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32948发布日期:2021-09-29 05:40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学领域,尤其涉及电连接器,具体而言是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


背景技术:

2.电连接器广泛用于供电电路连接。现有技术中,一种导轨式安装的电连接器中包括有上下互联的两个导电体,上侧导电体通过压铆的方式与下侧导电体连接,由于压铆方式操作不方便,因此生产装配效率较低,无法快速高效地进行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所述的这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的生产装配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绝缘壳体内设置有连接腔,连接腔内设置有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第一导电体连接在第二导电体上侧,第一导电体包括一个连接臂,连接臂的下端设置有叉形结构,第二导电体上设置有插槽,叉形结构卡设在插槽中,
5.所述的连接腔上端两侧的绝缘壳体内均设置有第一导电连接室,连接腔下端两侧的绝缘壳体内均设置有第二导电连接室,第一导电连接室和第二导电连接室的外侧各自设置有与其连通的接线孔,第一导电连接室和第二导电连接室内各自均设置有压线组件,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的两端均与各自两端的压线组件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的插槽呈矩形。
7.进一步的,所述的绝缘壳体的底部设置有轨道安装槽。
8.进一步的,所述的绝缘壳体上设置有标记条。
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上下互联设计,通过第一导电体与第二导电体的连接实现上下互联,并且利用叉形结构的弹性以及牢固的特性,与第二导电体的插槽卡设配合,实现快速、高效地装配,代替现有的压铆方式,既保证了上下互联的功能,也大大提高了生产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中的第一导电体与第二导电体分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中的第一导电体与第二导电体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中的轨道安装槽的结构示意图。
1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6.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17.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18.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19.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0.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本实施例,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2.如图1~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3,绝缘壳体3内设置有连接腔9,连接腔9内设置有第一导电体4和第二导电体6,第一导电体4连接在第二导电体6上侧,第一导电体4包括一个连接臂8,连接臂8的下端设置有叉形结构10,第二导电体6上设置有插槽7,叉形结构10卡设在插槽7中,
23.所述的连接腔9上端两侧的绝缘壳体3内均设置有第一导电连接室1,连接腔9下端两侧的绝缘壳体3内均设置有第二导电连接室2,第一导电连接室1和第二导电连接室的外侧各自设置有与其连通的接线孔,第一导电连接室1和第二导电连接室2内各自均设置有压线组件5,第一导电体4和第二导电体6的两端均与各自两端的压线组件5连接。
24.进一步的,所述的插槽7呈矩形。
25.进一步的,所述的绝缘壳体3的底部设置有轨道安装槽11。
26.进一步的,所述的绝缘壳体3上设置有标记条。
27.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绝缘壳体3、第一导电体4、第二导电体6、叉形结构10、压线组件5等均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公知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已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2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29.1、本实用新型为双层交错型结构设计,采用框式接线技术,性能更为稳定;
30.2、绝缘壳体3的两侧均可连接导线,且多样化接线,可接单股硬线、多股线;
31.3、本实用新型采用上下互联设计,通过第一导电体4与第二导电体6的连接实现上下互联,并且利用叉形结构10的弹性以及牢固的特性,与第二导电体6的插槽7卡设配合,实现快速、高效地装配,代替现有的压铆方式,既保证了上下互联的功能,也大大提高了生产装配效率;
32.4、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通过轨道安装槽11可以与th35

7.5等多种类型的安装轨12装配。


技术特征:
1.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3),其特征在于:绝缘壳体(3)内设置有连接腔(9),连接腔(9)内设置有第一导电体(4)和第二导电体(6),第一导电体(4)连接在第二导电体(6)上侧,第一导电体(4)包括一个连接臂(8),连接臂(8)的下端设置有叉形结构(10),第二导电体(6)上设置有插槽(7),叉形结构(10)卡设在插槽(7)中,所述的连接腔(9)上端两侧的绝缘壳体(3)内均设置有第一导电连接室(1),连接腔(9)下端两侧的绝缘壳体(3)内均设置有第二导电连接室(2),第一导电连接室(1)和第二导电连接室的外侧各自设置有与其连通的接线孔,第一导电连接室(1)和第二导电连接室(2)内各自均设置有压线组件(5),第一导电体(4)和第二导电体(6)的两端均与各自两端的压线组件(5)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槽(7)呈矩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壳体(3)的底部设置有轨道安装槽(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壳体(3)上设置有标记条。

技术总结
一种改进的智能型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绝缘壳体内设置有连接腔,连接腔内设置有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第一导电体连接在第二导电体上侧,第一导电体包括一个连接臂,连接臂的下端设置有叉形结构,第二导电体上设置有插槽,叉形结构卡设在插槽中,连接腔上端两侧的绝缘壳体内均设置有第一导电连接室,连接腔下端两侧的绝缘壳体内均设置有第二导电连接室,第一导电连接室和第二导电连接室的外侧各自设置有与其连通的接线孔。本实用新型采用上下互联设计,通过第一导电体与第二导电体的连接实现上下互联,并且利用叉形结构的弹性以及牢固的特性,与第二导电体的插槽卡设配合,既保证了上下互联的功能,也大大提高了生产装配效率。率。率。


技术研发人员:王帅 赵跃奇 王国良 赵建余 蒋文利 何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友邦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05
技术公布日:2021/9/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