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络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95215发布日期:2022-05-05 17:01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网络模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网络模块。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网络模块包括网络接头以及壳体,通过网络接头与壳体连接配合后,然后将壳体与外面连接,从而实现整体的连接固定效果。
3.然后现有的网络接头与壳体在连接固定后,很容易发生分离脱落,固定强度不高,故急需一款新型的网络模块。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网络模块。
5.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网络模块,其中,包括网络接头以及壳体,壳体上设有与网络接头配合的空腔,空腔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滑道,第一滑道一端贯穿空腔侧壁的开口,另一端上设有第一卡扣,第一滑道内设有卡勾凸起;网络接头的侧壁上设有凸条,凸条与网络接头前端形成与第一卡扣配合的第一卡槽,凸条上设有若干个首尾相连的倒刺凸起,卡勾凸起位于倒刺凸起的运动轨迹上。
6.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当网络接头与壳体在配合过程中,凸条在第一滑道上滑动,当第一卡扣与第一卡槽配合固定的同时,倒刺凸起与卡勾凸起配合,从而实现了双重锁定的效果,从而提高壳体与网络接头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不易发生脱落。
7.其中,倒刺凸起的高度从凸条前端至凸条后端逐渐增大。
8.倒刺凸起采用逐渐增大的设置,满足不同高度的需求,得到整体的固定效果。
9.其中,壳体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卡槽位于第一通孔的垂直方向上。
10.第一通孔的设置,形成了一个拆卸效果,让工具穿过第一通孔,使得第一卡扣与第一卡槽解除锁定效果,然后将网络接头与壳体实现分离效果。
11.其中,壳体上设有定位孔,网络接头上设有与定位孔配合的定位凸起。
12.定位孔与定位凸起的配合,使得网络接头与壳体之间的连接固定更为稳定。
13.其中,定位凸起的截面为跑道型。
14.跑道型的设置,使得定位凸起更好的伸入至定位孔内。
15.其中,壳体两侧壁上设有对称设置的第二卡扣,第二卡扣的长度至少为壳体侧壁长度的二分之一。
16.壳体上的两个第二卡扣的设置,用于与面板之间配合,从而实现壳体与面板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同时第二卡扣的长度设定,从而进一步提高壳体的固定强度。
17.其中,第二卡扣上设有第一导向面、第一平面以及第一垂直面,第一导向面与第一平面连接,第一平面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垂直面与壳体侧壁连接。
18.采用第一导向面的设置,使得壳体与面板在配合过程中形成一个导向效果,然后当壳体与面板固定后,形成一个卡接固定的效果,提高整体的固定强度。
19.其中,还包括保护门以及复位件,壳体上设有与保护门配合的第二滑道,保护门的两侧在第二滑道上滑动,复位件一端与壳体相抵,另一端与保护门相抵。
20.采用保护门的设置,使得在整体状态下,保护门遮挡了网络接头,形成一定的防护效果,当需要外部零件穿入与网络接头配合时,仅需驱动保护门,实现网络接头的打开效果即可实现连接效果。
21.其中,保护门内设有两个凸筋,壳体上设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两侧壁位于凸筋的运动轨迹上。
22.凸筋与第一凸起的配合,使得保护门在移动过程中,更加顺畅。
23.其中,壳体上设有第一固定柱,保护门上设有第二固定柱,复位件一端套设在第一固定柱上,另一端套设在第二固定柱上。
24.第一固定柱与第二固定柱的设置,使得复位件固定更为方便,复位件的复位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爆炸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去除保护门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网络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实施例1:
32.参照附图1-6所示,一种网络模块,包括网络接头1、壳体2以及保护门3。
33.网络接头1用于与壳体2配合后,然后通过壳体2与面板连接,从而实现保护效果。
34.网络接头1上设有线路板11,线路板11上设有与外部网线端口配合的金针111,此为现有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展开描述。
35.网络接头1上还设有卡刀座以及按钮12,卡刀座上设有卡刀,通过按压按钮12使得内部网线与网络接头1形成电气连接效果,此处也为现有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展开描述。
