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轮式导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34080发布日期:2021-11-17 22:3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凸轮式导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线连接器,尤指一种可以通过操作其上的拨杆来夹紧或释放导线的导线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在目前市面上,用来连接多条导线的电子零件中,有一种通过拨动其上的拨杆,使内部的弹簧夹释放或夹固导线的接线夹,例如,在中国发明专利 cn104995799b案就公开了一种这样的接线夹。
3.其中,所述案通过拨动操纵件,使所述操纵件在所述案图3、图4中以顺时针方向,通过绝缘材料外壳中的支撑槽以及操纵件上的回转支撑区所呈现圆形弯曲的区段来相对于绝缘材料外壳于一虚拟轴心上进行型旋转,并在旋转的过程中通过回转支撑区上的操纵段去带动夹紧弹簧的夹边来改变其状态。
4.其中,这样直接利用回转支撑区的表面的不同区域兼做操纵件使操纵件进行旋转以及带动夹紧弹簧,故由回转支撑区的形状可知,所述种接线夹在释放状态下,只要操纵件受到一足以使操纵件抵抗与支撑槽之间摩擦力的作用力,即能使操纵件进行旋转,且会保持旋转后的角度,故在经过多次不经意的碰撞而旋转,并在旋转的幅度累积到一特定角度后,会因夹紧弹簧的弹力由释放状态自行回复到关闭状态中,造成操作上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线连接器,能通过扳动其上的组件来固定或释放特定位置的导线以让多条导线彼此电性连接,且为了防止装置意外释放或固定导线,使用以凸轮为转轴而能在一定程度的旋转角度内能自动地返回原位的拨杆来开启与关闭导线夹具,防止拨杆意外的因弹片的弹力回复到关闭状态。
6.本实用新型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线连接器,通过拨杆的凸轮形状及内部弹簧夹片上凹槽的形状配合,在操作过程中提供不同的手感,让使用者能凭操作拨杆时的感觉得知操作杆是否处于导线连接器能插入导线的开启位置,增加使用时的便利性。
7.本实用新型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线连接器,具有至少两种以上的定位设计,让原先可移动及摆动的操作杆在导线连接器能插入导线的开启位置时有定位的设计,进而防止让使用者误以为还未将操作杆推至定位而持续施力于操作杆,导致其断裂而无法正常使用。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凸轮式导线连接器,包含:
9.一壳体,沿着一插线方向构造有多数插线孔,且内部具有一与该多数插线孔连通的容置空间,使得多数导线能分别沿着该多数插线孔插入所述容置空间;
10.一导接单元,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容置空间中,包括一形成多数接点彼此相邻的导电件以及一将该多数导线压抵于所述导电件的弹簧夹片,所述弹簧夹片具有一与所述导电
件连接的乘载板以及一由所述乘载板延伸形成多数窗口的夹线部,所述夹线部于远离所述乘载板的一端形成有多数个朝向所述乘载板延伸的弹片;
11.多数拨杆,可活动地组装于所述壳体,所述拨杆具有一配合所述弹簧夹片作用的操作部以及一作为一使用者握持处的拨板,所述操作部的轮廓构造有一凸轮,能进行一非固定轴摆动运动的行程而作用于所述弹片上使所述弹片产生形变;
12.其中,当所述拨杆于一初始位置时,所述弹片于插线方向上遮挡所述窗口,当所述拨杆于一启动位置时,所述弹片于所述插线方向上远离所述窗口;所述操作部具有一带动所述弹片的推抵边缘以及一接触所述导电件的顶撑边缘,所述推抵边缘具有一及一于所述启动位置接触所述弹片的固定面;所述顶撑边缘具有一于所述初始位置下接触所述导电件的初始定位面、一于所述启动位置下接触所述导电件的启动定位面以及一位于所述初始定位面与所述启动定位面之间的推抵面;当所述拨杆由所述初始位置改变至所述启动位置后,所述拨杆同时接触并推挤所述导电件以及所述弹片,使所述弹片远离所述乘载板而形成一能让所述导线进入所述窗口的插线通道,且所述插线通道位于在所述启动定位面与所述固定面两平面之间的间隔内。
