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涂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电缆涂墨装置,支撑板设于基座的板面上,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第三引导槽及第四引导槽;第一引导柱、第二引导柱、第三引导柱及第四引导柱分别与之滑动连接;第一引导柱上套设有两个引导环,第二引导柱上开设有多个环形凹槽,墨盘与第三引导柱固定连接,墨盘上开设有导流孔,墨筒设于墨盘上,墨筒侧壁开设有出墨孔,墨筒还具有进墨口,回收盒设于板面上,蓄墨池设于板面上,蓄墨池上设有出墨管,出墨管一端与墨筒的进墨口衔接。通过电缆涂墨装置可以实现对电缆一侧的子电缆进行涂墨处理,以进行颜色的标记,从而可以使用户在使用电缆时可以清楚、快速的分辨出各子电缆的首尾对应关系,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专利说明】电缆涂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涂墨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缆涂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如图1所示,其为主电缆10的结构示意图。通常,主电缆10由多条子电缆12构成,多条子电缆12依次并排连接。主电缆10具有较好的柔软弯折性,用户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主电缆10可能经过了多重的卷绕,同时由于各条子电缆12的外观颜色相同,可能造成多条并排的子电缆12的两端与外部电器连接时首尾不对应。于是用户需要重新理清主电缆10的排列,以分清各条子电缆12的排列顺序,防止与外部电器连接不对应的现象发生。
[0003]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如果对经过多重卷绕的主电缆10再进行重新进行整理,使之平整,从而分清各子电缆12的排列顺序,这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给用户操作带了不便,造成了使用的麻烦。于是,这就给主电缆10的生产厂商提出了制造的要求,要求主电缆10在出厂前就对各子电缆12进行标记,以方便用户的使用。较为简单的办法便是对主电缆10中处于最外侧的一条子电缆12进行颜色的标记,从而可以使用户清楚、快速的分辨出各子电缆12的首尾对应关系,方便用户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在生产制造时对电缆进行颜色标记的电缆涂墨装置。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电缆涂墨装置,包括:
[0007]基座,所述基座具有一平整的板面;
[0008]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于所述基座的所述板面上,所述支撑板沿所述板面的延伸方向上依次开设有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第三引导槽及第四引导槽,所述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第三引导槽及第四引导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板面的延伸方向垂直;
[0009]第一引导柱,所述第一引导柱与所述第一引导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引导柱的轴线与所述板面平行,所述第一引导柱上套设有两个引导环,两个所述引导环沿所述第一引导柱的轴线方向可滑动;
[0010]第二引导柱,所述第二引导柱与所述第二引导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引导柱的轴线与所述板面平行,所述第二引导柱上开设有多个环形凹槽,多个所述环形凹槽沿所述第二引导柱的轴线方向等间距排列;
[0011]第三引导柱,所述第三引导柱与所述第三引导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引导柱的轴线与所述板面平行;
[0012]墨盘,所述墨盘与所述第三引导柱固定连接,所述墨盘上开设有导流孔;
[0013]墨筒,所述墨筒设于所述墨盘上,所述墨筒的侧壁上开设有出墨孔,所述墨筒远离所述墨盘的一端具有进墨口;
[0014]回收盒,所述回收盒设于所述板面上,并与所述导流孔对应;
[0015]第四引导柱,所述第四引导柱与所述第四引导槽滑动连接,所述第四引导柱的轴线与所述板面平行;
[0016]蓄墨池,所述蓄墨池设于所述板面上,所述蓄墨池上设有出墨管,所述出墨管一端与所述墨筒的所述进墨口衔接。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墨池的池底距所述板面的距离大于所述墨筒的所述进墨口距所述板面的距离。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墨管上设有阀门。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柱、第二引导柱、第三引导柱及第四引导柱通过螺母分别与所述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第三引导槽及第四引导槽连接。
