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即使在润滑脂的流动性较低的情况下,也能使可动接点可靠地接触固定接点。控制开关以如下方式构成:在具有涂敷了润滑脂的固定接点的极盘上接合罩而形成的主壳体的内部,能绕轴线X转动地设置具有可动接点的可动盘,并使被弹簧的作用力压接于固定接点的可动接点通过可动盘的转动沿绕轴线X的周向移动,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与可动接点的绕轴线X的角度位置对应地接触或分离,在上述控制开关中,在可动接点的与固定接点的抵接部设置有多个沿可动接点的移动方向的槽,并且多个槽形成为其尖状的突部和尖状的凹部在轴线X的径向上交替地排列,在可动接点移动时,涂敷于固定接点的润滑脂流入槽内。
【专利说明】开关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开关。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设置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并测出换挡杆的选择范围的控制开关,例如有专利 文献1所公开的装置。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2 - 074310号公报
[0006] 图7是说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控制开关所代表的现有例的控制开关10的图,图 7(A)是控制开关10的分解立体图,图7(B)是在图7(A)的面A切断可动盘5的剖视图,是 说明可动盘5的可动接点7的配置的图。
[0007] 控制开关10的主壳体4形成为在极盘2的包围设置固定接点8的区域的周壁24 与罩3接合,在该主壳体4的内部,设置具有可动接点7的可动盘5,使其能够绕轴线X转 动。
[0008] 可动盘5具有圆筒形状的轴部51和从轴部51沿径向(轴线X的径向)延伸的接 点保持部52,各个可动接点7与弹簧Sp -起被收纳于设置在接点保持部52的收纳孔53中 (参照图7(B))。
[0009] 各个可动接点7在来自弹簧Sp的作用力作用下,从收纳孔53向极盘2侧的下方 突出,并在可动盘5组装在主壳体4内的状态下,将压接于向极盘2的上表面露出的固定接 点8。
[0010] 在可动盘5的轴部51连结有与换挡杆的操作连动并转动的臂(换挡杆侧的部 件),若操作换挡杆,则从轴部51沿径向延伸的接点保持部52将通过与该换挡杆的操作连 动地绕轴线X转动来使压接于固定接点8的可动接点7绕轴线X沿周向移动。
[0011] 在控制开关10中,若通过换挡杆的操作使可动盘5旋转,则可动接点7在固定接 点8上滑动地移动,因此可动接点7绕轴线X的位置将变化。
[0012] 因此,在包围极盘2的设置有固定接点8的区域的周壁24内侧上,为了降低可动 接点7在固定接点8上滑动时的阻力而涂敷有润滑脂,在可动盘5转动时,通过可动接点7 一边将覆盖固定接点8上表面的润滑脂拨开一边滑动来保持可动接点7和固定接点8接 触。
[0013] 但是,在低温环境下,一般地,因为润滑脂的流动性低下,导致可动接点7对润滑 脂的拨开不充分。
[0014] 这样一来,与可动盘5的转动连动地移动的可动接点7跨到润滑脂上,使得本来应 该相互接触的可动接点7和固定接点8处于非接触状态,或者产生可动接点7和固定接点 8以较短周期接触分离的现象(振动)。
【发明内容】
[0015] 因此,期望即使在润滑脂的流动性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可动接点7可靠地接触 于固定接点8。
[0016] 本发明的开关,其构成为使压接于涂敷了润滑剂的固定接点的可动接点移动,从 而使上述可动接点和上述固定接点对应上述可动接点的位置而接触或分离,在上述可动接 点的与上述固定接点的抵接部设置有沿上述可动接点的移动方向的多个槽。
[0017]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0018] 根据本发明,因为在可动接点的与固定接点的抵接部上设置有沿可动接点的移动 方向的多个槽,所以在槽与槽之间的部分上,使可动接点压接于固定接点的应力集中。因 此,可动接点的槽与槽之间的部分将被比未设置槽的现有可动接点更大的力按压于固定接 点侧。
[0019] 因此,即使在润滑脂的流动性较低的情况下,也因为可动接点的槽与槽之间的部 分能够将润滑脂拨开并与固定接点接触,所以能够良好地防止本来应该相互接触的可动接 点和固定接点处于非接触状态,从而能够良好地抑制振动的产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说明实施方式的控制开关的图。
