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加正负极间距的电容器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83088发布日期:2021-08-24 12:36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增加正负极间距的电容器外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加正负极间距的电容器外壳。



背景技术:

电力电容器是用于电力系统和电工设备的电容器,广泛应用于工厂配电系统、居民小区配电系统、市政商业建筑、交通隧道配电系统、箱变、成套柜、户外配电箱等领域。在一定的高压下,电容器的两极之间常因距离过短而放电,即爬电现象。为了增大正负极的间距,常用的方法是将电容器设置为不规则形,但这样也增加了加工难度和安装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加正负极间距的电容器外壳,将导线盘绕在电容器的底壳内,增加正负极的间距,避免爬电现象的发生,降低加工难度、且容易安装、整体稳定性高。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拟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增加正负极间距的电容器外壳,包括底壳及设于底壳内的盘线结构。

底壳包括左壁、右壁、上壁、下壁及底板,左壁外侧设有两个连通孔,两个连通孔位于底壳两端,从上壁到下壁的方向上,左壁内侧依次设有一个一类缺口、若干二类缺口、一个一类缺口,其中,一类缺口分别与对应的连通孔相连通,右壁内侧依次设有若干三类缺口,三类缺口与二类缺口交错分布,底板上设有两列支撑柱,支撑柱分别位于左壁、右壁处;

盘线结构包括一个导管和一个盖板,导管盘绕在底板上,导管顶部设有贯穿槽,贯穿槽长度与导管相同,导管包括若干直管和若干转向管,直管与转向管交错连接在一起,支撑柱与转向管相匹配,导管两端设有一个短管,短管设于一类缺口内,转向管设于对应的二类缺口或三类缺口内,导管内设有导线,导线两端设于连通孔内,盖板的形状尺寸与导管在盘绕状态下的形状尺寸相同,盖板设于导管顶部。

进一步的,二类缺口、三类缺口设置为弧形,支撑柱设置为半圆柱形,转向管设置为与支撑柱弧度相匹配的弧形。

进一步的,盖板包括直部和曲部,直部两侧设有挡条,直管位于两个挡条之间。

进一步的,支撑柱的高度高于盖板。

进一步的,一类缺口、二类缺口、三类缺口的底部与底板顶部均位于同一水平面。

进一步的,支撑柱的数量等于二类缺口、三类缺口数量之和。

进一步的,三类缺口比二类缺口多一个,直管比转向管多一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利用曲直交替连接的导管,将导线盘绕在电容器的底壳内,从而增加正负极的间距,避免爬电现象的发生;利用支撑柱增加导管在水平方向上的稳定性;利用与导管形状尺寸相同的盖板,增加导管在竖直方向上的稳定性;本实施例的电容器底壳加工简单、安装容易、稳定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盘线结构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的盘线结构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的底壳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的贯穿槽的结构图;

图5为实施例的导管缠绕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6为图5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实施例的盖板结构图;

图8为图7中b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增加正负极间距的电容器外壳,包括底壳1及设于底壳1内的盘线结构2。

具体的,如图3所示,底壳1包括左壁11、右壁12、上壁13、下壁14及底板15,左壁11外侧设有两个连通孔16,两个连通孔16位于底壳1两端,连通孔16处设有引线柱,从上壁13到下壁14的方向上,左壁11内侧依次设有一个一类缺口111、若干二类缺口112、一个一类缺口111,其中,两个一类缺口111分别与对应的连通孔16相连通,右壁12内侧依次设有若干三类缺口113,三类缺口113与二类缺口112交错分布,三类缺口113比二类缺口112多一个,底板15上设有两列支撑柱17,支撑柱17分别位于左壁11、右壁12的缺口处,支撑柱17的数量等于二类缺口112、三类缺口113数量之和。

更具体的,一类缺口111、二类缺口112、三类缺口113的底部与底板15顶部均位于同一水平面。

具体的,盘线结构2包括一个导管21和一个盖板22,如图5所示,导管21盘绕在底板15上,导管21包括若干直管211和若干转向管212,直管211与转向管212交错连接在一起,直管211比转向管212多一个,支撑柱17与转向管212相匹配,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导管21以支撑柱17为支点进行盘绕,转向管212位于底壳1内壁与支撑柱17之间的空间内,导管21两端设有一个短管213,短管213设于一类缺口111内,转向管212设于对应的二类缺口112或者三类缺口113内,导管21内设有导线,导线两端设于连通孔16内,且与引线柱连接。

