形之后获得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环部件6经由外部导体3的捻线31和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部分51压接到电缆C的内部绝缘体2的外周。结果,使捻线31压接到连接部分51的外周,由此使外部导体端子5与外部导体3能够互相连接。如上,由于在环部件6围绕捻线31保持嵌合的同时,外部导体3的捻线31能够压接到连接部分51,所以在压接后已经露出的外部导体3的区域能够仅保持在环部件6和外部绝缘体4之间的在电缆的纵向方向上的间隙中。
[0055]如此露出的内部导体I连接到内部导体端子7。用于将内部导体端子7连接到内部导体I的方法不限于特定的技术,并且能够采用任意的技术。例如,能够通过超声焊接方法将内部导体端子7连接到内部导体I。图1E示出内部导体端子7的构造的实例,该内部导体端子7具有端子部分,该端子部分在与电缆C的纵向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以平板状伸出并且与外部导体端子5平行地对置。然而,内部导体端子7不限于该实例构造,而是能够根据其要连接到的配对端子的形状呈现任意的形状。例如,如图4所示,内部导体端子还能够构造为具有以平板状沿着电缆C的纵向方向伸长的多个端子部分71和72。
[0056]在上述连接结构中,通过扣压环部件6,将捻线31压接到连接部分51的外周。然而,也可以采取将捻线31压接到连接部分51的外周的结构,而不扣压环部件6。图5A和5B以及图6示出了使用这样的环部件的连接结构的实例。图5A和5B是根据将外部导体端子5连接到电缆C的外部导体3的步骤的实例示出连接结构的附图。图6是示出图5B的箭头A5指出的点在箭头方向上的纵向截面的附图,其中图5B示出了在外部导体端子5连接到电缆C的外部导体3之后获得的连接结构的状态。
[0057]在此情况下,环部件60形成为筒状,其内径设定为变得比电缆C (外部绝缘体4)的直径稍大,并且具有直径扩大凸缘(盘状突起)61,该直径扩大凸缘61从环部件60在筒轴方向上的一端的开口的边缘的整个周部朝着直径扩大的方向伸出。对于直径扩大凸缘61伸出的长度的基本要求是设定为:当环部件60经由外部导体3的捻线31和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部分51而压接到电缆C的内部绝缘体2的外周时,在直径扩大凸缘61保持为与外部导体端子5 (见图6)的凸缘53紧密接触的同时,直径扩大凸缘61的周部与凸缘53的周部平齐。
[0058]在使用环部件60将外部导体端子5连接到电缆C的外部导体3的情况下,首先执行类似于图1A和IB所示的加工操作。在此情况下,加工操作具有共同的细节,除了环部件6被环部件60替代。
[0059]图5A示出在通过利用环部件60执行与图1A和IB所示的加工操作相当的加工操作之后获得的电缆C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如在图1C所示的电缆的情况下,外部导体端子5定位成使外部导体3的捻线31保持与连接部分51的外周接触、即,连接部分51嵌合到在露出的外部导体3的捻线31和内部绝缘体2的外周之间的部位。在如上定位外部导体端子5之后,定位成相比接近于外部导体3 (多根捻线31)露出的区域、更接近于电缆基端侧的环部件60沿着电缆C移动到电缆端侧。
[0060]图5B示出在环部件60朝电缆端侧移动后获得的电缆C的状态。如图5B所示,环部件60朝着电缆端侧移动,由此围绕定位成与连接部分51的外周相接触的外部导体3的捻线31的外周嵌合。在此情况下,在使环部件60的内周与捻线31的外周接触的同时,将环部件60朝着电缆端侧压嵌,使得外部导体3的捻线31插置在环部件60的内周和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部分51的外周之间。使环部件60朝着电缆端侧压嵌直到直径扩大凸缘61与外部导体端子5的凸缘53接触。如图6所示,在此状态下直径扩大凸缘61与外部导体端子5的凸缘53紧密接触,由此,使环部件60经由外部导体3的捻线31和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部分51压接到电缆C的内部绝缘体2的外周。结果,捻线31压接到连接部分51的外周,使得外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3能够互相连接。另外,如在图1E所示的电缆的情况下,使内部导体端子7连接到露出的内部导体I。鉴于此,用于将内部导体端子7连接到内部导体I的技术和内部导体端子7的构造与使用上述的环部件6的连接结构的情况相关描述的其对应物类似。