[0021] 图2是说明实施方式的控制开关的图。
[0022] 图3是说明可动接点的图。
[0023] 图4是说明可动接点的图。
[0024] 图5是说明可动接点的突部间隔和振动广生率的关系的图。
[0025] 图6是说明可动接点的突部棱线角度和振动产生率的关系的图。
[0026] 图7是说明现有例的控制开关的图。
[0027] 图中:1、10-控制开关,2 -极盘,3 -罩,4 一主壳体,5-可动盘,7 -可动接点, 8 (8a?8d)-固定接点,9 (9a、9b)-突出部,21-贯通孔,22-收纳部,24-周壁,24a -环 槽,25-嵌合槽,26-连接器部,27-连接器端子,29-配线部件,31-贯通孔,32-收纳部, 35-嵌合壁,40-衬垫,41 一密封环,51-轴部,52-接点保持部,53-收纳孔,54-弹簧保 持部,71-侧壁部,72-连接部,74-槽,710-切口部,722-跨上部,723-抵接部,741-突 部,742-凹部,G-润滑脂,Sp-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以下,作为本发明的开关的实施方式,以搭载于车辆并用于检测换挡杆的选择范 围的控制开关1为例进行说明。
[0029] 图1是说明实施方式的控制开关1的图,其中图1(A)是立体图,图1(B)是在图 1 (A)的面A切断控制开关1的剖视图。
[0030]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图7所示的现有例的控制开关10共通的部件使用相 同的符号进行说明。另外,为使说明方便,将图1(B)的罩3侧表述为上方,极盘2侧表述为 下方。
[0031] 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控制开关1的主壳体4形成为在包围极盘2的设置 有固定接点8的区域的周壁24上组装罩3,在该主壳体4的内部,能够绕轴线X转动地设置 有具有可动接点7的可动盘5。
[0032] 可动盘5具有圆筒形状的轴部51和从轴部51的长度方向的途中位置向轴线X的 径向直线状地延伸的接点保持部52,轴部51通过未图示的连结部件与换挡杆侧的部件连 结。
[0033] 因此,在实施方式的控制开关1中,可动盘5与换挡杆的操作连动地绕轴线X旋 转,此时,设置于可动盘5的接点保持部52的可动接点7的位置在绕轴线X的周向上变化。
[0034] 在接点保持部52上,可动接点7的收纳孔53形成为在极盘2侧的下方开口,可动 接点7与弹簧Sp -同收纳于该收纳孔53内。
[0035] 在收纳孔53内设置有圆筒形状的弹簧保持部54,弹簧Sp长度方向的一端侧被该 弹黃保持部54支撑。
[0036] 弹簧Sp的另一端抵接于可动接点7,并将可动接点7向极盘2侧的下方加力。因 此,可动接点7从接点保持部52的下表面52a向极盘2侧的下方突出,并通过来自弹簧Sp 起作用的作用力压接于在极盘2上表面露出的固定接点8。
[0037] 在该状态下,可动接点7通过弹簧Sp能够在与轴线X平行的轴线Xa方向进退移 动。
[0038] 在此,在实施方式的可动盘5上设置有共计三个可动接点7,各个可动接点7以与 上述的构成相同的构成设置于对应的收纳孔53内。
[0039] 图2是说明极盘2的图,其中㈧是从罩3侧的上方观察极盘2的俯视图,以假想 线表示压接于固定接点8的可动接点7。图2(B)是图2(A)的区域A的放大图,图2(C)是 图2 (B)的B - B剖视图,图2 (D)是图2 (B)的C 一 C剖视图。
[0040] 此外,在图2㈧以及⑶中,为了明确在极盘2的上表面露出的固定接点8 (8a? 8d)、突出部9 (9a?9c)以及衬垫40的位置,以阴影标记并进行表示。
[0041] 另外,在从图2(B)到图2(D)中,为了区别各个固定接点8而使用符号8a?8d进 行标识,并且为了区别各个突出部9而使用符号9a?9c进行表示。再有,在图2(B)中,为 了说明抵接于固定接点8 (8b、8c、8d)的可动接点7如何移动,分别以实线表示移动前的可 动接点7、以假想线表示移动后的可动接点7,并且为了表示设置于与固定接点8的抵接部 723的槽74的位置,示意地表示槽74。
[0042] 极盘2由耐热性优秀的非导电性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在其内部通过嵌入成形设 置有连接连接器部26的连接器端子27和各固定接点8的配线部件29 (参照图1 (B))。
[0043] 如图2㈧所示,在极盘2的罩3侧的上表面露出的各个固定接点8在以规定距离 从轴线X向径向外侧远离的位置,沿绕轴线X的周向各自以不同长度延伸,在俯视中为弧 状。
