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9698发布日期:2019-06-21 23:12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池包作为一种可充电的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冷却循环组件作为电池包的冷却系统,在电池包放电的工况下将电芯产生的热量快速被冷却介质带走,以使电池在适宜的温度下工作。

现有的冷却循环组件通常为风冷或者水冷的方式,虽然具有上述优点,但是,风冷的结构复杂,散热效果一般;因此,现有的冷却循环组件一般采用水冷,现有的水冷方式由于管道壁本身具有热阻,且管道和电芯贴合不牢固导致管道和电芯之间具有空气层,因此,水冷的冷却效果相对于风冷并没有增加多少。若想要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需通过增加水冷管道数量和辅助装置,这种设计方式必然会导致电池包内的冷却管道错综复杂,也会进一步增加电池包的体积和重量,从而降低能量密度,存在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电池包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

箱体,设置成空腔结构,所述箱体内设有冷却液;

多个电芯,容置于所述箱体内;

冷却循环组件,包括设有冷却口的冷却管组件和为所述冷却管组件提供动力的动力件,所述冷却管组件内设有所述箱体的冷却液,

其中,所述冷却口和每个所述电芯均浸没在所述箱体的冷却液内。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循环组件还包括:

供液箱,设置成存储冷却液,所述冷却管组件与所述供液箱连通,所述动力件连接在所述供液箱与所述冷却管组件之间;

排液管,其一端与所述箱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供液箱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管组件包括:

进液管组件,与所述供液箱连通,所述动力件连接在所述供液箱与所述进液管组件之间;

喷液管组件,与所述进液管组件连通,所述冷却口设置在所述喷液管组件上。

进一步的,所述喷液管组件包括:

第一液冷管,与所述进液管组件连通,所述冷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液冷管上;

所述电芯的至少一个侧面设有所述第一液冷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液冷管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液冷管呈周向排布并围合成冷却区域,且所述冷却口设置在每个所述第一液冷管上;

每个所述电芯对应设置在所述冷却区域内。

进一步的,所述喷液管组件还包括:

多个第二液冷管,与所述进液管组件连通,所述冷却口设置在每个所述第二液冷管上;

每个所述电芯的顶盖上方对应设置有所述第二液冷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液冷管为一个,其中,每个所述电芯对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液冷管均连通在与该所述电芯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二液冷管上。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第一液冷管(3121)距离所述电芯(2)底面的距离不大于所述电芯(2)高度的2/3,不小于所述电芯(2)高度的1/3

进一步的,所述进液管组件包括:

进液主管道,与所述供液箱连通,所述动力件连接在所述供液箱与所述进液主管道之间;

至少一个进液支管道,与所述进液主管道连通,每个所述第一液冷管和每个所述第二液冷管均与所述进液支管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进液支管道为一个并与所述进液主管道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包,该电池包包括设置成空腔结构的箱体、容置于箱体内的多个电芯和设有冷却口的冷却循环组件,箱体内设有冷却液,其中,冷却循环组件包括设有冷却口的冷却管组件和为冷却管组件提供动力的动力件,冷却管组件内也设有与箱体内同样的冷却液,具体的,冷却口和每个电芯均浸没在箱体的冷却液内。由于冷却口和每个电芯均浸没在箱体的冷却液内,冷却循环组件进行工作时,冷却管组件内的冷却液在动力件的作用下沿着冷却口涌出,冷却管组件的冷却口在涌出冷却液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压力,因此,箱体内的冷却液在冷却口涌出的冷却液的作用下流动,进而使得箱体内电芯附近温度升高的冷却液流至箱体外并在冷却循环组件内循环,进一步的,沿冷却口涌出的冷却液补入箱体内且温度较低,以实现降低电芯的工作温度,同时,将每个电芯均浸没在箱体的冷却液内,保障了电芯与箱体内的冷却液充分接触,增加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却效果;除此之外,通过冷却口涌出的冷却液使得箱体内的冷却液流动,简化了电池包的内部结构,降低了电池包的体积和重量,从而提高了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冷却循环组件与电芯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标:

1-箱体;

2-电芯;

3-冷却循环组件;

31-冷却管组件;

311-进液管组件;

3111-进液主管道;

3112-进液支管道;

312-喷液管组件;

3121-第一液冷管;

3122-第二液冷管;

3123-冷却口;

32-排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的,电池包包括箱体1和位于箱体1内的多个电芯2,每个电芯2包括顶盖、正电极和负电极。其中,顶盖上设有正极柱和负极柱(图示正负极柱未作区分),正、负极柱分别通过导电连接体与电芯2的正、负电极(未图示)进行电连接。电芯2工作时产生大量的热。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电池包还包括设有冷却口3123的冷却循环组件3,箱体1内设有冷却液,其中,冷却循环组件3包括设有冷却口3123的冷却管组件31和为冷却管组件31提供动力的动力件,冷却管组件31内也设有与箱体1内同样的冷却液,具体的,冷却口3123和每个电芯2均浸没在箱体1的冷却液内。由于冷却口3123和每个电芯2均浸没在箱体1的冷却液内,冷却循环组件3进行工作时,冷却管组件31内的冷却液沿着冷却口3123涌出,冷却循环组件3的冷却口3123在涌出冷却液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压力,因此,箱体1内的冷却液在冷却口3123涌出的冷却液的作用下流动,进而使得箱体1内电芯2附近温度升高的冷却液流至箱体1外并在冷却循环组件3内循环,,进一步的,沿冷却口3123涌出的冷却液补入箱体1内且温度较低,以实现降低电芯2的工作温度,同时,将每个电芯2均浸没在箱体1的冷却液内,保障了电芯2与箱体1内的冷却液充分接触,增加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却效果;除此之外,通过冷却口3123涌出的冷却液使得箱体1内的冷却液流动,简化了电池包的内部结构,降低了电池包的体积和重量,从而提高了能量密度。

