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线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30755发布日期:2020-04-10 16:39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同轴线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
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指一种同轴线缆。



背景技术:

现有同轴线缆一般包括中心导体、包覆于所述中心导体外的内绝缘层、包覆于所述内绝缘层外的屏蔽层及包覆于所述屏蔽层外的外绝缘层。射频信号传输过程中会发射,造成损耗,而中心导体传输射频信号,射频信号在空气介质中的反射较小,而一般的绝缘材料中的反射反而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降低反射以控制射频损耗的同轴线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同轴线缆,包括中心导体、缠绕于所述中心导体外周的缠绕体、包覆于所述缠绕体外周的内绝缘层、包覆于所述内绝缘层外的屏蔽层及包覆于所述屏蔽层外周的外绝缘层,所述中心导体外周的所述缠绕体形成有与所述中心导体接触的空气间隙。

优选地,所述缠绕体为螺旋缠绕结构,所述空气间隙为所述螺旋缠绕结构的间隙。

优选地,所述螺旋型缠绕体的螺旋间距为0.1-10mm之间。

优选地,所述螺旋型缠绕体的螺旋间距为2-8mm之间。

优选地,所述缠绕体的直径大于所述内绝缘层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中心导体为多根芯线铰接而成。

本申请同轴线缆在所述中心导体与所述内绝缘层之间缠绕缠绕体,使所述中心导体的外周形成螺旋形的空气间隙以降低所述中心导体所传输的射频信号的反射,降低损耗。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申请同轴线缆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虚线圈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沿图1所示a-a虚线的剖视图;

图4为沿图1所示b-b虚线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与缠绕体的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申请同轴线缆包括中心导体10、缠绕于所述中心导体10外周的缠绕体50、包覆于所述缠绕体50外周的内绝缘层20、包覆于所述内绝缘层20外的屏蔽层30及包覆于所述屏蔽层30外周的外绝缘层40。

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5所示,所述缠绕体50为绝缘材料制成,所述缠绕体50以螺旋式缠绕于所述中心导体10外周,所述内绝缘层20紧密包覆于所述缠绕体50外周,所述缠绕体50的直径大于所述内绝缘层20的厚度,由此,在所述中心导体10的外周形成螺旋形的空气间隙60。所述缠绕体50的螺旋间距h约为0.1-10mm之间,从理论上来讲,所述螺旋间距h越大越好,但是需要足以支撑所述内绝缘层20不会塌陷进而挤占所述空气间隙60,优选所述螺旋间距h为2-8mm之间。

所述中心导体10为单根芯线,采用单根芯线效果更好,但是单根芯线的设计硬度较大,不易于弯折;所以,所述中心导体10一般采用多根芯线铰接而成,如3、5、7根等。

所述屏蔽层30为金属编织层,起到屏蔽信号的作用,与常规同轴线缆的屏蔽层一致。所述外绝缘层40紧密包覆于所述屏蔽层30外围。

本申请同轴线缆在所述中心导体10与所述内绝缘层20之间缠绕缠绕体50,使所述中心导体10的外周形成螺旋形的空气间隙60以降低所述中心导体10所传输的射频信号的反射,降低损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同轴线缆,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导体、缠绕于所述中心导体外周的缠绕体、包覆于所述缠绕体外周的内绝缘层、包覆于所述内绝缘层外的屏蔽层及包覆于所述屏蔽层外周的外绝缘层,所述中心导体外周的所述缠绕体形成有与所述中心导体接触的空气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缠绕体为螺旋缠绕结构,所述空气间隙为所述螺旋缠绕结构的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型缠绕结构的螺旋间距为0.1-10mm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型缠绕体的螺旋间距为2-8mm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缠绕体的直径大于所述内绝缘层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导体为多根芯线铰接而成。


技术总结
一种同轴线缆,包括中心导体、缠绕于所述中心导体外周的缠绕体、包覆于所述缠绕体外周的内绝缘层、包覆于所述内绝缘层外的屏蔽层及包覆于所述屏蔽层外周的外绝缘层,所述中心导体外周的所述缠绕体形成有与所述中心导体接触的空气间隙;本申请同轴线缆反射小,损耗低。

技术研发人员:杨云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山雷匠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30
技术公布日:2020.04.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