具体的,如图7所示,盖板22包括直部221和曲部222,盖板22的形状尺寸与导管21在盘绕状态下的形状尺寸相同,盖板22设于导管21顶部,曲部222位于底壳1内壁与支撑柱17之间的空间内,如图8所示,为了进一步压紧导管21,防止导管21移动,直部221两侧设有挡条223,直管211位于两个挡条223之间,为了提高本实施例的稳定性,支撑柱17的高度高于盖板22。

为了方便将导线穿入或抽离导管21,支撑柱17设置为半圆柱形,转向管212设置为与支撑柱17弧度相匹配的弧形,二类缺口112、三类缺口113也设置为弧形。

如图6所示,为了便于插入或抽出导线,也为了将导线与多个电容元件进行连接,导管21顶部设有贯穿槽214。

本实施例组装时,先将导管21放置于底壳1内,且转向管212套于支撑柱17上;再将导线从其中一个连通孔16插入到导管21内,直到导线从另一个连通孔16出来;然后将匹配的盖板22装配到底壳1内,且曲部222套于支撑柱17上,再压紧盖板22。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并不表示是唯一的或是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各种改变或同等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增加正负极间距的电容器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1)及设于所述底壳(1)内的盘线结构(2);

所述底壳(1)包括左壁(11)、右壁(12)、上壁(13)、下壁(14)及底板(15),所述左壁(11)外侧设有两个连通孔(16),两个所述连通孔(16)位于所述底壳(1)两端,从所述上壁(13)到所述下壁(14)的方向上,所述左壁(11)内侧依次设有一个一类缺口(111)、若干二类缺口(112)、一个所述一类缺口(111),其中,所述一类缺口(111)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连通孔(16)相连通,所述右壁(12)内侧依次设有若干三类缺口(113),所述三类缺口(113)与所述二类缺口(112)交错分布,所述底板(15)上设有两列支撑柱(17),所述支撑柱(17)分别位于所述左壁(11)、所述右壁(12)处;

所述盘线结构(2)包括一个导管(21)和一个盖板(22),所述导管(21)盘绕在所述底板(15)上,所述导管(21)顶部设有贯穿槽(214),所述贯穿槽(214)的长度与所述导管(21)长度相同,所述导管(21)包括若干直管(211)和若干转向管(212),所述直管(211)与所述转向管(212)交错连接在一起,所述支撑柱(17)与所述转向管(212)相匹配,所述导管(21)两端设有一个短管(213),所述短管(213)设于所述一类缺口(111)内,所述转向管(212)设于对应的所述二类缺口(112)或所述三类缺口(113)内,所述导管(21)内设有导线,导线两端设于所述连通孔(16)内,所述盖板(22)的形状尺寸与所述导管(21)在盘绕状态下的形状尺寸相同,所述盖板(22)设于所述导管(21)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加正负极间距的电容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类缺口(112)、所述三类缺口(113)设置为弧形,所述支撑柱(17)设置为半圆柱形,所述转向管(212)设置为与所述支撑柱(17)弧度相匹配的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加正负极间距的电容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22)包括直部(221)和曲部(222),所述直部(221)两侧设有挡条(223),所述直管(211)位于两个所述挡条(22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增加正负极间距的电容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17)的高度高于所述盖板(22)。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增加正负极间距的电容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类缺口(111)、所述二类缺口(112)、所述三类缺口(113)的底部与所述底板(15)顶部均位于同一水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增加正负极间距的电容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17)的数量等于所述二类缺口(112)、所述三类缺口(113)数量之和。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增加正负极间距的电容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类缺口(113)比所述二类缺口(112)多一个,所述直管(211)比所述转向管(212)多一个。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增加正负极间距的电容器外壳,包括底壳、盘线结构。底壳包括左壁、右壁、上壁、下壁及底板,左壁外侧设有两个连通孔,左壁内侧依次设有一个一类缺口、若干二类缺口、一个一类缺口,右壁内侧依次设有若干三类缺口,三类缺口与二类缺口交错分布,底板上设有两列支撑柱;盘线结构包括一个导管和一个盖板,导管包括若干直管和若干转向管,直管与转向管交错连接在一起,支撑柱与转向管相匹配,导管两端设有一个短管,短管设于一类缺口内,导管内设有导线,导线两端设于连通孔内,盖板设于导管顶部。将导线盘绕在电容器的底壳内,增加正负极的间距,避免爬电现象的发生,降低加工难度、且容易安装、整体稳定性高。

技术研发人员:欧名杰;罗飞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省科学城久信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23
技术公布日:2021.08.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