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式线簧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94011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式线簧端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汽车配件领域,提供了一种带式线簧端子,包括带式压接端子和线簧接触件,所述线簧接触件与所述带式压接端子卡合连接,所述线簧接触件为柱状体,且所述柱状体与外部的接触为圆周多线接触。所述的带式线簧端子采用了柱状体结构的线簧接触件,使得其与外部器件接触的面积由现有的技术中的单向线接触变为以圆周的多线接触,从而提高了接触的可靠性,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电机在高温、强振动环境下的信号瞬断的问题。
【专利说明】一种带式线簧端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式线簧端子。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电机信号连接多采用单向悬臂技术,该技术在接触可靠性方面会存在问题。在高温、强振动环境下,会存在一定比率的接触瞬断,严重时可导致电机停机,对行车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带式线簧端子,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电机信号接触可靠性差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带式线簧端子,包括带式压接端子,所述带式线簧端子还包括线簧接触件,所述线簧接触件与所述带式压接端子卡合连接,所述线簧接触件为柱状体,且所述柱状体与外部的接触为圆周多线接触。
[0005]进一步地,所述线簧接触件包括内套、后套和若干线簧丝;所述后套套合固定在所述整个内套外;所述若干线簧丝在所述内套上进行圆周分布,且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后套和所述内套的配合进行固定。
[0006]进一步地,所述线簧接触件还包括内套、后套、前套和若干线簧丝,所述后套、前套分别套合固定在所述内套的两端,且所述前套和所述后套的接口相接触;所述若干线簧丝在所述内套上进行圆周分布,其一端通过所述内套和所述前套的配合进行固定,其另一端通过所述内套和所述后套的配合进行固定。
[0007]进一步地,所述前套与内套过盈配合。
[0008]进一步地,所述前套和所述后套之间的接口处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有若干压点。
[0009]进一步地,所述前套的一端设置有比所述前套的直径略小的圆柱台阶。
[0010]进一步地,所述后套与内套过盈配合。
[0011]进一步地,所述后套与所述带式压接端子相连的一端设置有沿圆周均匀分布的压接槽。
[0012]进一步地,所述带式压接端子插入线簧接触件的一端具有多个弹片,每个弹片的端部设有向外凸出的凸点,所述带式压接端子与所述线簧接触件连接时圆周上采用多片弹片结构,通过凸点进行圆周多点弹性接触进行卡合连接。
[00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的带式线簧端子采用了柱状体结构的线簧接触件,使得其与外部器件接触的面积由现有技术中的单向线接触变为圆周多线接触,从而提高了接触的可靠性,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电机在高温、强振动环境下的信号瞬断的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带式线簧端子的主视示意图;
[0015]图2是图1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16]图3是图1中线簧接触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图3中前套、内套和后套的分解示意图;
[0018]图5是线簧接触件半成品装配状态示意图;
[0019]图6是图1中线簧接触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0020]图7是图1中线簧接触件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0021]图8是图1中带式压接端子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2]图9是图1中带式压接端子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0023]图10是图1中带式压接端子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5]结合图1及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较佳的实施例,一种带式线簧端子10,包括带式压接端子100和线簧接触件200。线簧接触件200与带式压接端子100卡合连接,线簧接触件200为柱状体,且柱状体与外部的接触为圆周多线接触。
[0026]如图3至图5所示,线簧接触件200包括内套203、后套201、前套205和若干线簧丝204。后套201套合在内套203的一端上且通过过盈配合进行固定,前套205套合在内套203的另一端且通过过盈配合进行固定,且前套205和后套201相接触。若干线簧丝204绕在内套203上,且在内套203的外圆周上均匀分布,线簧丝204的一端通过后套201和内套203的过盈配合进行固定,线簧丝204的另一端通过前套205和内套203的过盈配合进行固定。前套205和后套201相接触的接口处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有若干压点202。压点202通过金属变形而形成,可以将前套205和后套201固定在内套203上,不容易脱落。
[0027]前套205或内套203远离带式压接端子100的一端设置有比前套205或内套203的直径略小的圆柱台阶207,如图2和图3所示,此圆柱台阶207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0028]后套201与带式压接端子100相连的一端可以设置沿圆周均匀分布的压接槽206,如图2所示。压接槽206通过后套201金属压制变形而成,可以将前段的线簧接触件200固定在后段的带式压接端子100上,不易脱落,且保证导电性能良好。