13.所述的凸轮式导线连接器,所述弹片于一远离所述乘载板的方向上形成有一凹陷区,当所述拨杆变换为所述启动位置时,所述推抵边缘进入所述凹陷区中。
14.所述的凸轮式导线连接器,所述弹片包含一反折部,一连接所述反折部并沿着所述插线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以及位于所述延伸部的一端,朝向所述乘载板延伸而在所述插线方向上遮挡所述窗口的遮挡部,所述延伸部通过两朝向不同方向延伸的区段形成所述凹陷区。
15.所述的凸轮式导线连接器,所述导电件或所述乘载板两者其中之一延伸形成一卡抵块,所述卡抵块形成一用以与拨杆进行面接触的接触的第一卡抵面。
16.所述的凸轮式导线连接器,所述凸轮式导线连接器包含两种防止所述拨杆由所述初始位置变换为所述启动位置后继续转动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含一由所述弹片及所述凸轮所形成的第一定位结构以及一由所述导电件及所述拨杆上用以与所述导电件进行面接触的所述第一卡抵面所形成的第二定位结构。
17.所述的凸轮式导线连接器,于所述启动位置时,所述凸轮受到所述弹片、所述卡抵块及所述导电件三者共同定位而仅能进行摆动。
18.所述的凸轮式导线连接器,所述初始定位面、所述启动定位面及所述固定面设为一水平面,所述推抵面设为一弧曲面。
19.所述的凸轮式导线连接器,当所述拨杆位于所述启动位置时,受到所述弹簧夹片推抵的所述固定面于其受力方向的投影位置位于所述启动定位面内。
20.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拨杆与其他组件间的接触件为一由平面及弧曲面所组成凸轮,拨杆能在摆动的同时相对于壳体进行直线移动;在拨杆相对于壳体运动至启动位置的过程中,凸轮于接触于导接单元的接触点位置能持续改变,且两者间的接触方式影响使用者操作时的手感;此外,由于凸轮的形状设计,拨杆于启动位置时,会受到来自弹片、卡抵块及导电件的共同定位而固定其位置,且拨杆与弹簧夹片之间亦设计有限制两者间过度转动的卡抵块及卡抵凹陷,进而当拨杆位于启动位置时,静止于启动位置上,且凸轮式导线连接器包含两种防止所述拨杆由初始位置变换为所
述启动位置后继续转动的定位结构,藉此,当拨杆位于启动位置后能保持在启动位置上,并让弹簧钢片保持在产生形变的状态以方便导线穿入,而在拨杆回到原位后让弹簧钢片与导电件两者确实的夹固导线。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凸轮式导线连接器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22.图2为于图1实施例的分解图;
23.图3为壳体的示意图;
24.图4为导接单元的分解图;
25.图5为插线孔、窗口与弹性区段排列而呈现第一直线样态的示意图;
26.图6为拨杆的侧视图;
27.图7为拨杆位于初始位置的示意图;
28.图8a为拨杆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启动位置的示意图;
29.图8b为拨杆没有碰触到导引面的示意图;
30.图8c为拨杆有碰触到导引面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31.图9a为拨杆位于启动位置的示意图;
32.图9b为停止面接触到封盖的示意图;
33.图10为导线穿入至凸轮式导线连接器的示意图;
34.图11为弹簧夹片与导电件共同夹固于导线的示意图;