36.网络接头1的两个侧壁上均设有凸条13,此处两个侧壁为对称设置,故仅描述其中一个侧壁的结构。凸条13为水平横向向外延伸,凸条13朝向壳体2一端与网络接头1前端形成了第一卡槽14,通过第一卡扣221与第一卡槽14配合,形成连接固定效果。凸条13上设有若干个首尾相连的倒刺凸起131,本实施例中倒刺凸起131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倒刺凸起131为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倒刺凸起131为连接状态。倒刺凸起131的高度从凸条13前端至凸条13后端逐渐增大。倒刺凸起131采用逐渐增大的设置,满足不同高度的需求,得到整体的固定效果。
37.网络接头1朝向壳体2一侧壁上设有定位凸起16,本实施例中,定位凸起1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定位凸起16为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定位凸起16的截面为跑道型,跑道型的设置,使得定位凸起16更好的伸入至定位孔内。
38.壳体2上设有与网络接头1配合的空腔21,空腔21贯穿壳体2的前后两端,空腔21的前端用于与保护门3配合,实现防护效果。空腔21的后端用于与网络接头1配合。
39.空腔21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滑道22,第一滑道22靠近壳体2前端一侧上设有第一卡扣221,另一端水平横向贯穿空腔21侧壁,朝向空腔21后端开口延伸并贯穿开口,使得凸条13可以从外部滑入至空腔21内,此处第一滑道22的开口处还可以设置导向结构。
40.第一滑道22内设有卡勾凸起222,卡勾凸起222位于倒刺凸起131的运动轨迹上,当凸条13延着第一滑道22内滑动时,倒刺凸起131与卡勾凸起222配合滑入至第一滑道22内,使得第一卡扣221与第一卡槽14配合,实现固定效果。此时的卡勾凸起222形成倒刺凸起131的反向限位效果,凸条13无法从第一滑道22内滑出,形成前端与中端两个位置的固定效果。
41.壳体2底面上设有第一通孔23,第一卡槽14位于第一通孔23的垂直方向上。第一通孔23的设置,形成了一个拆卸效果,让工具穿过第一通孔23,使得第一卡扣221与第一卡槽14解除锁定效果,然后将网络接头1与壳体2实现分离效果。
42.壳体2朝向网络接头1一侧上设有定位孔24,定位孔24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定位凸起16与定位孔24配合,实现定位固定的效果。
43.壳体2的两侧壁上设有对称设置的第二卡扣25,第二卡扣25的长度至少为壳体2侧壁长度的二分之一,本实施例中第二卡扣25的长度优选为壳体2侧壁长度的三分之二。第二卡扣25上设有第一导向面251、第一平面252以及第一垂直面253,第一导向面251与第一平面252连接,第一平面25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垂直面253与壳体2侧壁连接。壳体2上的两个第二卡扣25的设置,用于与面板之间配合,从而实现壳体2与面板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同时第二卡扣25的长度设定,从而进一步提高壳体2的固定强度。采用第一导向面251的设置,使得壳体2与面板在配合过程中形成一个导向效果,然后当壳体2与面板固定后,形成一个卡接固定的效果,提高整体的固定强度。
44.壳体2的前端上设有第二滑道26、第一凸起27以及第一固定柱28。
45.第二滑道26用于与保护门3配合,实现保护门3的垂直方向上上下运动的效果。此处第二滑道26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第一凸起27则是与保护门3配合,进一步提高保护门3的上下运动效果。第一固定柱28用于与第二固定柱33配合,实现复位件的连接固定效果。
46.保护门3是起到网络接头1的保护效果,其在初始状态下,遮挡了网络接头1,当外部驱动力驱动保护门3垂直向下运动时,即可使得网络接头1裸露出来,实现外部零件穿入与网络接头1形成电气连接效果。
47.保护门3的具体结构为,保护门3两侧是在第二滑道26上滑动的,保护门3朝向壳体2一侧面上设有两个凸筋31,第一凸起27两侧壁位于凸筋31的运动轨迹上。凸筋31与第一凸起27的配合,使得保护门3在移动过程中,更加顺畅。
48.保护门3朝向壳体2一侧面的顶端上设有第二固定柱33,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固定柱33与保护门3之间存在间隙,故而复位件34一端套设在第二固定柱33上,复位件34另一端套设在第一固定柱28上,从而实现复位件34的复位固定效果。本实施例中复位件34优选为弹簧。
49.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当网络接头1与壳体2在配合过程中,凸条13在第一滑道22上滑动,当第一卡扣221与第一卡槽14配合固定的同时,倒刺凸起131与卡勾凸起222配合,从
而实现了双重锁定的效果,从而提高壳体2与网络接头1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不易发生脱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