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电保护插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漏电保护插头,包括插头装置和通过连接导线与插头装置连接的漏电保护器;插头装置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上的插片;漏电保护器包括外壳、线路板、电磁控制装置和触片组件;触片组件包括动触片和静触片,电磁控制装置带动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或分离;连接导线外部套设有护套,护套的两端分别与插头装置的壳体和漏电保护器的外壳相连接;外壳包括壳座和壳盖,护套与壳体成型为一体;壳座上的第一卡槽与壳盖上的第二卡槽拼合构成固定护套的卡孔,护套上设有与卡孔边缘卡接的第三卡槽;壳座内部设有第四卡槽,动触片和静触片卡装在第四卡槽中。本实用新型的漏电保护插头结构合理,装配方便,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专利说明】漏电保护插头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漏电保护插头,属于插头结构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各种电器设备都需要使用插头接通电源才能正常使用,而由于传统插头不具备漏电保护功能,当漏电时不能自动切断电源,因此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也可能引发火灾。针对传统插头存在的不足,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具有漏电保护功能的插头,该种插头在使用时,线路中一旦发生漏电就能够及时将电源切断,因而使用非常安全。然而目前市场上的漏电保护插头大都还存有不足:装配繁琐,工作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漏电保护插头存在的装配繁琐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便于装配的漏电保护插头。
[0004]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漏电保护插头,包括插头装置和通过连接导线与所述插头装置连接的漏电保护器;所述插头装置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上的插片;所述漏电保护器包括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线路板、电磁控制装置和触片组件;所述电磁控制装置与所述线路板电连接;所述触片组件包括动触片和静触片,所述电磁控制装置带动所述动触片与所述静触片接触或分离;所述连接导线的一端与所述插片电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静触片电连接;所述连接导线外部套设有护套,所述护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插头装置的壳体和所述漏电保护器的外壳相连接;所述外壳包括壳座和壳盖,所述护套与所述壳体成型为一体;所述壳座上的第一卡槽与所述壳盖上的第二卡槽拼合构成固定所述护套的卡孔,所述护套上设有与所述卡孔边缘卡接的第三卡槽;所述壳座内部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动触片和所述静触片的第四卡槽,所述动触片和所述静触片卡装在所述第四卡槽中。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静触片呈L型。
[000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磁控制装置包括卡接固定在所述壳座上的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上设有用于设置所述电磁控制装置的线圈组件的容置腔。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线路板设于所述电磁控制装置的上方;所述安装框架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线路板的定位柱,所述线路板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插接配合的定位孔;
[0009]所述壳座与所述壳盖配合后,所述壳盖上的凸块抵压在所述线路板上以将所述线路板夹持固定在所述壳盖与所述安装框架之间。
[0010]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
[0011]本实用新型的漏电保护插头中,所述连接导线外部套设有护套,所述护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插头装置的壳体和所述漏电保护器的外壳相连接;所述外壳包括壳座和壳盖,所述护套与所述壳体成型为一体;所述壳座上的第一卡槽与所述壳盖上的第二卡槽拼合构成固定所述护套的卡孔,所述护套上设有与所述卡孔边缘卡接的第三卡槽;所述壳座内部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动触片和所述静触片的第四卡槽,所述动触片和所述静触片卡装在所述第四卡槽中;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方便的将所述护套上的第三卡槽与所述卡孔卡接从而将所述护套与所述漏电保护器的所述外壳连接;另外,所述动触片和所述静触片以卡接方式固定在所述壳座上,装配也非常方便,这样就可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2)本实用新型的漏电保护插头中,所述安装框架卡接固定在所述壳座上使得组装工作更加方便。(3)本实用新型的漏电保护插头中,所述线路板设于所述电磁控制装置的上方;所述安装框架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线路板的定位柱,所述线路板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插接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壳座与所述壳盖配合后,所述壳盖上的凸块抵在所述线路板上以将所述线路板夹持固定在所述壳盖与所述安装框架之间;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方便的将线路板安装固定在所述外壳内部,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漏电保护插头的一种正视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漏电保护插头中,漏电保护器的壳座的一种正视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漏电保护插头中,漏电保护器的壳盖的一种正视图;