[0044] 例如,如图2(B)所示,固定接点8a、固定接点8b以及固定接点8c、8d分别沿以轴 线X为中心的半径不同的假想圆Iml、Im2、Im3弧状地设置。
[0045]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对这些固定接点8a?8d进行特别区别的情况下,简 单地表述为固定接点8。
[0046] 在轴线X的径向的固定接点8之间,设置有多个比固定接点8更向纸面跟前侧突 出的突出部9,各个突出部9与固定接点8 -样,在以规定距离从轴线X向径向外侧远离的 位置,沿绕轴线X的周向各自以不同长度延伸地设置。
[0047] 在实施方式的控制开关1中,可动盘5与换挡杆的操作连动地绕轴线X转动,此 时,设置于接点保持部52的可动接点7在该可动接点7压接的固定接点8上滑动地移动, 绕轴线X的周向上的可动接点7的角度位置变化。
[0048] 因此,为了使可动接点7移动时的滑动阻力降低,而在固定接点8的上表面涂敷润 滑剂(例如,矿物类润滑脂)。
[0049] 并且,在该控制开关1中,在可动接点7绕轴线X的角度位置变化时,因为可动接 点7的下述的跨上部722跨到突出部9上,可动接点7配置于以规定的距离从固定接点8 向上方远离的位置,可动接点7与固定接点8的接触状态将解除。
[0050] 如图2(A)所示,极盘2的设置有固定接点8的区域以形成为俯视大致扇形状,并 包围该区域的方式设置周壁24。
[0051] 在周壁24的上端遍及全周地形成有环槽24a (参照图1(B)),在该环槽24a中安装 衬垫40。
[0052] 在实施方式的控制开关1中,在组装极盘2和罩3时,安装于周壁24的衬垫40压 接于罩3的下表面,封闭周壁24内侧的空间。
[0053] 在周壁24的外侧,形成遍及全周地包围周壁24的嵌合槽25。在组装极盘2和罩 3时,设置于罩3侧的环状的嵌合壁35将嵌入嵌合槽25,此时,嵌合壁35的外周与嵌合槽 25的抵接部通过例如超声波熔敷来相互接合,以形成主壳体4。此外,罩3也可以与极盘2 一样由耐热性优秀的非导电性的树脂材料形成。
[0054] 在极盘2的周壁24内侧的大致扇形状的区域中相当于其扇顶的部分沿厚度方向 贯通极盘2地设置有贯通孔21,在组装于极盘2的罩3上与该贯通孔21整合的位置上也沿 厚度方向贯通该罩3地形成有贯通孔31 (参照图1 (B))。
[0055] 在极盘2的罩3侧的上表面和罩3的极盘2侧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将每个贯通孔 21、31以规定间隔包围的环状的收纳部22、32,在这些收纳部22、32中,内嵌并安装有密封 环41。
[0056] 在实施方式的控制开关1中,可动盘5的轴部51的一端51a以及另一端51b通过 这些贯通孔21、31绕轴线X可转动地被支撑,此时,通过设置于收纳部22、32的密封环41 压接于轴部51的外周而确保主壳体4内的气密。
[0057] 图3是说明可动接点7的图,其中图3 (A)是从极盘2侧的斜下方观察可动接点7 的立体图,图3(B)是从长度方向的一方观察可动接点7的主视图,图3(C)是从极盘2侧的 下方观察可动接点7的仰视图,图3(D)是从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可动接点7的侧视图。
[0058] 图4是说明设置于可动接点7的槽74的图,其中图4(A)是图3(C)的区域A的放 大图,图4(B)是图3(D)的区域B的放大图,图4(C)是图4(A)的A -A剖视图,图4(D)是 图4㈧的B - B剖视图,图4(E)是说明变形例的可动接点7的突部741A的图。此外,在 图4(B)?图4(D)中,还图示了与可动接点7接触的固定接点8和涂敷于固定接点8上表 面的润滑脂G。
[0059] 如图3(A)、图3(B)所示,可动接点7通过将一块金属板U字形状地弯折而形成,具 有相互平行地配置的侧壁部71、71和连接侧壁部71、71的彼此下端部的连接部72。
[0060] 从可动接点7的长度方向的一方侧观察,连接部72的外周形成为使宽度方向的中 心点(下端72a)位于极盘2侧最下方的弧状,该下端72a成为与固定接点8的接触点。
[0061] 如图3(C)所示,从极盘2侧的下方观察,连接部72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在该连接 部72的极盘2侧的下表面上,在连接部72的长度方向(图中左右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 有两个切口 721、721。
[0062] 切口 721、721设置于隔着经过连接部72长度方向的中央并且沿该连接部72的宽 度方向延伸的直线Ya对称的位置,这些切口 721、721之间的部分成为跨到上述的突出部9 上的跨上部722。