其中,箱体1设有排液口,箱体1内的冷却液从箱体1的排液口流出经由冷却处理后再次流入冷却循环组件3内,实现冷却液的整体循环,冷却液的冷却处理方式属于现有技术,在本实施例中,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电芯2具有壳体(未图示),电芯2的正、负电极以及隔离膜一同螺旋卷绕后放置在壳体中,壳体可以通过粘接、螺栓固定等方式连接在箱体1的底板上,在本实施例中,不对电芯2的壳体与箱体1的具体连接方式做具体限定。

如图1所示,具体的,冷却循环组件3还包括排液管32和设置成存储冷却液的供液箱(未图示),动力件(未图示)连接在供液箱与冷却管组件31之间,进一步的,排液管32的一端与箱体1连通,排液管32的另一端与供液箱连通,进行电芯2冷却处理时,供液箱内的冷却液在动力件的作用下流入冷却管组件31内并由冷却口3123处涌出至箱体1的冷却液中,箱体1内的冷却液在冷却口3123涌出的冷却液的作用下流动,进而使得箱体1内电芯2附近温度升高的冷却液从排液管32处流至箱体1外,流至箱体1外的冷却液经过冷却处理后再次流回至供液箱内,完成电芯2的散热过程及自身循环。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件可以为循环泵等提供流体动力的器件,其中,排液管32与箱体1以及供液箱可以通过接头或者一体成型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在此对箱体1和供液箱与排液管32的连接方式、以及动力件的设置类型均不做具体限定,对于动力件能够实现为冷却液提供循环动力即可。

如图1和图2所示,进一步的,冷却管组件31包括与供液箱连通的进液管组件311和与进液管组件311连通的喷液管组件312,其中,动力件连接在供液箱与进液管组件311之间,冷却口3123设置在喷液管组件312上,进行电芯2冷却操作时,供液箱内的冷却液在动力件的作用下经由进液管组件311流入喷液管组件312中,再从冷却口3123处涌入箱体1的冷却液中。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喷液管组件312包括与进液管组件311连通的多个第一液冷管3121,多个第一液冷管3121呈周向排布并围合成冷却区域,且冷却口3123设置在每个第一液冷管3121上,其中,每个电芯2对应设置在冷却区域内,箱体1内位于冷却口3123附近的冷却液的流速要快于远离冷却口3123处的,因此,通过将每个电芯2设置多个呈周向排布形成的冷却区域内,能够提高电芯2侧表面处的散热效率,进而保障从第一液冷管3121的冷却口3123流出的冷却液能够第一时间与电芯2的侧表面接触。

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液冷管3121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在本实施例中,为保障电芯2的测表面均能够进行有效散热的同时,还能够尽可能的降低制造成本,简化箱体1内第一液冷管3121的管道排布数量,优选地,第一液冷管3121为四个。

请继续参照图2,进一步的,为提高电芯2的散热效果,喷液管组件312还包括与进液管组件311连通的多个第二液冷管3122,冷却口3123设置在每个第二液冷管3122上,其中,每个电芯2的顶盖上方对应设置有第二液冷管3122,第二冷夜管能够对电芯2的顶部进行有效的散热,同时,通过与设置在电芯2四周的第一液冷管3121配合,能够提高箱体1内冷却液的流动程度及速度,进而确保箱体1内的电芯2处于最佳的工作温度。

其中,第一液冷管3121距离电芯2底面的距离可以为任何高度,在本实施中,为能够进一步提高电芯2内冷却液流动的程度,从而提高冷却效果,同时使得箱体1内冷却液能够流畅的沿排液管32排出箱体1外,优选地,每个第一液冷管3121距离电芯2底面的距离(D)不大于电芯2高度的2/3,不小于电芯2高度的1/3,即1/3<D≤2/3,这种设计方式,能够使得沿第一液冷管3121内的冷却液在靠近箱体1底部涌出,同时配合着设置在电芯2顶板上的第二冷夜管,能够提高箱体1内的冷却液整体流动程度,进而提高冷却循环组件3的散热效率。

如图2所示,具体的,进液管组件311包括与供液箱连通的进液主管道3111和与进液主管道3111连通的至少一个进液支管道3112,其中,动力件连接在供液箱与进液主管道3111之间,每个第一液冷管3121和每个第二液冷管3122均与进液支管道3112连通,供液箱内的冷却液在动力件的作用下流入进液主管道3111,进一步的,进液支管道3112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当进液支管道3112为多个时,沿着箱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每组多个电芯2均对应一个进液支管道3112,在本实施中,为能够简化箱体1内管道的排布组成,降低箱体1的体积和重量,优选地,进液支管道3112为一个并与进液主管道3111一体成型,同时,一条进液支管道3112还能够减少进液支管道3112内冷却液的灌入量,进而降低整体成本。

请继续参照图2,其中,第二液冷管3122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并且,每个第一液冷管3121和每个第二液冷管3122可以之间连接在进液支管道3112上,为能够进一步简化箱体1内管道的排布组成,降低箱体1的体积和重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液冷管3122为一个,其中,每个电芯2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一液冷管3121均连通在与该电芯2对应设置的第二液冷管3122上,设置设计结构,只需将第二液冷管3122连接在进液支管道3112上即可,简化箱体1内管道组成。

在本实施中,第一液冷管3121和第二液冷管3122都具有一定的柔性,能够保证管路能够更好的贴紧电芯表面,并对电芯进行更好的冷却作用。

在本实施中,第一液冷管3121和进液支管道3112与第二液冷管3122分别可以通过焊接或者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