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对称穿通结构台面晶闸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10997发布日期:2021-04-09 13:01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非对称穿通结构台面晶闸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晶闸管,具体地,涉及一种非对称穿通结构台面晶闸管。



背景技术:

晶闸管是晶体闸流管的简称,又可称做可控硅整流器。晶闸管的通态电流一般是指在环境温度为40度和规定的冷却条件下,器件在电阻性负载的单相工频正弦半波,导通角不小于170度的电路中,当稳定的额定结温时所允许的最大通态电流。在使用中,其工作电流不能超过通态电流,否则,晶闸管将不能可靠工作。从晶闸管的设计来看,要提高晶闸管的通态电流,必须提高晶闸管的源区面积。

一般而言,台面结构晶闸管都采用对称穿通结构,制造工艺过程中,晶闸管表面做场氧化,再通过双面光刻的方法,在单晶片的正面和背面对称的刻上穿通区域,湿法腐蚀去除该区域的氧化层,然后在穿通区域进行硼预淀积,接下来,通过高温长时间的穿通再扩散,使正背面的穿通区域相连。在芯片尺寸确定的情况下,正面穿通区域所占区域越小,源区面积就越大,承载的电流越大。对于常规台面晶闸管而言,正面穿通区域一般为40-60微米宽度区域,对于芯片尺寸只有0.8*0.8毫米的小功率晶闸管而言,该区域占了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台面槽部分再占去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源区面积只剩下不到百分之五十左右,造成晶闸管的导通电流能力极低,饱和压降极高,使用中温度上升极快,失效率非常高。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需要一种新型的非对称穿通结构的台面晶闸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非对称穿通结构台面晶闸管,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该非对称穿通结构台面晶闸管能够有效减少正面穿通区域面积,有效增加源区面积,降低晶闸管的饱和压降,降低晶闸管的温度上升率,提高晶闸管的工作可靠性。

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非对称穿通结构台面晶闸管,所述台面晶闸管包括基区和源区,所述基区从下至上依次包括有背面基区、长基区和正面基区,所述基区和正面基区的一部分区域上表面形成有钝化层,正面基区的另一部分区域上表面形成有源区,在长基区的正面和背面形成穿通区域,且所述穿通区域位于钝化层的侧边,所述穿通区域包括正面穿通区域和背面穿通区域,所述正面穿通区域的上表面宽度大于背面穿通区域的下表面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正面穿通区域的宽度为15-20微米;背面穿通区域的宽度为60-80微米。

进一步地,所述正面穿通区域和背面穿通区域连通交汇处的宽度为80~200微米。

进一步地,所述钝化层的台面槽深为50~80微米。

进一步地,所述源区上表面的面积为500*500μm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穿通区域宽度缩小为15-20微米,背面穿通区域宽度增加为60-80微米,形成非对称结构;正面穿通区域与其它其余的尺寸不变,这样多余出来的部分用来制作源区,源区面积得以提高,约提高百分之四十,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晶闸管的通态电流,降低了晶闸管的饱和压降,器件在使用中,温度上升率明显下降,提高了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穿通区域;2背面基区;3钝化层;4长基区;5正面基区;6源区。

1-1、正面穿通区域;1-2、背面穿通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台面晶闸管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一种非对称穿通结构台面晶闸管,所述台面晶闸管包括基区和源区6,所述基区从下至上依次包括有背面基区2、长基区4和正面基区5,所述基区4和正面基区5的一部分区域上表面形成有钝化层3,正面基区5的另一部分区域上表面形成有源区6,在长基区4的正面和背面形成穿通区域1,且所述穿通区域1位于钝化层3的侧边,所述穿通区域1包括正面穿通区域1-1和背面穿通区域1-2,所述正面穿通区域1-1的上表面宽度大于背面穿通区域1-2的下表面宽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正面穿通区域宽度缩小为15-20微米,背面穿通区域宽度增加为60-80微米,所述正面穿通区域和背面穿通区域连通交汇处的宽度为80~200微米;保持此处尺寸不变,这样多余出来的部分用来制作源区,源区面积得以提高。在工艺中,将穿通环区域变窄,穿通环光刻时,采用正面和背面不同的两块光刻版,增加一个猫眼对准记号用于正背面光刻版对准,原对称型晶闸管是采用两块一样的光刻版,直接对准图形。穿通环主要是起到将背面基区联通的作用,穿通环的宽度尺寸对晶闸管的参数不起影响,但是必须保证联通。正面穿通环区域明显减小,穿通环与其余区域尺寸不变,从而有效提高源区面积,使产品能够承受交大的电流,降低了芯片的饱和压降,改善了晶闸管的关键参数。