[0020]电缆涂墨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0021 ] 在畜墨池内注入墨汁,并打开阀11,墨汁沿着出墨管流出,并由墨筒的进墨口注入到墨筒内;
[0022]墨汁在墨筒内缓慢上升,直至上升到墨筒的出墨孔处,墨汁再由出墨孔流出至墨盘;
[0023]位于墨盘内的墨汁再由导流孔流出至回收盒处,当回收盒内的墨汁存储量到达一定程度后,再将回收盒内的墨汁重新倒入到蓄墨池内;
[0024]至此,墨汁形成一个循环;
[0025]将需要进行颜色标记的电缆依次通过第一引导柱、第二引导柱、出墨孔、第四引导柱设置;
[0026]分别调整第一引导柱、第二引导柱、第三引导柱及第四引导柱与板面的距离,同时调整第一引导柱上的两个引导环在第一引导柱上的位置,以使得电缆需要涂墨的位置与墨筒的出墨孔相适应;
[0027]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第二引导柱上开设有多个环形凹槽,可以使得运转中的电缆更加平稳的通过墨筒的出墨孔,从而对电缆进行上墨处理;
[0028]连续不断的电缆通过墨筒的出墨孔处,便可以不断的对电缆上需要上墨的地方进行连续上墨处理。
[0029]通过电缆涂墨装置可以实现对电缆一侧的子电缆进行涂墨处理,以进行颜色的标记,从而可以使用户在使用电缆时可以清楚、快速的分辨出各子电缆的首尾对应关系,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主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缆涂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图2所示的电缆涂墨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图2所示的电缆涂墨装置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5为图3所示的电缆涂墨装置在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36]请一并参阅图2、图3及图4,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缆涂墨装置20在三个不同视角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7]一种电缆涂墨装置20包括:基座100、支撑板200、第一引导柱310、第二引导柱320、第三引导柱330、墨盘400、墨筒500、回收盒600、第四引导柱340及蓄墨池700。
[0038]基座100具有一平整的板面110,板面110与地面平行。
[0039]支撑板200设于基座100的板面110上,特别的,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200垂直于板面110设置。支撑板200沿板面110的延伸方向上依次开设有第一引导槽210、第二引导槽220、第三引导槽230及第四引导槽240,第一引导槽210、第二引导槽220、第三引导槽230及第四引导槽240的延伸方向与板面110的延伸方向垂直。
[0040]如图5所示,其为图3所示的电缆涂墨装置20在A处的放大图。第一引导柱310与第一引导槽210滑动连接,第一引导柱310的轴线与板面110平行,第一引导柱310上套设有两个引导环312,两个引导环312沿第一引导柱310的轴线方向可滑动。第一引导柱310沿第一引导槽210可滑动,以调整第一引导柱310与板面110的距离大小,调整好位置后第一引导柱310可相对第一引导槽210固定。两个引导环312相对于第一引导柱310的轴线滑动,可以调整彼此的位置,调整好位置后可相对于第一引导柱310固定。
[0041]第二引导柱320与第二引导槽220滑动连接,第二引导柱320的轴线与板面110平行,第二引导柱320上开设有多个环形凹槽322,多个环形凹槽322沿第二引导柱320的轴线方向等间距排列。第二引导柱320沿第二引导槽220可滑动,以调整第二引导柱320与板面110的距离大小,调整好位置后第二引导柱320可相对第二引导槽220固定。
[0042]第三引导柱330与第三引导槽230滑动连接,第三引导柱330的轴线与板面110平行。第三引导柱330沿第三引导槽230可滑动,以调整第三引导柱330与板面110的距离大小,调整好位置后第三引导柱330可相对第三引导槽230固定。
[0043]墨盘400与第三引导柱330固定连接,墨盘400上开设有导流孔410。导流孔410的孔口与板面I1对应。
[0044]墨筒500设于墨盘400上,墨筒500的侧壁上开设有出墨孔510,墨筒500远离墨盘400的一端具有进墨口 520。
[0045]回收盒600设于板面110上,并与导流孔410对应。
[0046]第四引导柱340与第四引导槽240滑动连接,第四引导柱340的轴线与板面110平行。第四引导柱340沿第四引导槽240可滑动,以调整第四引导柱340与板面110的距离大小,调整好位置后第四引导柱340可相对第四引导槽240固定。
[0047]蓄墨池700设于板面110上,蓄墨池700上设有出墨管710,出墨管710 —端与墨筒500的进墨口 520衔接。在本实施例中,蓄墨池700的池底距板面110的距离大于墨筒500的进墨口 520距板面110的距离,同时,出墨管710上设有阀门712。