35.图12本实用新型凸轮式导线连接器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1:凸轮式导线连接器;10:壳体;11:容置壳;111:安装开口; 112:插线孔;113:容置空间;113a:间隔壁;12:封盖;121:检测通道;122:导引面;123:抵靠面;20:导接单元;21:弹簧夹片;211:乘载板;212:夹线部;212a: 连接区段;212b:支撑区段;212c:弹性区段;2121:反折部;2121a:连接处;2122: 延伸部;2122a:第一区段;2122b:第二区段;2122c:凹陷区;2123:遮挡部;2123b: 弯折区段;212d:窗口;22:导电件;221:接触块;222:卡抵块;223:导引块;30: 拨杆;31:拨板;32:连接臂;321:卡合沟槽;33:凸轮;331:作用轮廓;331a:第一推抵面;331b:启动定位面;331c:第二推抵面;331d:初始定位面;331e:固定面;331f:顶撑面;34:止挡凸块;341:停止面;342:抵压面;35:卡抵凹陷;351: 卡抵端面;352:卡抵开口;353:第一卡抵面;354:第二卡抵面;354a:顶端;354b: 底端;40:导线;a1:初始状态;a2:形变状态;h:间隔距离;s1:第一直线样态;s2:第二直线样态;s3:渐缩样态;p1:初始位置;p2:启动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
38.请参阅图1所示,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凸轮式导线连接器1 主要由一壳体10、一导接单元20以及两拨杆30所构成,当此凸轮式导线连接器1使用时,导线能由一插线方向插接壳体10,通过操作两拨杆30改变导接单元20的形状的方式,能够夹持并电性连接两导线。
39.请参阅图2与图3所示,壳体10具有一呈现中空样态的容置壳11以及一连接于容置壳11的封盖12,容置壳11沿着插线方向于一侧设有一安装开口 111,而容置壳11于远离安装开口111的一侧设有两形状不同于安装开口111 的插线孔112;容置壳11的内部形成有多数个通过间隔壁113a而区分出来的位在安装开口111与插线孔112之间的容置空间113(一个容置空间113对应一个插线孔112),安装开口111通过容置空间113连通于每一个插线孔112,当组合时,封盖12沿着插线方向覆盖于安装开口111上。
40.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封盖12于对应其中之一插线孔112的位置贯穿形成一检测通道121,当封盖12组装于安装开口111时,安装开口111的一部份区域对位于检测信道121,使得检测通道121能沿着插线方向连通于容置空间113。
41.另外,封盖12于靠近容置壳11的一侧设有多数条呈现弧形样态的导引面 122与一呈现平整样态的抵靠面123,当封盖12组装于安装开口111时,导引面122与抵靠面123两者位在壳体10的内部,且导引面122于插线方向上远离于插线孔112。
42.请参阅图2与图4所示,导接单元20由金属材料构成而能进行导电,其具有一弹簧夹片21以及一导电件22两部分;其中,弹簧夹片21设有一组装于导电件22的乘载板211以及两垂直于乘载板211的夹线部212。
43.每一个夹线部212具有一平行于乘载板211的连接区段212a以及一连接于连接区段212a及乘载板211之间的支撑区段212b,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区段 212b垂直于连接区段212a,且连接区段212a于远离支撑区段212b的一端通过反折而于相反于插线方向的方向上反折延伸有一能形变以作为弹片的弹性区段212c,每一个夹线部212的弹性区段212c皆在乘载板211与连接区段212a 之间。
44.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区段212c可区分为一连接于连接区段212a的反折部 2121,连接反折部2121相反于插线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2122以及由延伸部 2122一端朝向乘载板211延伸的遮挡部2123;延伸部2122通过两朝向不同方向延伸的区段(第一区段2122a、第二区段2122b)形成有如图4朝向乘载板211 开口的凹陷区2122c。
45.每一个夹线部212的支撑区段212b沿着插线方向贯穿形成一窗口212d,于此实施例中,作为弹片的弹性区段212c对位于窗口212d并能在插线方向上遮挡窗口212d,其长度可于夹线部212不受外力时接触设置于乘载部211上的导电件2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遮挡部2123的宽度小于乘载板211及延伸部2122,并于靠近乘载板211的一端处还形成有一朝向窗口212d延伸的弯折区段2123b,其可以在凸轮式导线连接器1夹持导线时产生形变。