[001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漏电保护插头中,电磁控制装置中的安装框架的立体图。
[0016]图中所示附图标记为:1-插头装置;2_漏电保护器;21_外壳;
[0017]22-壳座;23_壳盖;231_凸块;24_第四卡槽;3_护套;4_安装框
[0018]架;41_容置腔;42_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漏电保护插头的结构做以说明:
[0020]一种漏电保护插头,如图1至图4所示,其包括插头装置I和通过连接导线与所述插头装置I连接的漏电保护器2 ;所述插头装置I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上的插片;所述漏电保护器2包括外壳21,以及设于所述外壳21内的线路板、电磁控制装置和触片组件;所述电磁控制装置与所述线路板电连接;所述触片组件包括动触片和静触片,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静触片呈L型;所述电磁控制装置带动所述动触片与所述静触片接触或分离;所述连接导线的一端与所述插片电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静触片电连接;所述连接导线外部套设有护套3,所述护套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插头装置I的壳体和所述漏电保护器2的外壳21相连接;所述外壳21包括壳座22和壳盖23,所述壳座22和所述壳盖23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护套3与所述壳体成型为一体;所述壳座22上的第一卡槽与所述壳盖23上的第二卡槽拼合构成固定所述护套3的卡孔,所述护套3上设有与所述卡孔边缘卡接的第三卡槽;所述壳座22内部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动触片和所述静触片的第四卡槽24,所述动触片和所述静触片卡装在所述第四卡槽24中。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方便的将所述护套3上的第三卡槽与所述卡孔卡接从而将所述护套3与所述漏电保护器2的所述外壳21连接;另外,所述动触片和所述静触片以卡接方式固定在所述壳座22上,装配也非常方便,这样一来,就可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0021]本实施例的漏电保护插头中,所述电磁控制装置包括卡接固定在所述壳座22上的安装框架4,所述安装框架4上设有用于设置所述电磁控制装置的线圈组件的容置腔41。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方便所述线圈组件的安装,同时所述安装框架4的安装工作也非常方便。
[0022]本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设于所述电磁控制装置的上方;所述安装框架4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线路板的定位柱42,所述线路板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42插接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壳座22与所述壳盖23配合后,所述壳盖23上的凸块231抵在所述线路板上以将所述线路板夹持固定在所述壳盖23与所述安装框架4之间。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方便的将线路板安装固定在所述外壳21内部,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0023]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漏电保护插头,包括插头装置(I)和通过连接导线与所述插头装置(I)连接的漏电保护器(2);所述插头装置(I)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上的插片;所述漏电保护器(2)包括外壳(21),以及设于所述外壳(21)内的线路板、电磁控制装置和触片组件;所述电磁控制装置与所述线路板电连接;所述触片组件包括动触片和静触片,所述电磁控制装置带动所述动触片与所述静触片接触或分离;所述连接导线的一端与所述插片电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静触片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导线外部套设有护套(3),所述护套(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插头装置(I)的壳体和所述漏电保护器(2)的外壳(21)相连接;所述外壳(21)包括壳座(22)和壳盖(23),所述护套(3)与所述壳体成型为一体;所述壳座(22)上的第一卡槽与所述壳盖(23)上的第二卡槽拼合构成固定所述护套(3)的卡孔,所述护套(3)上设有与所述卡孔边缘卡接的第三卡槽;所述壳座(22)内部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动触片和所述静触片的第四卡槽(24),所述动触片和所述静触片卡装在所述第四卡槽(24)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片呈L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控制装置包括卡接固定在所述壳座(22)上的安装框架(4),所述安装框架(4)上设有用于设置所述电磁控制装置的线圈组件的容置腔(4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设于所述电磁控制装置的上方;所述安装框架(4)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线路板的定位柱(42),所述线路板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42)插接配合的定位孔; 所述壳座(22)与所述壳盖(23)配合后,所述壳盖(23)上的凸块(231)抵在所述线路板上以将所述线路板夹持固定在所述壳盖(23)与所述安装框架(4)之间。
【文档编号】H01R13/70GK203660198SQ201420037259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1日
【发明者】林顺涨, 林士朋 申请人:乐清市隆泓电气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