[006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其中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部分51围绕通过剥离外部绝缘体4而露出的外部导体3处的内部绝缘体2的外周嵌合。然而,在另一个可行的连接结构中,连接部分51可以围绕与外部导体3露出的区域连续的外部绝缘体4的外周上的部位嵌合。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下面描述连接部分51围绕外部绝缘体4的外周嵌合的连接结构。在基本构造的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电缆、外部导体端子以及环部件与关于第一实施例(图1A到1E、图2、图3A和3B、图4、图5A和5B以及图6)的连接结构描述的其对应物类似。因此,与关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描述的其对应物相同或相似的构成部件在附图中用同样的附图标记指定,并且省略其说明。下面对第二实施例特有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0062]图7A到7F和图8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图7A到7F是根据将外部导体端子连接到电缆的外部导体的步骤的实例示出连接结构的视图,并且图8是示出图7F所示的箭头A7指定的点在箭头方向上的纵向截面的视图,其中图7F示出了在外部导体端子连接到电缆的外部导体之后获得的状态。
[0063]根据图7A到7F所示的步骤具体地描述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在外部导体端子5连接到电缆C的外部导体3的情况下,将电缆C插入到外部导体端子5。图7A以实例的方式示出电缆C的电缆端侧插入到外部导体端子5中的情况。然而,电缆C也能够从其电缆基端侧插入到外部导体端子5中。在外部导体端子5中,电缆C从凸缘53那部分上的开口插入到连接部分51中,并且将凸缘53和端子部分52放置在电缆基端侧上。在本实施例中,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部分51呈现内径设定为变得比电缆C的外部绝缘体4的直径稍大的筒状。
[0064]图7B示出在电缆C插入到的外部导体端子5中之后获得的电缆C的状态。如图7B所示,外部导体端子5上的、电缆C将要插入到的部位被预先以下述方式调整:外部导体端子5放置成相比接近于外部绝缘体4从电缆端侧剥离从而使外部导体3露出的区域、更接近于电缆基端侧。在外部导体端子5朝着电缆基端侧定位后,电缆端侧上的外部绝缘体4和内部绝缘体2被剥离,以由此使外部导体3和内部导体I露出。在此情况下,外部绝缘体4和内部绝缘体2被剥离,并且外部导体3的露出区域的长度以下述方式调整:相比于由此露出的外部导体3,使内部绝缘体2露出为更接近电缆端侧,并且相比于由此露出的内部绝缘体2,使内部导体I露出为更接近电缆端侧。例如,对于外部导体3的露出区域的长度的基本要求被以下述方式调整:露出部分朝电缆基端侧翻折,并且在翻折的捻线31保持压接到连接部分51的外周(见图8)的同时,翻折的前端与连接部分51的凸缘53相对,且在该翻折的前端和凸缘53之间具有微小的间隙。只要露出区域的长度设定为这样的长度,则在翻折外部导体3的操作期间,翻折部分的前端不与凸缘53相干涉,并且能够容易执行所述操作。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A和7B所示,在使外部导体3和内部导体I露出前,将电缆C插入到外部导体端子5中。然而,即使在外部导体3和内部导体I已经露出后,也能够将电缆C插入到外部导体端子5中。
[0065]图7C示出在外部导体3和内部导体I露出后获得的电缆C的状态。如图7C所示,关于外部导体3,在螺旋形缠绕的同时(如图7B所示)露出的多根捻线31是放射状地松散并散开的。放置在相比接近于外部导体3 (多根捻线31)露出的地方、更接近电缆基端侧的部位处的外部导体端子5沿着电缆C朝电缆端侧移动。
[0066]图7D示出在外部导体端子5移动到电缆端侧移动后获得的电缆C的状态。如图7D所示,外部导体端子5朝着电缆端侧移动,由此围绕与外部导体3 (多根捻线31)通过剥离外部绝缘体4而露出的区域连续的外部绝缘体4的外周上的部位嵌合。此时,需要做的仅是将电缆C插入到外部导体端子5中,以使连接部分51的在凸缘53的另一端上的开口与放射状展开的捻线31接触;因此,能够容易地定位外部导体端子5。放射状展开的捻线31朝着电缆基端侧翻折,从而与连接部分51的外周相接触地定位。具体地,外部导体端子5定位成使得连接部分51嵌合到在外部导体3的翻折的捻线31和外部绝缘体4的外周之间的部位,由此使连接部分51插置在外部导体3和外部绝缘体4之间。如上,在放置外部导体端子5之后,将环部件6从电缆端侧围绕电缆C嵌合。在本实施例中,环部件6的内径设定为:比外部导体3的捻线31放置成与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部分51的外周相接触的区域(即,翻折的捻线31的区域)的直径大,该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部分51围绕电缆C的外部绝缘体4的外周嵌合。环部件6是能够通过沿着该环部件的整个周部扣压环部件的外周而在直径缩小方向上容易地变形的部件。能够以与关于第一实施例描述的连接结构的情况相同的方式使用例如、金属环等。
