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及其连接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88742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及其连接端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连接器及其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包括主体、主接地片、第一端子座及第二端子座。其中主体包括上侧与下侧。主接地片设置在主体上且包括复数个接地连接部,上述接地连接部分别凸伸出主体外部,且各接地连接部包括弯折段。第一端子座位于上侧且包括第一本体、复数个第一端子及第一接地片,第一端子与第一接地片设置在第一本体上。第二端子座位于下侧且包括第二本体、复数个第二端子及第二接地片,上述第二端子与第二接地片设置于第二本体,其中第一接地片与第二接地片分别连接于主接地片而形成接地回路。
【专利说明】连接器及其连接端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元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弯折接地连接部的连接器及其连接端子。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电子产品之间的传输也越来越频繁,而各电子产品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是通过电连接器来达成,如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连接器,由于其具有即插即用与高传输速度的便利性,因此常见于桌面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移动通讯装置或数码相机等各种电子装置上。
[0003]公知的连接器的连接端子通常都会包括绝缘座与接地片,所述接地片设置于绝缘座且具有自绝缘座两侧凸出的接地部位,以供其他电子装置或传输线对应插置接触,但是,这种公知的结构形态在实际使用中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接地片的厚度都相当薄,导致与电子装置在插拔的过程中,接地片容易因强度不足而产生挤压变形,此外,接地片与电子装置的接触面积也相当小,造成电子装置在插拔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损伤,所以,公知的连接器确实有强度与耐用度不佳等问题与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端子,其包括主体、主接地片、第一端子座及第二端子座。主体包括相对的上侧与下侧。主接地片设置于主体且包括复数个接地连接部,上述接地连接部分别凸伸出主体外部,且各接地连接部包括弯折段。第一端子座位于主体的上侧,第一端子座包括第一本体、复数个第一端子及第一接地片,上述第一端子与第一接地片设置于第一本体。第二端子座位于主体的下侧,第二端子座包括第二本体、复数个第二端子及第二接地片,上述第二端子与第二接地片设置于第二本体,其中第一接地片与第二接地片分别连接于主接地片而形成接地回路。
[0005]藉此,本实用新型通过接地连接部包括弯折段的技术特征,能够增加接地连接部的强度,避免其在电子装置(如随身碟)或传输线的插拔过程中受到挤压而变形,且接地连接部还形成扩大的接触面,使电子装置或传输线在对应组接时,与主接地片之间能够有较大的接触面积,避免在插拔的过程中产生刮伤或磨损的情形,达到大幅增加连接器耐用度的功效。此外,藉由第一接地片与第二接地片连接于主接地片而形成接地回路,能够使连接器具有较好的接地效果。
[0006]其中,主体可包括前壁与两个侧壁,上述侧壁分别连接在前壁两侧,且各接地连接部凸伸出侧壁,且各接地连接部包括延伸段,延伸段连接于该弯折段且贴靠于各侧壁,达到进一步增加接地连接部的强度的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连接器的立体图。
[0008]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0009]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连接器的局部仰视分解立体图。
[0010]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连接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011]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连接端子的立体图。
