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直插式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直插式继电器,包括平连接片、第一热缩管、第二热缩管、铜绞线、静簧引出脚、动簧引出脚、推动片、线圈引出脚、漆包圆铜线圈、定位板、骨架、磁钢组合、动簧片、中衬簧、外衬簧、动触点、静触点、静簧片、底板、外壳、玻纤套管、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所述平连接片通过第一热缩管与第一铜绞线连接;所述第二热缩管设置于第一铜绞线与电源连接端;所述静簧片一端连接第二铜绞线,一端插入于外壳与静簧片连接;该新型直插式继电器,采用直插的方式将继电器本体进行定位固定,尤其是静簧引出脚和动簧引出脚直接与电路板模块连接,安装使用方便,大大降低了成本;整体结构简单紧凑,制造方便,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
【专利说明】 一种新型直插式继电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尤其是一种新型直插式继电器。
【背景技术】
[0002]继电器,作为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激励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的作用;而现有的继电器在能保证以上功能之外,由于与电路板模块连接安装方式复杂,信息取样性程度较弱,成本高,使用时不够方便成为现在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现有技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弥补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直插式继电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直插式继电器,包括平连接片、第一热缩管、第二热缩管、第一铜绞线、第二铜绞线、静簧引出脚、动簧引出脚、推动片、线圈引出脚、漆包圆铜线圈、定位板、骨架、磁钢组合、动簧片、中衬簧、外衬簧、动触点、静触点、静簧片、底板、外壳、玻纤套管、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所述平连接片通过第一热缩管与第一铜绞线连接;所述第二热缩管设置于第一铜绞线与电源连接端;所述静簧片一端连接第二铜绞线,一端插入于外壳与静簧片连接;所述动簧引出脚一端连接第一铜绞线,另一端穿过外壳插入于继电器内部;所述推动片与动簧片和磁钢组合连接;所述线圈引出脚通过外壳与设置于继电器右端内部的漆包圆铜线圈连接;所述定位板设置于磁钢组合上端;所述骨架设置于继电器右端前侧,夕卜壳内部;所述中衬簧和外衬簧一端在外壳内侧固定,另端连接推动片;所述动触点、静触点分别设置于包被动簧片的外衬簧和静簧片上;所述静簧片与静簧引出脚连接;所述底板设置于继电器整体底端,并与外壳连接;所述玻纤套管共设有两个套于第一铜绞线与动簧引出脚和第二铜绞线与静簧引出脚连接处;所述第一插针与第二插针均与设置在继电器外部的电路板连接。
[0005]进一步,所述磁钢组合和设置于磁钢组合上的定位板将继电器壳体分为左右两个部分,所述漆包圆铜线圈设置于继电器整体右端。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直插式继电器,采用直插的方式将继电器本体进行定位固定,尤其是静簧引出脚和动簧引出脚直接与电路板模块连接,安装使用方便,大大降低了成本;此外,所设有的动触点、静触点及静簧片、动簧片使用时灵敏度更高;整体结构简单紧凑,制造方便,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0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端结构示意图;
[0009]其中:1、平连接片,2、第一热缩管,21、第二热缩管,3、第一铜绞线,31、第二铜绞线,4、静簧引出脚,5、动簧引出脚,6、推动片,7、线圈引出脚,8、漆包圆铜线圈,9、定位板,