46.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电件22包含组装于乘载板211上用以接触导线的接触块221,从接触块221一端向外延伸形成三个倾斜于接触块221的卡抵块222以及两个呈现水平样态,且远离接触块221的一端略为翘起的导引块 223,卡抵块222与导引块223相互交错排列,使每一导引块223位在两卡抵块222之间,其中,每一个导引块223分别一对一穿设于其中一个窗口212d。于此实施例中,而当导接单元20组装于壳体10的容置空间113的内部时,其中一个夹线部212会对位于检测通道121,藉此,用户能通过检测通道121来检测导接单元20的导电功能是否正常。
47.如图5所示,当组装时每一个夹线部212会同时一对一对位于壳体10的插线孔112与窗口212d,插线孔112、窗口212d与弹性区段212c依序进行直线排列而呈现一平行于x轴的第一直线样态s1(如图5所示),另外,于此实施例中,每一个弹性区段212c一对一位在其
中一个导引块223的上方,使得每一个弹性区段212c的一部份能够位在每两个卡抵块222之间,进而多数个卡抵块 222与多数个弹性区段212c对齐排列以形成一垂直于第一直线样态s1排列方式的第二垂直样态s2(平行于y轴)。
48.请参阅图2与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拨杆30一端具有一作为使用者握持处的拨板31,另一端于拨板31短轴的相对两侧上各形成一用以与弹簧夹片 21作用的连接臂32;再详细构造上,每一个连接臂32朝向另一侧的连接臂32 的方向延伸构造有一位在两连接臂32之间的凸轮33,且凸轮33与连接臂32 之间还构造有一对应于间隔壁113a厚度的卡合沟槽321;每一个连接臂32沿着从拨板31朝向凸轮33的方向依序设有一靠近于拨板31的止挡凸块34以及一靠近于凸轮33的卡抵凹陷35,且止挡凸块34间隔排列于卡抵凹陷35。
49.于此实施例中,止挡凸块34由连接臂32向外延伸形成,其中,止挡凸块 34于远离连接臂32的一侧设有一呈现平整样态的停止面341以及一相邻于停止面341但表面方向不同的抵压面342;卡抵凹陷35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卡抵端面351以及一间隔排列于卡抵端面351的卡抵开口352,其中,卡抵端面 351的一侧设有一靠近于凸轮33的第一卡抵面353,并于远离第一卡抵面353 的一侧设有一远离于凸轮33的第二卡抵面354;其中,第一、二卡抵面353、 354之间形成有一间隔距离h,间隔距离h的距离长度大于卡抵块222的厚度。
50.如图6所示,第二卡抵面354于靠近卡抵开口352的一端设为一顶端354a,而卡抵开口352于靠近卡抵端面351的一端设为一底端354b;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顶端354a相对于底端354b较远离于第一卡抵面353且第二卡抵面354与第一卡抵面353彼此不平行,使得顶端354a与底端354b两者分别与第二卡抵面354之间的距离不同,藉此,卡抵凹陷35由第二卡抵面354从卡抵开口352 朝向卡抵端面351延伸时,第二卡抵面354将逐渐靠近于第一卡抵面353,让卡抵凹陷35呈现一从卡抵开口352朝向卡抵端面351渐缩的渐缩样态s3。
51.关于凸轮33的形状,请参考图6所示,凸轮33的外周缘形成有一作用轮廓331,其沿着图中凸轮33的轮廓逆时针方向上依序设有一第一推抵面331a、一启动定位面331b、一第二推抵面331c、一初始定位面331d、一固定面331e 以及一顶撑面331f;第一推抵面331a用于与卡抵块222接触(详细后述)启动定位面331b设于凸轮33的长轴上靠近于拨杆30的卡抵凹陷35的一侧,并位于第一、二推抵面331a、331c之间。