[0067]图7E示出在电缆C插入环部件6后获得的电缆的状态。如图7E所示,电缆C插入到其中的环部件6沿着电缆C朝着电缆基端侧移动,且该环部件6围绕翻折成与连接部分51的外周接触的、外部导体3的捻线31的外周嵌合。具体地,环部件6以下述方式放置:使外部导体3的捻线31夹置在环部件6的内周和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部分51的外周之间。
[0068]图7F示出在环部件6围绕捻线31的翻折的外周嵌合之后获得的电缆C的状态。如图7F所示,在环部件6围绕翻折的捻线31的外周嵌合的同时、即,在将捻线31夹置在环部件6的内周和连接部分51的外周之间的同时,将环部件6的外周沿着其整个周部扣压,以由此在直径缩小的方向上变形。图7F以实例的方式示出在环部件6被扣压成使得环部件6的外形变成六角形之后获得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环部件6经由外部导体3的捻线31和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部分51压接到电缆C的外部绝缘体4的外周。结果,翻折的捻线31压接到连接部分51的外周,由此使外部导体端子5与外部导体3能够互相连接。如上,由于在环部件6围绕捻线31保持嵌合的同时,外部导体3的捻线31能够压接到连接部分51,所以在压接后已经露出的外部导体3的区域能够仅被保持在捻线31的翻折部分上。
[0069]在本实施例中,外部导体端子5的端子部分52不特别限于诸如图7A到7F所示的形状,并且能够根据要连接的配对端子的形状呈现任意的形状。例如,如图9所示,端子部分52还能够被示例为端子部分55。即,端子部分55从连接部分51的一端的开口边缘在直径扩大的方向上延伸,具有在连接部分51的筒轴方向上的翻折、在与筒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另一个翻折以及再次在筒轴方向上的又一个翻折,并且沿着筒轴方向以平板状延伸。内部导体端子7连接到露出的内部导体I。鉴于此,用于将内部导体端子7连接到内部导体I和处理内部导体端子7的构造的技术与关于第一实施例(见图1E)的连接结构的情况描述的其对应物类似。
[0070]在该连接结构中,通过扣压环部件6,将捻线31压接到连接部分51的外周。然而,另一个可行的技术是将捻线31压接到连接部分51的外周,而不扣压环部件。图10AU0B以及11示出了使用该环部件的连接结构的实例。图1OA和1B是根据将外部导体端子5连接到电缆C的外部导体3的步骤的实例示出的连接结构的视图,并且图11示出图1OB的箭头AlO指定的点在箭头方向上的纵向截面图,该图1OB示出了在外部导体端子5连接到电缆C的外部导体3之后获得的状态。
[0071]在此情况下,环部分62呈现其内径设定为变得比外部导体3的捻线31的翻折部分的直径稍大的筒状。环部件62具有直径扩大凸缘(盘状突起)63,该直径扩大凸缘63从环部件62在其筒轴方向的一端的开口的边缘的整个周部朝着直径扩大的方向伸出。除了直径扩大凸缘63,环部件62还具有直径缩小凸缘(盘状突起)64,该直径缩小凸缘64从环部件62的另一端的开口的边缘的整个周部在直径缩小的方向上伸出。对于直径扩大凸缘63在直径扩大的方向上的伸出长度的基本要求是设定为:当环部件62经由外部导体3的捻线31和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部分51压接到电缆C的外部绝缘体4的外周时,在直径扩大凸缘63保持与外部导体端子5的凸缘53紧密接触(见图11)的同时,直径扩大凸缘63的周部与凸缘53的周部平齐。基本要求是将直径缩小凸缘64在直径缩小的方向上伸出的长度设定成使得:其直径由直径缩小凸缘64缩小的环部件62的内径变成比电缆C的内部绝缘体2的外径稍大(见图11)。
[0072]在使用环部件62将外部导体端子5连接到电缆C的外部导体3的情况下,首先执行类似于图7A到7C所示的加工操作。在此情况下,加工操作具有共同的细节,除了环部件6被环部件62替代。
[0073]图1OA示出在通过利用环部件62而执行与图7A到7C所示的加工操作相当的加工操作之后获得的电缆C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如在图7D所示的电缆的情况下,外部导体端子5定位成使得:外部导体3的捻线31保持与连接部分51的外周接触、即,连接部分51插入并插置在如此露出的外部导体3的捻线31和内部绝缘体2的外周之间。在外部导体端子5如此定位之后,电缆从其电缆端侧插入到环部件62中。