[0012]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0013]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连接端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连接器的立体图、分解立体图。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2包括连接端子I与外壳50。所述外壳50呈椭圆形壳体形态,并罩在连接端子I的外部,因此,连接端子I的前端与外壳50之间具有一间隔距离从而形成插置槽51,以供具有相对应连接器的电子装置(如随身碟)或传输线对应组接。
[0015]上述连接端子I包括主体10、主接地片20、第一端子座30及第二端子座40。其中主体10大体上呈框体形态且包括相对的上侧11与下侧12。
[0016]主接地片20设置于主体10 (主接地片20与主体10可以模内成型技术一体成型或者分开制造再相互组接),主接地片20包括复数个接地连接部21,这些接地连接部21分别凸伸出主体10外部,且各接地连接部21包括弯折段22。在该实施例中,主体10包括前壁13与两个侧壁14,其中两个侧壁14分别连接在前壁13两侧,接地连接部21位于主接地片20的前端两侧并分别凸伸出侧壁14,且各接地连接部21向上弯折而形成上述弯折段22与延伸段23,延伸段23延伸连接于弯折段22且贴靠于各侧壁14 (可对照图4所示),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限于此,在另一种构造中,各接地连接部21也可向下弯折而形成上述弯折段22与延伸段23,且延伸段23同样贴靠于各侧壁14,或者在又一种构造中,各接地连接部21亦可经过两次弯折(如向上弯折再向主体10内部弯折)而形成弯折段22与弯曲的延伸段23,且延伸段23同时贴靠于主体10的侧壁14与上侧11而进一步加强主体10与接地连接部21的组接强度。
[0017]藉此,本实用新型通过接地连接部21包括弯折段22的技术特征,能够增加接地连接部21的强度,避免其在电子装置(如随身碟)或传输线的插拔过程中受到挤压而变形,并形成贴靠于侧壁14的延伸段23从而构成扩大的接触面(即延伸段23相对于侧壁14的表面),使电子装置或传输线在对应组接时,与主接地片20之间能够有较大的接触面积,避免在插拔的过程中产生刮伤或磨损的情形。
[0018]再配合图2、3所示,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连接器的局部仰视分解立体图,上述第一端子座30设置在主体10的上侧11,且第一端子座30包括第一本体31、复数个第一端子32及第一接地片33,第一端子32与第一接地片33设置于第一本体31。其中第一端子32、第一接地片33及第一本体31可藉由模内成型技术一体成型,或者第一本体31上可设有复数个第一凸部35,而第一接地片33相对设有复数个对应第一凸部35的第一穿孔334,令第一接地片33的第一穿孔334套接于第一凸部35,再通过加热的方式使第一凸部35熔化而与第一接地片33相互固定。
[0019]第二端子座40设置在主体10的下侧12,第二端子座40包括第二本体41、复数个第二端子42及第二接地片43,上述第二端子42与第二接地片43设置于第二本体41。上述第二本体41、第二端子42及第二接地片43可藉由模内成型技术一体成型,或者第二本体41上同样可设有复数个第二凸部45,第二接地片43相对设有复数个对应第二凸部45的第二穿孔434,令第二接地片43的第二穿孔434套接于第二凸部45,再通过加热的方式使第二凸部45熔化而与第二接地片43相互固定。再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连接端子的立体图(此图隐藏主体10部分),在此,上述第一接地片33与第二接地片43分别接触主接地片20而形成接地回路,能够使连接器2具有较好的接地效果。
[0020]再如图2、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上述主接地片20连接在前壁13与侧壁14所形成的框围空间中,并在主体10的上侧11形成上凹槽15以及在主体10的下侧12形成下凹槽16,第一端子座30设置在上凹槽15中并抵靠于主接地片20,第二端子座40设置在下凹槽16中并抵靠于主接地片20。
[0021 ] 如图6所示,为图5的A-A剖视图,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片33可包括第一连接板331与两个第一侧板332,两个第一侧板332分别连接在第一连接板331两侧,且第一连接板331设置在第一端子座30上方,两个第一侧板332则分别位于第一端子座30两侧并接触主接地片20,第二接地片43包括第二连接板431与两个第二侧板432,两个第二侧板432分别连接在第二连接板431两侧,且第二连接板431设置在第二端子座40下方,两个第二侧板432则分别位于第二端子座40两侧并接触主接地片20。
[0022]其中,上述第一侧板332具有第一扣合部333 (在此,第一扣合部333为开设于第一侧板332的槽孔),第一端子座30两侧分别具有第一组接部34 (在此,第一组接部34为凸设于第一端子座30两侧的凸块),使第一扣合部333可分离地扣合于第一组接部34,令第一接地片33与第一端子座30相互组接定位。各第二侧板432具有第二扣合部433 (在此,第二扣合部433为开设于第二侧板432的槽孔),第二端子座40两侧分别具有第二组接部44(在此,第二组接部44为凸设于第二端子座40两侧的凸块),使第二扣合部433可分离地扣合于第二组接部44,令第二接地片43与第二端子座40相互组接定位。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另一种构造中,第一扣合部333可为凸设于第一侧板332的凸块,而第一组接部34可为开设于第一端子座30两侧的槽孔。在又一种构造中,第一接地片33亦可通过黏固或卡固定位于第一端子座30,这种简易构件实施方式的变化,均应在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范畴涵盖范围内,特此申明。