10、骨架,11、磁钢组合,12、动簧片,13、中衬簧,14、外衬簧,15、动触点,16、静触点,17、静簧片,18、底板,19、外壳,20、玻纤套管,41、第一插针,51、第二插针。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1]请参阅图广2,一种新型直插式继电器,包括平连接片1、第一热缩管2、第二热缩管21、第一铜绞线3、第二铜绞线31、静簧引出脚4、动簧引出脚5、推动片6、线圈引出脚7、漆包圆铜线圈8、定位板9、骨架10、磁钢组合11、动黃片12、中衬黃13、外衬黃14、动触点15、静触点16、静簧片17、底板18、外壳19、玻纤套管20、第一插针41和第二插针51 ;所述平连接片I通过第一热缩管2与第一铜绞线3连接;所述第二热缩管21设置于第一铜绞线3与电源连接端;所述静簧片4 一端连接第二铜绞线31,一端插入于外壳19与静簧片17连接;所述动簧引出脚5 —端连接第一铜绞线3,另一端穿过外壳19插入于继电器内部;所述推动片6与动簧片12和磁钢组合11连接;所述线圈引出脚7通过外壳19与设置于继电器右端内部的漆包圆铜线圈8连接;所述定位板9设置于磁钢组合11上端;所述骨架10设置于继电器右端前侧,夕卜壳19内部;所述中衬簧13和外衬簧14 一端在外壳19内侧固定,另端连接推动片6 ;所述动触点15、静触点16分别设置于包被动簧片12的外衬簧14和静簧片17上;所述静簧片17与静簧引出脚4连接;所述底板18设置于继电器整体底端,并与外壳19连接;所述玻纤套管20共设有两个套于第一铜绞线3与动簧引出脚5和第二铜绞线31与静簧引出脚4连接处;所述第一插针41与第二插针51均与设置在继电器外部的电路板连接。
[0012]进一步,所述磁钢组合11和设置于磁钢组合11上的定位板9将继电器壳体分为左右两个部分,所述漆包圆铜线圈8设置于继电器整体右端。
[001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电磁继电器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触点簧片等组成的。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常开触点)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常闭触点)释放。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目的。对于继电器的“常开、常闭”触点,可以这样来区分:继电器线圈未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开触点”;处于接通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闭触点”。
[0014]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1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直插式继电器,包括平连接片(I)、第一热缩管(2)、第二热缩管(21)、第一铜绞线(3)、第二铜绞线(31)、静簧引出脚(4)、动簧引出脚(5)、推动片(6)、线圈引出脚(7)、漆包圆铜线圈(8)、定位板(9)、骨架(10)、磁钢组合(11)、动簧片(12)、中衬簧(13)、外衬簧(14)、动触点(15)、静触点(16)、静簧片(17)、底板(18)、外壳(19)、玻纤套管(20)、第一插针(41)和第二插针(51);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连接片(I)通过第一热缩管(2)与第一铜绞线(3)连接;所述第二热缩管(21)设置于第一铜绞线(3)与电源连接端;所述静簧片(4) 一端连接第二铜绞线(31),一端插入于外壳(19)与静簧片(17)连接;所述动簧引出脚(5)—端连接第一铜绞线(3),另一端穿过外壳(19)插入于继电器内部;所述推动片(6)与动簧片(12)和磁钢组合(11)连接;所述线圈引出脚(7)通过外壳(19)与设置于继电器右端内部的漆包圆铜线圈(8)连接;所述定位板(9)设置于磁钢组合(11)上端;所述骨架(10)设置于继电器右端前侧,夕卜壳(19)内部;所述中衬簧(13)和外衬簧(14) 一端在外壳(19)内侧固定,另端连接推动片(6);所述动触点(15)、静触点(16)分别设置于包被动簧片(12)的外衬簧(14)和静簧片(17)上;所述静簧片(17)与静簧引出脚(4)连接;所述底板(18)设置于继电器整体底端,并与外壳(19)连接;所述玻纤套管(20)共设有两个套于第一铜绞线(3)与动簧引出脚(5)和第二铜绞线(31)与静簧引出脚(4)连接处;所述第一插针(41)与第二插针(51)均与设置在继电器外部的电路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直插式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钢组合(11)和设置于磁钢组合(11)上的定位板(9)将继电器壳体分为左右两个部分,所述漆包圆铜线圈(8)设置于继电器整体右端。
【文档编号】H01H50/14GK203859068SQ201420299272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7日
【发明者】李明 申请人:浙江腾隆智能电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