52.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二推抵面331a、331c以及顶称面311f 呈现弧曲面,启动定位面331b呈现平面样态,并位于卡抵凹陷35与初始定位面331d之间;初始定位面331d及固定面331e亦呈现平面样态;其中,初始定位面331d相交于启动定位面331b而不平行于启动定位面331b,此外,固定面331e设于凸轮33于其长轴上远离卡抵凹陷35的一侧,使得启动定位面331b 与固定面331e两者分别位在凸轮33的相对两侧,且在本实施例中启动定位面 331b与固定面331e两者还大致互相平行,再者,顶撑面331f设于凸轮33于短轴上远离初始定位面331d的一侧,而分别位在凸轮33的相对两侧,又,顶撑面331f位在第一推抵面331a与固定面331e之间;且由图可知,顶撑面331f 与初始定位面331d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固定面331e与启动定位面331b之间的最短距离。
53.请参考图7所示,当各构件组合时,每一个拨杆30皆活动组装于壳体10,且由于凸轮33的尺寸,拨杆30与壳体10之间能相对摆动与移动来进行非固定轴线的摆动运动,其中,拨杆30的拨板31位在壳体10的容置空间113外部,同时每一个凸轮33则位在容置空间113的内部,又每一个凸轮33位于导电件22与弹簧夹片21的延伸部2122之间;凸轮33的固定面
331e及顶撑面 331f于组装时形成拨杆30于摆动时能够带动弹性区段212c的推抵边缘,凸轮 33的启动定位面331b、第二推抵面331c及初始定位面331d形成拨杆30于摆动时接触导电件22的顶撑边缘。
54.请参阅图7所示,当拨杆30位于初始位置p1时,凸轮33的初始定位面 331d能够接触于导电件22的接触块221,同时,其启动定位面331b面向于导电件22的卡抵块222,且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初始位置p1时凸轮33并没有碰触于弹簧夹片21的弹性区段212c,使得弹性区段212c呈现一没有形变的初始状态a1,此时,遮挡部2123于插线方向上遮挡住窗口212d使得导线无法进入窗口212d中。
55.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拨杆30位于初始位置p1时,拨杆30能够相对于壳体10进行横向直线移动,而能朝向卡抵块222进行移动或是朝向壳体10的插线孔112进行移动。
56.请参阅图8a所示,当拨杆30沿着图式中的箭头方向来相对于壳体10进行摆动而远离于初始位置p1时,凸轮33将相对于壳体10的容置壳11摆动,顶称面331f将接触并推抵弹性区段212c,而初始定位面331d将与接触块221 分离并改以第二推抵面331c接触接触块221。
57.如图所示,当拨杆30作动而使凸轮33的第一、二推抵面331a、331c分别接触于卡抵块222与接触块221,作用轮廓331的初始定位面331d与固定面331e两者都没有接触于导接单元20时,作用轮廓331的顶撑面331f将能够接触并推挤于夹线部212的弹性区段212c,使得弹性区段212c朝向夹线部212 的连接区段212a进行形变,让弹性区段212c从初始状态a1转变为一产生形变的形变状态a2。
58.其中,如图所示,因弹性区段212c之反折部2121与延伸部2122之间连接处2121a的位置,位在拨杆30位于初始位置p1时位于顶撑面311f水平方向的右侧(依图中方向),且延伸部2122之第一区段2122a朝向远离乘载板211的方向延伸,使得凸轮30摆动时,第一区段2122a无论是初始状态a1或形变状态 a2都将形成一表面方向朝向图中左侧延伸的倾斜面,且顶撑面331f与弹性区段212c的接触处会先产生于第一区段2122a上,并使遮挡部2123远离导电件 22,因此,当凸轮33摆动而接触第一区段2122a时,凸轮33将受第一区段2122a 所提供的作用力导向左侧滑动而不会向右滑动。通过上述说明,当凸轮33摆动时,凸轮33的第二推抵面331c将能够相对于导电件22朝向右侧进行滑动及逆时针旋转,让第一推抵面331a接触到卡抵块222。
59.之后,第一推抵面331a将随着凸轮33的运动而接触于导接单元20的卡抵块222(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抵块222能受到凸轮33挤压而形变),同时,作用凸轮33改变作用轮廓331接触于导接单元20的区域位置,使得凸轮33接触于接触块221的表面将由初始定位面331d转变为第二推抵面331c;藉此,由于拨杆30在摆动的过程中,拨杆30能由不受弹性区段212c作用的状况,转变为受到弹性区段212c推抵的状态,且当拨杆30的转动行程到底后(如图9a),弹片所提供的阻力会被凸轮30的形状设计而直接传递给导电件22,而能产生使用者在操作手感(阻力)的差异。