[0063] 并且,隔着切口 721的与跨上部722相反侧的侧部(连接部72长度方向的两侧 部)成为与固定接点8的抵接部723、723。
[0064] 抵接部723、723也设置为隔着直线Ya对称,隔着直线Ya的一方侧的抵接部723 与另一方侧的抵接部723各自在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同长度L1。
[0065] 在各个抵接部723、723上沿与直线Ya平行的直线Yal设置有沿连接部72的宽度 方向延伸的槽74。槽74以多个且相互平行的方式设置在连接部72的长度方向(图3(C) 的左右方向)上,各个槽74形成为尖状的突部741和尖状的凹部742在连接部72长度方 向上交替排列(参照图4(B))。
[0066] 在实施方式中,各个可动接点7在可动盘5的接点保持部52中,在沿着可动盘5的 转动轴(轴线X)的径向的方向设置,设置于可动接点7的抵接部723的多个槽74通过在 可动接点7的移动方向(抵接部723的宽度方向)横切该抵接部723的弧状外周而形成。 [0067] 如图3(C)所示,各个槽74设置为横跨经过连接部72的宽度W方向的中央(W/2) 并且与直线Ya正交的直线Yb。从极盘2侧的下方向观察的槽74的宽度方向长度为大致相 同长度L2,并使各槽7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于直线Yb上。
[0068] 如上所述,连接部72的外周形成为侧视为圆弧状,各个设置于该连接部72的槽74 从极盘2侧的下方观察,形成为纺锤形状(参照图3 (C)、图4 (A))。
[0069] 在实施方式中,以各凹部742距离连接部72的下端72a的深度为相同的深度D的 方式,设定邻接的突部741的间隔P和突部741的棱线角度Θ (参照图4(B))。
[0070] 如图3(D)所示,在可动接点7的侧壁部71、71上,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切口 部710,该切口部710形成为宽度大于弹簧Sp的宽度W2。在可动盘5中,弹簧Sp沿轴线Xa 配置,弹簧Sp的端部通过从一方的侧壁部71的切口部710的下边710a横跨至另一方的侧 壁部71的切口部710的下边710a地与二者抵接,来对可动接点7向极盘2侧的下方加力 (参照图3(B))。
[0071] 对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7的作用进行说明。
[0072] 当可动接点7处于图2(B)中实线所示的位置时,因为突出部9不位于可动接点7 的跨上部722的下方,所以可动接点7长度方向一方的抵接部723和另一方的抵接部723 在弹簧Sp的作用力下分别压接于不同的固定接点8 (8b、8d)(参照图2(D))。
[0073] 若从这种状态,可动盘5绕轴线X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可动接点7将沿图2(B) 中箭头Μ所示的方向移动。这样一来,此时可动接点7的抵接部723、723在对应的固定接 点8 (8b、8d)上沿绕轴线X的周向滑动地移动。
[0074] 在此,在可动接点7的抵接部723上,设置有多个沿可动接点7的移动方向的槽 74,各个槽74形成为尖状的突部741和尖状的凹部742在连接部72 (抵接部723的长度方 向)上交替地排列(参照图4(B))。
[0075] 因此,弹簧Sp的作用力集中于尖状的突部741,突部741的向极盘2侧的下方的按 压力将变大。
[0076] 因此,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7相比于未设置槽74的现有可动接点7,将处于被较大 的力按压于固定接点8的状态。
[0077] 这样一来,即使在涂敷于固定接点8上表面的润滑脂G的流动性较低的情况下,因 为槽74的尖状突部741能够拨开润滑脂G而与对应的固定接点8抵接,所以能够使可动接 点7(突部741)可靠地接触固定接点8。
[0078] 在此,虽然实施方式的尖状突部741的固定接点8侧的前端部形成为R形状(参 照图4 (B)),但为了能够更可靠地拨开润滑脂G,也可以形成为前端为尖的角形状。
[0079] 再有,在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7中,尖状的凹部742位于尖状的突部741的两侧, 在可动接点7 (抵接部723)和固定接点8之间确保有能够收纳被突部741拨开的润滑脂G 的空间S(参照图4(B))。
[0080] 在不能确保该空间的情况下,因为润滑脂G无处流动,所以仅单独增大可动接点7 对固定接点8的压接力并不能使可动接点7可靠地接触固定接点8。