[0074]图1OB示出在绕电缆C嵌合的环部件62朝着电缆基端侧移动后获得的电缆C的状态。如图1OB所示,围绕电缆C嵌合的环部件62沿着电缆C朝着电缆基端侧移动,由此围绕翻折成与连接部分51的外周接触的、外部导体3的捻线31的外周嵌合。在此情况下,在使环部件62的内周与捻线31的外周接触的同时,将环部件62朝着电缆端侧压嵌,使得翻折的捻线31插置在环部件62的内周和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部分51的外周之间。将环部件60朝着电缆端侧压嵌直到直径扩大凸缘63与外部导体端子5的凸缘53接触。如图11所示,在环部件62中,在此状态下直径扩大凸缘63与外部导体端子5的凸缘53紧密接触,由此使环部件62经由外部导体3的捻线31和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部分51压接到电缆C的外部绝缘体4的外周。结果,捻线31压接到连接部分51的外周,使得外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3能够互相连接。在这样的状态下,翻折的捻线31保持夹置在外部导体端子5的凸缘53和环部件62的直径缩小凸缘64之间。因此,在环部件62围绕捻线31保持嵌合的同时,将外部导体3的捻线31压接到连接部分51之后,外部导体3的捻线31不向外露出。另外,如在图7F所示的电缆的情况下,内部导体端子7连接到露出的内部导体I。鉴于此,用于将内部导体端子7连接到内部导体I和处理内部导体端子7的构造的技术与关于使用上述的环部件6的连接结构的情况描述的其对应物类似。
[0075]如上,根据第一实施例(图1A到1E、图2、图3A和3B、图4、图5A和5B以及图6)和第二实施例(图7A到7F、图8和9、图1OA和1B以及图11),能够使在外部导体端子5的连接部分中的外部导体3(捻线31)露出的区域狭小。外部导体端子5连接到外部导体3的区域的大小能够是小的。另外,对于连接,不需要扭转多根捻线31的操作,使得连接操作的效率和连接质量能够提高。
[0076]显而易见的是,能够在不背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
[0077]本发明基于2012年5月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0.2012-106336,该专利申请的全文作为参考并入本申请。
[0078]工业实用性
[0079]本发明用于提供一种电缆的外部导体端子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具有以下优势:在外部导体露出的外部导体端子的连接部分上的区域大小是小的,以及用于将外部导体端子连接到外部导体的操作的效率和连接质量能够提高。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与电缆的外部导体连接的外部导体端子的连接结构,所述电缆包括:由捻线制成的所述外部导体,该捻线设置成包围一个或多个内部导体的绝缘覆层的外周;以及保护覆层,该保护覆层覆盖所述外部导体的外周,其中 所述外部导体端子具有:筒状的连接部分,该筒状的连接部分待连接到所述外部导体;以及端子部分,该端子部分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分在所述连接部分的筒轴方向上的一端处; 所述外部导体端子的所述连接部分围绕通过剥离所述保护覆层而使所述外部导体露出的所述绝缘覆层的外周上的部位、或在与该部位连续的另一部位处的所述保护覆层的外周嵌合, 所述外部导体的所述捻线设置成与所述连接部分的外周接触,并且 环部件围绕所述捻线的外周嵌合,并且所述外部导体的所述捻线压接到所述连接部分的所述外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导体端子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端子部分在与所述连接部分的所述筒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呈现平板状,并且从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的边缘在直径扩大的方向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导体端子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环部件具有直径扩大凸缘,该直径扩大凸缘从在一端的开口的边缘在直径扩大的方向上伸出;或者,除了具有所述直径扩大凸缘以外,所述环部件具有直径缩小凸缘,该直径缩小凸缘从在另一端的开口的边缘在直径缩小的方向上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部导体端子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环部件还具有直径缩小凸缘,该直径缩小凸缘从在另一端的开口的边缘在直径缩小的方向上伸出。
【文档编号】H01R13/6591GK104303366SQ201380023995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7日
【发明者】加藤元, 远峰和洋, 宫岛贵晃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