60.又,如图8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区段2122a与第二区段2122b 之间的角度及第二区段2122b的长度设计,凸轮33在摆动的过程中,第二区段2122b将受到第一区段2122a的带动而接近连接区段212a,遮挡部2123再受到第二区段2122b的带动远离导电件
22。
61.请参阅图8b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在拨杆30远离于初始位置p1的过程中,拨杆30的抵压面342会与壳体10的导引面122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使得抵压面342不会接触于导引面122,然而,抵压面342不会接触于导引面122 仅方便说明之用,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c所示,在拨杆30相对于壳体10进行摆动的过程中,抵压面342会接触于导引面122,使得拨杆30的停止面341 能确实逐渐靠近于封盖12的抵靠面123。
62.请参阅图9a与图9b所示,当拨杆30继续相对于壳体10进行摆动,使凸轮33的第一推抵面331a持续靠近导电件22的接触块221时,凸轮33持续推抵于弹簧夹片21的弹性区段212c,让弹性区段212c的遮挡部2123更靠近于连接区段212a而远离于导电件22。
63.当拨杆30继续进行摆动而让连接臂32的停止面341接触于封盖12的抵靠面123时,因为卡抵凹陷35呈现渐缩样态s3,使得导电件22的卡抵块222容易进入至拨杆30的卡抵凹陷35内部;其中,当卡抵块222位在卡抵凹陷35 的内部时,卡抵凹陷35的第一卡抵面353与卡抵凹陷35的卡抵端面351两者接触于卡抵块222的不同侧面,且第一卡抵面353将与卡抵块222的表面能够进行面接触,进而让拨杆30停止相对于壳体10进行摆动(即在某些卡抵块222 长度较短的实施例也能在不接触到卡底端面351的状况下停止拨杆30的摆动),此外,因成形于第一、二卡抵面353、354之间的间隔距离h大于卡抵块222 的厚度,当第一卡抵面353与卡抵端面351两者同时接触于卡抵块222的不同侧面时,第二卡抵面354间隔排列于卡抵块222而没有接触于卡抵块222的表面。
64.由图9a亦可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卡抵块222的厚度对应于卡抵端面 351的厚度且卡抵凹陷35呈现渐缩样态s3,当第一卡抵面353与卡抵端面351 两者同时接触于卡抵块222的不同侧面时,卡抵块222的一侧推抵于第一卡抵面353,尖端处将刚好卡抵于卡抵端面351,让拨杆30无法于插线方向上进行水平移动;此外,即使在拨杆30摆动的过程中凸轮30没有完全接触到卡抵块 222,因卡抵块222的延伸方向与插线方向呈现钝角且卡抵凹陷35呈现渐缩样态s3,使得拨杆30在摆动时能受到卡抵块222与卡底凹陷35间的导引而朝向卡抵块222移动。
65.由以上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凸轮式导线连接器1包含两种防止拨杆30 于弹片(弹性区段212c)变换为启动位置后继续转动的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包含一通过弹片(弹性区段212c)及凸轮33所形成的第一定位结构以及一由导电件 22的卡抵块222及卡抵凹陷35所形成的第二定位结构,防止让用户误以为还未将拨杆30推至定位而持续施力于拨杆30。