[0029]如图6所示,为线簧接触件200’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其与图3所示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线簧接触件200’省略了设置于前套205’ 一端上的圆柱台阶,其内仍然包括内套203’、前套205’、后套201’和若干线簧丝204’。
[0030]如图7所示,为线簧接触件200”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其与图3、图6所示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线簧接触件200”省略了前套,其仅包括内套203”、后套201”和若干线簧丝204”。后套201”通过过盈配合压装套合在整个内套203”上。若干线簧丝204”均匀地绕在内套203”的外圆周上,且两端分别通过后套201”和内套203”的过盈配合进行固定。
[0031]如图8所示,带式压接端子100的一端通过套接绝缘皮102与连接带300相连接。带式压接端子100上设置有压芯线103,压芯线103的横截面大致呈“U”形。绝缘皮102可以采用错位压接的结构104,且绝缘皮102从错位压接的结构104处作阶梯剖,其剖面(即沿图8中D-D线的剖面)大致呈“U”形。
[0032]如图9所示,作为带式压接端子100的一种变形,绝缘皮102也可以采用对称压接的结构105进行压接,对称压接结构105的横截面大致呈“U”形。或者作为带式压接端子100的另一种变形,如图10所示,可以将绝缘皮省略,使压芯线103直接与连接带300相连接。
[0033]结合图2、图8至图10所示,带式压接端子100插入线簧接触件200的一端具有多个弹片,每一弹片的端部设有向外凸出的凸点101,带式压接端子100与线簧接触件200连接时圆周上采用多片弹片结构,通过凸点101进行圆周多点弹性接触进行卡合连接。采用圆周多点弹性接触进行连接,使得带式压接端子100与线簧接触件20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增强。
[0034]所述的带式线簧端子10,前段结构采用线簧接触件200替代了现有技术中的片簧接触件,以圆周多线接触替代了单向线接触,从结构上提高了接触可靠性,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电机在高温、强振动环境下的信号瞬断问题。后段结构采用了传统的带式压接端子100,便于批量生产压接电子线,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前段和后段中间通过圆周多点弹性接触的结构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
[0035]所述的带式线簧端子10可以应用在新能源汽车、机车领域和电机领域,尤其在高振动条件下需要保持接触可靠性信号传输的设备中更有优势。
[00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带式线簧端子,包括带式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式线簧端子还包括线簧接触件,所述线簧接触件与所述带式压接端子卡合连接,所述线簧接触件为柱状体,且所述柱状体与外部的接触为圆周多线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线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簧接触件包括内套、后套和若干线簧丝;所述后套套合固定在所述整个内套外;所述若干线簧丝在所述内套上进行圆周分布,且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后套和所述内套的配合进行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线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簧接触件还包括内套、后套、前套和若干线簧丝,所述后套、前套分别套合固定在所述内套的两端,且所述前套和所述后套的接口相接触;所述若干线簧丝在所述内套上进行圆周分布,其一端通过所述内套和所述前套的配合进行固定,其另一端通过所述内套和所述后套的配合进行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式线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套与内套过盈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式线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套和所述后套之间的接口处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有若干压点。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式线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套的一端设置有比所述前套的直径略小的圆柱台阶。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式线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套与内套过盈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式线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套与所述带式压接端子相连的一端设置有沿圆周均匀分布的压接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线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式压接端子插入线簧接触件的一端具有多个弹片,每一弹片的端部设有向外凸出的凸点,所述带式压接端子与所述线簧接触件连接时圆周上采用多片弹片结构,通过凸点进行圆周多点弹性接触进行卡合连接。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4167544SQ201420652374
【公开日】2015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4日
【发明者】张春岩, 宋培起, 肖飞, 杨欣 申请人:深圳市通茂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