[0081] 在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7中,因为在突部741的两侧存在成为被突部741拨开的 润滑脂G的去处的凹部742,所以能够拨开涂敷于固定接点8表面的润滑脂G,使可动接点 7的抵接部723 (突部741)可靠地接触固定接点8 (参照图4 (B)、图4 (C))。
[0082] 当通过换挡杆的操作,可动接点7从图3(C)中实线所示的位置朝向假想线所示的 位置移动(图中参照箭头M)时,可动接点7的抵接部723 -边将涂敷于固定接点8表面的 润滑脂G拨开一边移动。
[0083] 在可动接点未设置槽74的的情况下,因为不能够使涂敷于固定接点8表面的润滑 脂G从可动接点7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容易地移动,所以在润滑脂G的流动性较低 的情况下,存在可动接点7的抵接部723跨到润滑脂G上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本来应该处 于接触状态的可动接点7和固定接点8的接触状态将解除或者产生振动现象。
[0084] 在此,在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7中,沿可动接点7的移动方向的槽74设置于抵接 部723,涂敷于固定接点8表面的润滑脂G能够通过该槽74从可动接点7的移动方向的一 方侧向另一方侧(从图4(D)的左侧向右侧)移动。
[0085] 因此,能够适当地抑制在可动接点未设置槽的情况下产生像上述一样的现象。
[0086] 再有,如图3 (C)所示,从固定接点8侧的下方观察,各个槽74形成为纺锤形状,可 动接点7移动方向的槽74的一方侧(图中上侧)和另一方侧(图中下侧)的宽度变窄,该 宽度随着向槽74的长度方向(图中上下方向)中央靠近而变宽。
[0087] 因此,在可动接点7移动时,能够对从可动接点7的一方侧或者另一方侧向槽74 内流入的润滑脂G发挥所谓的锐孔效果,因此能够期待促进润滑脂G的流动。
[0088] 并且,若可动接点7到达图2 (B)中假想线所示的位置,则在该位置,因为突出部9b 位于可动接点7的跨上部722的下方,所以可动接点7的跨上部722将跨到突出部9b(参 照图2(C))上。这样一来,可动接点7的抵接部723从固定接点8向罩3侧的上方移动,从 而解除可动接点7和固定接点的接触状态。
[0089] 另外,若可动接点7从该假想线所示的位置向顺时针方向移动,则跨上部722到达 从突出部9b的正上方脱离的角度位置时,可动接点7在弹簧Sp的作用力下向固定接点8 侧的下方移动。
[0090] 此时,弹簧Sp的作用力集中于尖状的突部741,因为突部741的向极盘2侧的下 方的按压力变大,所以尖状的突部741-边将润滑脂向左右推开,一边向极盘2侧的下方移 动,从而与对应的固定接点8b接触。
[0091] 以下,对可动接点7的突部741的间隔(齿距P)以及棱线角度Θ和振动产生率 的关系进行说明。
[0092] 图5是表示可动接点7的突部741的间隔(齿距P)与振动产生率的关系的图。
[0093] 图6是表示可动接点7的尖状的突部741的棱线角度Θ和振动产生率的关系的 图。
[0094] 此外,在图5、图6中,表示润滑脂的流动性低下的低温环境下(一 10°C、一 20°C、一 30°C )的实验结果。
[0095] 如图5所示,准备相邻的突部741的顶点间的间隔(齿距P:参照图4(B))不同的 可动接点7,改变用于验证振动产生率的环境的温度地进行确认。
[0096] 其结果,在一20°C以下,齿距P为0. 15mm时振动产生率最低,相比于在齿距P为 0· 15mm至0· 25mm范围内且未设置槽74的可动接点(齿距P = 0mm)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0097] 因此,在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7中,突部741的齿距P优选设定为0. 15mm以上且 0. 25mm 以下。
[0098] 如图6所示,准备突部741的棱线角度Θ (突部741 -方的斜面与另一方的斜面 的相交角:参照图4(B))不同的可动接点7,改变用于验证振动产生率的环境的温度地进行 确认。
[0099] 其结果,在一 20°C以下,棱线角度Θ为60°时振动产生率最低,相比于棱线角度 Θ在60°至90°范围内且未设置槽74的可动接点(棱线角度Θ =〇° )能得到更好的 结果。
[0100] 因此,在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7中,突部741的棱线角度Θ优选设定为60°以上 且90°以下。