66.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以第一卡抵面353与卡抵块222进行面接触的方式来阻止拨杆30旋转的类似概念,在本案的另一实施例中,可改变凸轮33的轮廓,将一位置及角度对应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抵面353的平面设置于凸轮33 上的方式来形成第二定位结构,而不需要设置卡抵凹陷35;或于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卡抵面353与凸轮33的一部份表面切齐。
67.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拨杆30碰触到壳体10的封盖12时,卡抵块 222将同时接触卡抵凹陷35而停止相对于壳体10进行摆动,并让拨杆30无法相对于壳体10进行平行于插线方向的直线移动,而拨杆30的凸轮33接触于接触块221的表面从第二推抵面331c转变于启动定位面331b,使得凸轮33的固定面331e接触于弹性区段212c,让拨杆30停留在一能让弹簧夹片21产生形变的启动位置p2,进而弹性区段212c保持在形变状态a2,同时,弹性区
段 212c也会保持于远离于导电件22的位置,形成让导线能够进入窗口212d中的插线通道。
68.由图可知,于此实施例中,当拨杆30位于启动位置p2时,作用轮廓331 的第一推抵面331a接触于导接单元20的卡抵块222,而作用轮廓331的第二推抵面331c、初始定位面331d与顶撑面331f三者都没有接触于导接单元20;启动定位面331b与导电件22进行面接触,固定面331e将与第二区段2122b 进行面接触,启动定位面331b与固定面331e的两者大致平行,且固定面331e 于垂直方向的投影位置会位于启动定位面331b内,故当第二区段2122b作用于凸轮33(固定面311e)上的作用力会朝向启动定位面331b,而不会产生能使凸轮33旋转的力矩,并在到达启动位置p2时改变用户操作拨杆30时的手感;且若不慎轻微碰撞到拨杆30而摆动,拨杆30也能受弹性区段212c影响回到启动位置p2。
69.另外,由图9a亦可知,当拨杆30位于启动位置p2时,由于凸轮33在垂直方向上抵顶第二区段2122b及导电件22而能避免拨杆30于垂直方向上移动,又凸轮33通过第一推抵面331a朝向右侧抵顶卡抵块222,且卡抵块222抵顶卡底凹陷35,而防止拨杆30进行逆时针之转动,使得在初始位置p1时能够进行二维移动的拨杆30,在移动到启动位置p2后的位置及旋转角度受到固定,且于拨杆30离开启动位置时p2时,较容易以摆动的方式离开启动位置p2。
70.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因凸轮33于左右两侧分别受到卡抵块222及第一区段2122a抵顶,即便前述启动定位面331b与固定面331e两者没有互相平行,在固定面331e的受力处于受力方向上能投影于启动定位面331b的状况下,拨杆30于启动位置p2时也不会因弹簧夹片21的作用产生转动。
71.请参阅图10与图11所示,在拨杆30位在启动位置p2之后,导线40能够分别从壳体10的插线孔112穿入至壳体10的容置空间113内部,导线40能经过弹簧夹片21的弹性区段212c以及导电件22的导引块223,并穿过于弹簧夹片21的窗口212d,使导线40的端部能靠近于壳体10的封盖12。之后,于拨杆30从启动位置p2移回至初始位置p1的过程中,因拨杆30的凸轮33改变作用于弹簧夹片21的弹性区段212c的位置,使弹性区段212c推抵导线40 靠近于导电件22,进而将导线40抵压接触于导电件22,藉此,导线40能通过导电件22而与另一窗口212d上的另一导线40(视角关系被挡住)彼此电性导通,另外,由图10、11可知,当导线40进入窗口212d时,反折部2121与第一区段2122a之间连接处2121a的位置会相较于延伸部2122更靠近导线40。
72.请参阅图12所示,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导电件22的卡抵块222是从弹簧夹片21的乘载板211朝向弹簧夹片21的连接区段212a延伸而形成,而壳体10与拨杆30两者的结构样态都相同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导线连接装置1,再者,于此实施例中的使用方式相同于第一较佳实施例,故于此实施例中将不再赘述。
73.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