[0023]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连接端子的剖视图,第一接地片33B与第二接地片43B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片33B与第二接地片43B在整体上为框形构造,在组装过程中,第一端子座30可先放置到上凹槽15中,第二端子座40放置到下凹槽16,第一接地片33B与第二接地片43B再套接在第一端子座30与第二端子座40外部并接触主接地片20,从而使第一接地片33B与第二接地片43B无需分开制造,且进一步简化组装流程。
[002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接地连接部包括弯折段的技术特征,能够增加接地连接部的强度,避免其在电子装置(如随身碟)或传输线的插拔过程中受到挤压而变形,且接地连接部还形成扩大的接触面,使电子装置或传输线在对应组接时,与主接地片之间能够有较大的接触面积,避免在插拔的过程中产生刮伤或磨损的情形,达到大幅增加连接器耐用度的功效。
[0025]此外,藉由第一接地片与第二接地片连接于主接地片而形成接地回路,能够使连接器具有较好的接地效果。
[0026]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已经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所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出的一些的改变与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端子,包括: 主体,其包括相对的上侧与下侧; 主接地片,其设置于该主体,该主接地片包括复数个接地连接部,该些接地连接部分别凸伸出该主体外部,且各该接地连接部包括弯折段; 第一端子座,其位于该上侧,该第一端子座包括第一本体、复数个第一端子及第一接地片,该些第一端子与该第一接地片设置于该第一本体 '及 第二端子座,其位于该下侧,该第二端子座包括第二本体、复数个第二端子及第二接地片,该些第二端子与该第二接地片设置于该第二本体,其中该第一接地片与该第二接地片分别连接于该主接地片而形成接地回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该主体包括前壁与两个侧壁,其中该些侧壁分别连接在该前壁两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各该接地连接部凸伸出该些侧壁,且各该接地连接部包括延伸段,该延伸段连接于该弯折段且贴靠于各该侧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该主接地片连接在该前壁与该些侧壁之间,并在该上侧形成上凹槽以及在该下侧形成下凹槽,该第一端子座位于该上凹槽中并抵靠于该主接地片,该第二端子座位于该下凹槽中并抵靠于该主接地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该第一接地片包括第一连接板与两个第一侧板,该些第一侧板分别连接在该第一连接板两侧,且该第一连接板设置在该第一端子座上方,该些第一侧板则分别位于该第一端子座两侧并连接于该主接地片,该第二接地片包括第二连接板与两个第二侧板,该些第二侧板分别连接在该第二连接板两侧,且该第二连接板设置在该第二端子座下方,该些第二侧板则分别位于该第二端子座两侧并连接于该主接地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各该第一侧板具有第一扣合部,该第一端子座两侧分别具有第一组接部,该第一扣合部可分离地组接于该第一组接部,各该第二侧板具有第二扣合部,该第二端子座两侧分别具有第二组接部,该第二扣合部可分离地组接于该第二组接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该第一接地片与该第二接地片是一体成型的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中该主接地片与该主体以模内成型技术一体成型。
9.一种连接器,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及 外壳,其设置在该连接端子外部并形成插置槽。
【文档编号】H01R13/648GK204190087SQ201420512636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5日
【发明者】苏愉胜 申请人:禀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