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2182发布日期:2019-03-13 23:34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束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线束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即CONNECTOR。国内亦称作接插件、插头和插座。一般是指电器连接器。即连接两个有源器件的器件,传输电流或信号。连接器的品牌有加奈美、纽崔克、东芝、Molex等。连接器是我们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接触的一种部件。它的作用非常单纯: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顺着电流流通的通路观察,你总会发现有一个或多个连接器。连接器形式和结构是千变万化的,随着应用对象、频率、功率、应用环境等不同,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连接器。例如,球场上点灯用的连接器和硬盘驱动器的连接器,以及点燃火箭的连接器是大不相同的。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连接器,都要保证电流顺畅连续和可靠地流通。就泛指而言,连接器所接通的不仅仅限于电流,在光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光纤系统中,传递信号的载体是光,玻璃和塑料代替了普通电路中的导线,但是光信号通路中也使用连接器,它们的作用与电路连接器相同。

线束连接器是端子的一种,现有的线束连接器多种多样,但大多数线束连接器拆装不便拆装,因此会大大增加工人的工作强度,降低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线束连接器不便拆装的缺陷,提供一种线束连接器,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束连接器,包括外壳体与内壳体,所述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设有闩锁套连接,所述内壳体内一侧设有拆分插入式载体,所述拆分插入式载体内设有绝缘体,所述绝缘体一侧设有排针,所述拆分插入式载体一侧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一侧设有索环,所述索环一侧设有压力环,所述压力环一侧设有夹头,所述内壳体一端通过螺纹连接有套筒螺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壳体一端外侧设有与套筒螺母相匹配的外螺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体、内壳体与闩锁套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线束连接器,结构简单,拆卸安装方便,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可节省大量的劳动力。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线束连接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线束连接器剖面图;

图中:1、外壳体;2、内壳体;3、闩锁套;4、拆分插入式载体;5、绝缘体;6、排针;7、密封圈;8、索环;9、压力环;10、夹头;11、套筒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线束连接器,包括外壳体1与内壳体2,外壳体1与内壳体2之间设有闩锁套3连接,内壳体2内一侧设有拆分插入式载体4,拆分插入式载体4内设有绝缘体5,绝缘体5一侧设有排针6,排针6可用来与设备上的排针孔连接,拆分插入式载体4一侧设有密封圈7,密封圈7一侧设有索环8,索环8一侧设有压力环9,压力环9一侧设有夹头10,内壳体2一端通过螺纹连接有套筒螺母11,套筒螺母11可固定在内壳体2上,从而可将拆分插入式载体4、密封圈7、索环8与夹头10固定在内壳体1内。

内壳体2一端外侧设有与套筒螺母11相匹配的外螺纹,外壳体1、内壳体2与闩锁套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具体原理:当需要安装线束连接器,将拆分插入式载体4、密封圈7、索环8、压力环9依次通过内壳体2一端套入到内壳体2内,然后将套筒螺母11与内壳体2一端连接,通过套筒螺母11将拆分插入式载体4、密封圈7、索环8、压力环9固定在内壳体2内,即可完成对线束连接器的安装,同时当需要拆卸线束连接器,可将套筒螺母11从内壳体2一端拆下,然后将拆分插入式载体4、密封圈7、索环8、压力环9取出。

该种线束连接器,结构简单,拆卸安装方便,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可节省大量的劳动力。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