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浦源水冷板水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01025发布日期:2023-05-17 17:22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泵浦源水冷板水道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水冷板水道,具体为一种泵浦源水冷板水道。


背景技术:

1、泵浦源作为激光器的光源部分,其中半导体芯片为核心部件,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半导体芯片光电转换效率都在60%左右,电能除转换为光能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一般泵浦源外壳采用无氧铜来加快散热,除此外泵浦源工作时还需要冷却,传统风冷不能满足散热需求,所以水冷/液冷为业内常用手段,复杂水路水冷板通常采用真空钎焊加工。

2、因此在原有水冷板设计中,水路为一条,实际使用中,水流到最后一个泵浦源时,水温过高,无法满足冷却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泵浦源水冷板水道,有效的解决了在原有水冷板设计中,水路为一条,实际使用中,水流到最后一个泵浦源时,水温过高,无法满足冷却要求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泵浦源水冷板水道,包括水冷板以及安装于水冷板上的泵浦源组,所述水冷板内形成一个主进水道、两个分流水道以及一个主出水道,主进水道与两个分流水道连通,两个分流水道与主出水道连通,分流水道在泵浦源组的散热处形成冷却区。

3、优选的,所述泵浦源组包括第一泵浦源、第二泵浦源以及第三泵浦源,第一泵浦源位于水冷板的边角处,第二泵浦源以及第三泵浦源分布于水冷板两侧,并且位于水冷板同侧的第二泵浦源以及第三泵浦源依次交错设置。

4、优选的,所述冷却区位于第一泵浦源与水冷板的重合处、第二泵浦源与水冷板的重合处以及第三泵浦源的与水冷板的重合处,冷却区用于降温。

5、优选的,所述分流水道初始水流流向最后一个第三泵浦源,后逐个返回第二个泵浦源,再逐个流向第三泵浦源,从最后一个第三泵浦源与另一路分流水道内的水流汇合流入主出水道。

6、优选的,所述主进水道的进水口以及主出水道的出水口均连接有水接头,水接头位于水冷板的端面处。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8、在工作中,通过设置的两个分流水道,能够分别对水冷板的两侧进行冷却,从而降低水流的路径,逐个冷却,保证每个泵源水温一致,保证水流对泵浦源组的冷却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泵浦源水冷板水道,包括水冷板(1)以及安装于水冷板(1)上的泵浦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板(1)内形成一个主进水道(2)、两个分流水道(3)以及一个主出水道(4),主进水道(2)与两个分流水道(3)连通,两个分流水道(3)与主出水道(4)连通,分流水道(3)在泵浦源组的散热处形成冷却区(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浦源水冷板水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浦源组包括第一泵浦源(5)、第二泵浦源(6)以及第三泵浦源(7),第一泵浦源(5)位于水冷板(1)的边角处,第二泵浦源(6)以及第三泵浦源(7)分布于水冷板(1)两侧,并且位于水冷板(1)同侧的第二泵浦源(6)以及第三泵浦源(7)依次交错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泵浦源水冷板水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区(8)位于第一泵浦源(5)与水冷板(1)的重合处、第二泵浦源(6)与水冷板(1)的重合处以及第三泵浦源(7)的与水冷板(1)的重合处,冷却区(8)用于降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泵浦源水冷板水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水道(3)初始水流流向最后一个第三泵浦源(7),后逐个返回第二个泵浦源(6),再逐个流向第三泵浦源(7),从最后一个第三泵浦源(7)与另一路分流水道(3)内的水流汇合流入主出水道(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浦源水冷板水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进水道(2)的进水口以及主出水道(4)的出水口均连接有水接头(9),水接头(9)位于水冷板(1)的端面处。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泵浦源水冷板水道,包括水冷板以及安装于水冷板上的泵浦源组,所述水冷板内形成一个主进水道、两个分流水道以及一个主出水道,主进水道与两个分流水道连通,两个分流水道与主出水道连通,分流水道在泵浦源组的散热处形成冷却区,所述泵浦源组包括第一泵浦源、第二泵浦源以及第三泵浦源,第一泵浦源位于水冷板的边角处,第二泵浦源以及第三泵浦源分布于水冷板两侧,并且位于水冷板同侧的第二泵浦源以及第三泵浦源依次交错设置;本技术,通过设置的两个分流水道,能够分别对水冷板的两侧进行冷却,从而降低水流的路径,逐个冷却,保证每个泵源水温一致,保证水流对泵浦源组的冷却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远,林一凡,王以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久光电产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018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