[0048]优选的,第一引导柱310、第二引导柱320、第三引导柱330及第四引导柱340通过螺母分别与第一引导槽210、第二引导槽220、第三引导槽230及第四引导槽240连接。第一引导柱310、第二引导柱320、第三引导柱330及第四引导柱340上均开设有螺纹槽,通过螺母与螺纹槽的配合,松开螺母,可以调整第一引导柱310、第二引导柱320、第三引导柱330及第四引导柱340与板面110之间的距离,调整好距离后,拧紧螺母,则可以使第一引导柱310、第二引导柱320、第三引导柱330及第四引导柱340固定于支撑板200上,以达到调整距离的目的。
[0049]电缆涂墨装置20的工作原理如下:
[0050]在蓄墨池700内注入墨汁,并打开阀门712,墨汁沿着出墨管710流出,并由墨筒500的进墨口 520注入到墨筒500内;
[0051]墨汁在墨筒500内缓慢上升,直至上升到墨筒500的出墨孔510处,墨汁再由出墨孔510流出至墨盘400 ;
[0052]位于墨盘400内的墨汁再由导流孔410流出至回收盒600处,当回收盒600内的墨汁存储量到达一定程度后,再将回收盒600内的墨汁重新倒入到蓄墨池700内;
[0053]至此,墨汁形成一个循环;
[0054]将需要进行颜色标记的电缆依次通过第一引导柱310、第二引导柱320、出墨孔510、第四引导柱340设置;
[0055]分别调整第一引导柱310、第二引导柱320、第三引导柱330及第四引导柱340与板面110的距离,同时调整第一引导柱310上的两个引导环312在第一引导柱310上的位置,以使得电缆需要涂墨的位置与墨筒500的出墨孔510相适应;
[0056]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第二引导柱320上开设有多个环形凹槽322,可以使得运转中的电缆更加平稳的通过墨筒500的出墨孔510,从而对电缆进行上墨处理;
[0057]连续不断的电缆通过墨筒500的出墨孔510处,便可以不断的对电缆上需要上墨的地方进行连续上墨处理。
[0058]通过电缆涂墨装置20可以实现对电缆一侧的子电缆进行涂墨处理,以进行颜色的标记,从而可以使用户在使用电缆时可以清楚、快速的分辨出各子电缆的首尾对应关系,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0059]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缆涂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具有一平整的板面;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于所述基座的所述板面上,所述支撑板沿所述板面的延伸方向上依次开设有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第三引导槽及第四引导槽,所述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第三引导槽及第四引导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板面的延伸方向垂直; 第一引导柱,所述第一引导柱与所述第一引导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引导柱的轴线与所述板面平行,所述第一引导柱上套设有两个引导环,两个所述引导环沿所述第一引导柱的轴线方向可滑动; 第二引导柱,所述第二引导柱与所述第二引导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引导柱的轴线与所述板面平行,所述第二引导柱上开设有多个环形凹槽,多个所述环形凹槽沿所述第二引导柱的轴线方向等间距排列; 第三引导柱,所述第三引导柱与所述第三引导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引导柱的轴线与所述板面平行; 墨盘,所述墨盘与所述第三引导柱固定连接,所述墨盘上开设有导流孔; 墨筒,所述墨筒设于所述墨盘上,所述墨筒的侧壁上开设有出墨孔,所述墨筒远离所述墨盘的一端具有进墨口; 回收盒,所述回收盒设于所述板面上,并与所述导流孔对应; 第四引导柱,所述第四引导柱与所述第四引导槽滑动连接,所述第四引导柱的轴线与所述板面平行; 蓄墨池,所述蓄墨池设于所述板面上,所述蓄墨池上设有出墨管,所述出墨管一端与所述墨筒的所述进墨口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涂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墨池的池底距所述板面的距离大于所述墨筒的所述进墨口距所述板面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涂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墨管上设有阀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涂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柱、第二引导柱、第三引导柱及第四引导柱通过螺母分别与所述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第三引导槽及第四引导槽连接。
【文档编号】H01B13/34GK204167013SQ201420431034
【公开日】2015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1日
【发明者】曾一军 申请人:联电电业(惠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