[0101]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中,控制开关(1)以如下方式构成:在具有涂敷了润滑脂 G(润滑剂)的固定接点8的极盘2上接合罩3而形成的主壳体4(壳)的内部,设置有具有 可动接点7的可动盘5,该可动盘5能够绕轴线X转动,
[0102] 并使在弹簧Sp的作用力下压接于固定接点8的可动接点7通过可动盘5的转动 沿绕轴线X的周向移动,可动接点7与固定接点8对应可动接点7的绕轴线X的角度位置 地接触或分离,在上述控制开关1(开关)中,
[0103] 在可动接点7的与固定接点8的抵接部723上设置有多个沿可动接点7的移动方 向的槽74,并且多个槽74形成为其尖状的突部741和尖状的凹部742在轴线X的径向上交 替地排列,在可动接点7移动时,涂敷于固定接点8的润滑脂G流入槽74 (尖状的凹部742) 内。
[0104]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可动接点7的与固定接点8的抵接部723上设置有沿可动接 点7的移动方向的多个槽74,因为该多个槽74形成为其尖状的突部741和尖状的凹部742 在轴线X的径向上交替地排列,所以在槽74与槽74之间的尖状突部741处,使可动接点7 压接于固定接点8的应力(弹簧Sp的作用力)集中。因此,可动接点7的抵接部723的突 部741将被比现有的未设置槽74的可动接点更大的力按压于固定接点8侧。
[0105] 因此,即使在像例如低温环境一样的润滑脂G的流动性较低的情况下,也因为可 动接点7的抵接部723的突部741能够将润滑脂G拨开而接触固定接点8,所以能够良好地 防止本来应该相互接触的可动接点7和固定接点8处于非接触状态。
[0106] 再有,在未设置槽的现有可动接点的情况下,存在被拨开的润滑脂G无处流动和 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的接触被润滑脂阻碍的情况,在可动接点7的与固定接点8的抵接部 723上,设置有能够使被拨开的润滑脂G流入的尖状凹部742,该凹部742成为被突部741 拨开的润滑脂G的去处,不会阻碍利用突部741进行的润滑脂G的拨开。
[0107] 因此,因为设置于可动接点7的抵接部723的突部741将固定接点8上的润滑脂 G拨开而能够可靠地接触固定接点8,所以能够良好地抑制可动接点7与固定接点8接触不 良或产生引起接触不良的振动。
[0108] 在此,为了使可动接点7可靠地接触固定接点8,虽然考虑增大弹簧Sp的作用力, 但在该情况下,因为可动接点7的接触压力变大,当由于使用控制开关1使得可动接点7和 固定接点8反复滑动时,可动接点7和固定接点8的相互接触部分的磨损变大,并且也产生 磨损屑。
[0109] 若磨损变大,则可动接点7和固定接点8的接触位置可能会产生不吻合,如产生磨 损屑,则可能因可动接点7跨到磨损屑上而引起接触不良。如上所述,通过多个槽74形成 为其尖状的突部741和尖状的凹部742在轴线X的径向上交替地排列,因为不需要增大弹 簧的作用力,所以在实施方式的控制开关1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弹簧Sp的作用力变大的情 况下产生的问题。
[0110] 再有,即使在低温环境下采用流动性低下的矿物类润滑脂,也能够使可动接点7 可靠地接触固定接点8。作为在低温环境下流动性并不低下的润滑剂,虽然已知有例如氟类 润滑脂,但氟类润滑脂比矿物类润滑脂昂贵。在实施方式的控制开关1中,因为能够使用更 廉价的矿物类润滑脂,所以能够降低控制开关1整体的制作成本。
[0111] 从可动盘5的转动轴(轴线X)的径向观察,可动接点7的抵接部723具有弧状的 外周,槽74形成为沿可动接点7的移动方向横切抵接部723弧状的外周,从固定接点8侧 观察的槽74 (凹部742)的形状构成为纺锤形状。
[0112] 根据这样的结构,可动接点7移动方向的槽74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宽度变窄, 因为该宽度随着靠近槽74长度方向的中央而变宽,所以在可动接点7移动时,能够对从可 动接点7的一方侧或者另一方侧向槽74内流入的润滑脂G发挥所谓的锐孔效果,期待能够 促进润滑脂G的流动。
[0113] 在此,在设置于抵接部723的槽74中,在轴线X的径向上相邻的突部741彼此的 间隔(齿距P)优选在〇· 15mm以上且0· 25mm以下,突部741的棱线角度优选在60°以上且 90°以下。
[0114]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使用流动性较低的润滑脂作为润滑剂的情况下,也能够 良好地抑制低温环境下的振动产生率。
