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36998发布日期:2021-11-10 02:27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印制板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印制板电连接器是一种专门安装在印制板上的电连接器,其基本结构包括壳体和插针,插针的一端通过绝缘体安装在壳体内。印制板电连接器的插针一般在其外壁上设有镀层,以提高其导电性能以及防腐蚀性能,所以镀层的稳定性对印制板电连接器的导电性能、防腐蚀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3.根据应用需求不同,插针有直式和弯式两种,在电力工程中,经常应用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其导电可靠性、耐腐蚀性能是该类电连接器的重要性能。
4.传统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其弯式插针为一体化结构,为了便于将弯式插针安装在壳体内,一般是先将直式插针安装在壳体内后在进行弯针操作,如此形成弯式插针,在弯针工序中会经常出现镀层脱落、咯伤的问题,最终导致产品无法通过盐雾试验,增加了产品报废率,提高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插针安装后不再进行弯针操作的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
6.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7.一种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和弯式插针,所述弯式插针的一端通过绝缘体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弯式插针包括直线导体和“l”形导体,所述直线导体的第一端和所述“l”形导体的第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直线导体的中段置于所述绝缘体内。
8.作为优选,为了实现直线导体和“l”形导体之间快速且稳定可靠的连接,所述直线导体的第一端靠近端头的位置设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l”形导体的第一端为外径增大的大径端且设有盲孔,所述直线导体第一端的第一环形凹槽置于所述“l”形导体第一端的盲孔内且两者之间压接连接。
9.作为优选,为了实现更快速、精准的压接连接,所述“l”形导体第一端的外壁上与所述盲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长度且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所在区域内。
10.作为优选,为了防止直线导体和“l”形导体之间发生旋转,所述直线导体上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侧的位置设有第一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的两个相对侧面均为平面,所述“l”形导体的第一端端头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内表面为平面的外凸片,两个所述外凸片的内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凸环的两个外壁平面面面接触。
11.作为优选,为了防止直线导体在绝缘体内轴向移动和旋转,所述直线导体中置于所述绝缘体内的中段外壁上设有轴向间隔排列的两个第二凸环,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凸环的
两个相对侧面均为平面。
12.作为优选,为了便于加工和组装,所述壳体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连接而成,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径,所述直线导体的第一端由内而外穿出所述第二壳体的通孔;所述绝缘体包括相互面面接触的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的一部分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另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绝缘体均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4.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弯式插针设计为直线导体和“l”形导体连接的结构,可以先加工好直线导体和“l”形导体并镀上镀层,再将直线导体通过绝缘体安装在壳体内,最后再将“l”形导体与直线导体连接形成弯式插针,不需要再进行弯针操作,避免了弯针工序中出现镀层脱落、咯伤的问题,提高了产品的导电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使产品能够顺利通过盐雾试验,提高了产品合格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在直线导体和“l”形导体之间设计压接结构,两者之间设计便于压接的环形凹槽,并利用扁形结构实现防转功能,既能实现高可靠的导电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又能实现弯式插针整体的高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的主视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的左视剖视图,图中比例大于图1;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的直线导体的剖视图,与图2的视角一致;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的“l”形导体的剖视图,与图2的视角一致;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的弯式插针组装后的剖视图,与图2的视角一致;
20.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的弯式插针组装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2.如图1

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包括壳体1和弯式插针2,壳体由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1相互连接而成,第一壳体10的内径小于第二壳体11的内径,所述绝缘体包括相互面面接触的第一绝缘体30和第二绝缘体31,第一绝缘体30的一部分置于第一壳体10内,第一绝缘体30的另一部分和第二绝缘体31均置于第二壳体11内,弯式插针2包括直线导体21和“l”形导体22,直线导体21的第一端和“l”形导体22的第一端相互连接,直线导体21的中段置于所述绝缘体内,直线导体21的第一端由内而外穿出第二壳体11的通孔,直线导体21的第一端靠近端头的位置设有第一环形凹槽212,“l”形导体22的第一端为外径增大的大径端220且设有盲孔221,直线导体21第一端的第一环形凹槽212置于“l”形导体22第一端的盲孔221内且两者之间压接连接,直线导体21上位于第一环
形凹槽212内侧的位置设有第一凸环211,第一凸环211的两个相对侧面均为平面,直线导体21中置于所述绝缘体内的中段外壁上设有轴向间隔排列的两个第二凸环210,其中一个第二凸环210的两个相对侧面均为平面;“l”形导体22第一端的外壁上与盲孔221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环形凹槽222,第二环形凹槽222的长度不大于第一环形凹槽212的长度且位于第一环形凹槽212所在区域内,“l”形导体22的第一端端头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内表面为平面的外凸片223,两个外凸片223的内表面分别与第一凸环211的两个外壁平面面面接触。
23.如图1

图6所示,加工组装时,先加工好直线导体21和“l”形导体22并镀上镀层,再将直线导体21的中段通过第一绝缘体30和第二绝缘体31安装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1内,最后再将“l”形导体22的第一端与直线导体21的第一端压接连接形成弯式插针,压接时,利用压接工具对准第二环形凹槽222下压即可实现快速压接连接,压接后直接形成弯式插针,不需要再进行弯针操作,避免了弯针工序中出现镀层脱落、咯伤的问题,提高了产品的导电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使产品能够顺利通过盐雾试验,提高了产品合格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用时,将直线导体21的第二端和“l”形导体22的第二端分别与印制板和其它插座连接即可。
24.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方案,均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和弯式插针,所述弯式插针的一端通过绝缘体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弯式插针包括直线导体和“l”形导体,所述直线导体的第一端和所述“l”形导体的第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直线导体的中段置于所述绝缘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导体的第一端靠近端头的位置设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l”形导体的第一端为外径增大的大径端且设有盲孔,所述直线导体第一端的第一环形凹槽置于所述“l”形导体第一端的盲孔内且两者之间压接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导体第一端的外壁上与所述盲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长度且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所在区域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导体上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侧的位置设有第一凸环,所述第一凸环的两个相对侧面均为平面,所述“l”形导体的第一端端头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内表面为平面的外凸片,两个所述外凸片的内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凸环的两个外壁平面面面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导体中置于所述绝缘体内的中段外壁上设有轴向间隔排列的两个第二凸环,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凸环的两个相对侧面均为平面。6.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连接而成,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径,所述直线导体的第一端由内而外穿出所述第二壳体的通孔;所述绝缘体包括相互面面接触的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的一部分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另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绝缘体均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弯式插针的印制板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和弯式插针,所述弯式插针的一端通过绝缘体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弯式插针包括直线导体和“L”形导体,所述直线导体的第一端和所述“L”形导体的第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直线导体的中段置于所述绝缘体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弯式插针设计为直线导体和“L”形导体连接的结构,可以先加工好直线导体和“L”形导体并镀上镀层,再将直线导体通过绝缘体安装在壳体内,最后再将“L”形导体与直线导体连接形成弯式插针,不需要再进行弯针操作,避免了弯针工序中出现镀层脱落、咯伤的问题,提高了产品的导电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提高了产品合格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沈靖舒 吴旭娇 刘向阳 余睿 黄婉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1.05
技术公布日:2021/1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