优选地,正面穿通区域从60微米缩小为20微米,背面穿通区域从60微米增大为80微米,穿通再扩散时间不变,源区面积得以有效增加。

优选地,所述钝化层的台面槽深为50~80微米。

优选地,所述源区上表面的面积为500*500μm2

具体实施时:

第一,在芯片热生长形成氧化层,用光刻技术对氧化层进行第一次双面光刻腐蚀,称为开穿通区域,其穿通区域正面为宽20微米的环,背面为宽80微米的环,具体部位为每个芯片的边缘位置,通过离子注入等方法形成预淀积,再通过1270℃的高温,扩散时间150~180小时,正面穿通环和背面穿通环联通,形成图中的穿通区域1。

第二,在一次穿通区域的基础上,对芯片正背面的氧化层进行腐蚀,全部去除氧化层,通过离子注入等方法形成预淀积,再通过1240度的高温,扩散时间20~40小时,形成正面基区5。

第三,在第一次穿通光刻的基础上,用光刻技术对氧化层进行第二次光刻腐蚀,称为开二次阴极区,其二次阴极区的面积为500*500μm2,形成源区6。

第四,用光刻技术对氧化层进行第三次光刻腐蚀,称为开台面槽,通过台面腐蚀的方法,形成50~80微米的台面槽深,通过玻璃钝化填充,形成钝化层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减少正面穿通区域面积,明显的增加源区面积,改善晶闸管的性能。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任意组合,其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范围之内。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非对称穿通结构台面晶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面晶闸管包括基区和源区(6),所述基区从下至上依次包括有背面基区(2)、长基区(4)和正面基区(5),所述基区(4)和正面基区(5)的一部分区域上表面形成有钝化层(3),正面基区(5)的另一部分区域上表面形成有源区(6),在长基区(4)的正面和背面形成穿通区域(1),且所述穿通区域(1)位于钝化层(3)的侧边,所述穿通区域(1)包括正面穿通区域(1-1)和背面穿通区域(1-2),所述正面穿通区域(1-1)的上表面宽度大于背面穿通区域(1-2)的下表面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对称穿通结构台面晶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穿通区域(1-1)的宽度为15-20微米;背面穿通区域(1-2)的宽度为60-80微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对称穿通结构台面晶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穿通区域(1-1)和背面穿通区域(1-2)连通交汇处的宽度为80~200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对称穿通结构台面晶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层(3)的台面槽深为50~80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对称穿通结构台面晶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源区(6)上表面的面积为500*500μm2


技术总结
一种非对称穿通结构台面晶闸管,所述台面晶闸管包括基区和源区,所述基区从下至上依次包括有背面基区、长基区和正面基区,所述基区和正面基区的一部分区域上表面形成有钝化层,正面基区的另一部分区域上表面形成有源区,在长基区的正面和背面形成穿通区域,且所述穿通区域位于钝化层的侧边,所述穿通区域包括正面穿通区域和背面穿通区域,所述正面穿通区域的上表面宽度大于背面穿通区域的下表面宽度。该非对称穿通结构台面晶闸管能够有效减少正面穿通区域面积,有效增加源区面积,降低晶闸管的饱和压降,降低晶闸管的温度上升率,提高晶闸管的工作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春海;沈一舟;张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东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27
技术公布日:2021.04.0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