[0115] 特别地,若使用同时满足突部741彼此的间隔(齿距P)的必要条件和棱线角度Θ 的必要条件的突部741,则能够进一步抑制低温环境下的振动产生率。
[0116] 在此,突部741是使其前端部朝向固定接点8侧的尖状突起,其前端部优选形成为 R形状或者前端为尖的角形状。
[0117] 在突部741的前端部形成为R形状时,能够降低可动接点7在固定接点8上滑动 时的滑动阻力。另外,在突部741的前端部形成为前端为尖的角形状时,因为能够可靠地拨 开涂敷于固定接点8上的润滑脂G,所以即使在润滑脂G的流动性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够更 可靠地使可动接点7接触固定接点8。
[0118] 此外,突部741的前端部的形状能够采用多种形状,只要能够拨开涂敷于固定接 点8上的润滑脂G即可。
[0119] 例如,如图4(E)所示,采用在其前端具有较窄宽度Wa的平坦部741a的突部741A, 也可以使该突部741A和凹部741在轴线X的径向上交替地排列来形成多个槽74。
[0120] 这样一来,在突部741A的前端弹簧Sp的作用力集中,突部741A将被比未设置槽 74的现有可动接点更大的力按压于固定接点8侦k
[0121] 因此,在例如像低温环境一样的润滑脂G的流动性较低的情况下,因为可动接点7 的抵接部723的突部741A能够拨开润滑脂G并与固定接点8接触,所以能够良好地防止本 来应该相互接触的可动接点7和固定接点8处于非接触状态。
[0122]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涂敷于固定接点8的润滑剂,虽然以使用矿物类润滑脂的情 况进行例示,但也可以采用氟类润滑脂,在该情况下,当可动接点7移动时,通过氟类润滑 脂流入构成槽74的尖状凹部742,能够可靠地进行可动接点7和固定接点8的接触。
[0123]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的开关构成为,可动接点设置于绕轴线X转动的 可动盘5,并在沿绕轴线X的周向弧状地设置的固定接点上滑动,但也可以采用构成为可动 接点在固定接点上沿其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滑动的开关。
[0124] 即使在该情况下,也因为在可动接点上设置沿该可动接点移动方向的槽而能够起 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权利要求】
1. 一种开关,其构成为通过使压接于涂敷了润滑剂的固定接点的可动接点移动,从而 使上述可动接点和上述固定接点与上述可动接点的位置对应地接触或分离,上述开关的特 征在于, 在上述可动接点的与上述固定接点的抵接部设置有沿上述可动接点的移动方向的多 个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可动接点的移动方向的正交方向观察,上述抵接部具有弧状的外周, 上述槽形成为沿上述移动方向横切上述弧状的外周,从上述固定接点侧观察,上述槽 的形状为纺锤形状。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抵接部中,上述多个槽形成为其突部和凹部在上述可动接点的移动方向的正交 方向上交替地排列。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部的间隔和棱线角度分别设定为,在上述可动接点移动时,被上述突部拨开的 润滑脂能够流入上述凹部的间隔以及棱线角度。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径向上相邻的突部的间隔在0. 15mm以上且0. 25mm以下。
6.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部的棱线角度为60°以上且90°以下。
7. 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部为使前端部朝向上述固定接点侧的尖状突起,上述前端部为角形状或者R形 状。
8. 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接点能够沿绕转动轴的周向移动, 上述固定接点沿绕上述转动轴的周向呈弧状。
【文档编号】H01H1/06GK104217866SQ201410239495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31日
【发明者】岛田浩幸 申请人: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