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流器、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87503发布日期:2023-04-19 04:11阅读:39来源:国知局
集流器、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动力电池,具体涉及一种集流器、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


背景技术:

1、动力电池的冷却主要通过冷板进行冷却,冷板内设有冷却流道,需要通过集流器将冷却介质输入冷却流道并汇集至集流器内。相关技术中的集流器内部具有空腔,冷板内部的冷却流道与其空腔连通。然而,相关技术中的集流器内部的空腔因缺少流道,导致空腔内的冷却介质随机进入了冷板内部的冷却流道内,导致冷板内部冷却流道中的冷却介质分布不均匀,最终动力电池的均温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集流器,可以提高冷却板的均温性。

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冷却板。

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电池包。

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流器,包括:集流器主体,所述集流器主体内部设置至少两个第一通道,以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通道在所述集流器主体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适于与冷却源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另一端适于与冷却板主体内的冷却流道连通。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流器,可以提高冷却板的均温性。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器主体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中至少一者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相连以使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流道围成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通道。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上均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板体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板体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一一对应以围成多条所述第一通道,多条所述第一通道在所述集流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对称布置。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器主体还具有第二通道,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通道以所述第二通道为对称中心在所述集流器主体的高度方向上对称布置,所述第二通道用于连通所述冷却流道。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上还设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板体上的第二流道和所述第二板体上的第二流道围成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与任意两条所述冷却流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源连通。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上设有封堵块,所述封堵块用于封堵所述冷却流道。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封堵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封堵块在所述集流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对称布置。

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板,包括:冷却板主体;

14、集流器,所述集流器与所述冷却板主体相连,且所述集流器为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集流器。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板,可以提高冷却板的均温性。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器包括第一集流器和第二集流器,且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在所述冷却板主体的长度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冷却板主体内具有冷却流道,所述第一集流器内的第一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冷却流道的进口连通,所述冷却流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集流器内的第二通道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集流器内的第二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冷却源连通。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流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冷却流道在所述冷却板主体的高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第一集流器中的第一通道与至少两个所述冷却流道中的位于所述冷却板主体最外侧的两条所述冷却流道连通,且位于所述冷却板主体最外侧的两条所述冷却流道在所述冷却板的高度方向上对称布置,和/或,所述第一集流器中的第二通道与至少两个所述冷却流道中邻近所述冷却板主体中央的所述冷却流道连通,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中的第一通道的一端与位于所述冷却板主体最外侧的所述冷却流道连通,所述第二集流器中的第二通道与邻近所述冷却板主体中央的出液流道连通。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器中的封堵块封堵至少两个所述冷却流道,且封堵的所述冷却流道在所述冷却板主体的高度方向对称布置。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板主体上设有定位槽,所述集流器上设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伸入所述定位槽内。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板主体的厚度为h1,所述冷却流道在所述冷却板主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h2,且h1:h2=0.1至5。

2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冷却板。

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包。



技术特征:

1.一种集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器主体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中至少一者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相连以使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流道围成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上均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板体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板体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一一对应以围成多条所述第一通道,多条所述第一通道在所述集流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对称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器主体还具有第二通道,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通道以所述第二通道为对称中心在所述集流器主体的高度方向上对称布置,所述第二通道用于连通所述冷却流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上还设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板体上的第二流道和所述第二板体上的第二流道围成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与任意两条所述冷却流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源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上设有封堵块,所述封堵块用于封堵所述冷却流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封堵块在所述集流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对称布置。

8.一种冷却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器包括第一集流器和第二集流器,且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在所述冷却板主体的长度方向上相对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冷却流道在所述冷却板主体的高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第一集流器中的第一通道与至少两个所述冷却流道中的位于所述冷却板主体最外侧的两条所述冷却流道连通,且位于所述冷却板主体最外侧的两条所述冷却流道在所述冷却板的高度方向上对称布置,和/或,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器中的封堵块封堵至少两个所述冷却流道,且封堵的所述冷却流道在所述冷却板主体的高度方向对称布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主体上设有定位槽,所述集流器上设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伸入所述定位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主体的厚度为h1,所述冷却流道在所述冷却板主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h2,且h1:h2=0.1至5。

14.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板。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包。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流器、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集流器包括集流器主体,集流器主体内部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通道,以及至少两个第一通道,至少两个第一通道在集流器主体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一通道的一端适于与冷却源连通,第一通道的另一端适于与冷却板主体内的冷却流道连通。本技术的实施例的集流组件,可以提高液冷板的均温性。

技术研发人员:商艺宝,赵鹏飞,杨小亮,徐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020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