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70268发布日期:2023-04-26 19:41阅读:25来源:国知局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1、目前,当前新能源车的使用痛点在于续航问题,为解决用户逐渐提高的快速补电需求,需要通过创新及高效的液冷系统设计,确保电池系统在超高倍率充电下的温控性,满足实际超充的需求。但是,当前系统的设计均采用电芯集成到电池包(cell to pack,ctp)的结构设计,一体化的结构设计导致产品的拆装、替换以及售后维护难度非常大,售后维护成本高,对于产品的一致性要求极高;同时一体化设计制造难度大,对于产线建设的要求及成本高。

2、此外,圆柱电池系统通常采用单面液冷的方式来冷却电芯。在单面液冷方案中,液冷板位于电芯的一侧。随着超高充的要求更加苛刻,圆柱电池系统的发热量越来越大,要求冷却的效率更高,而单面液冷方式冷却效率较低,无法满足超高倍率的充电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能够在电芯出现故障时通过更换电芯模块来进行维护,解决电芯一体化设计所带来的维护成本高的问题,降低售后维护成本,提高电池模组的生产效率,实现电池模组的快速产业化生产,且提升电池模组的散热效率,改善快充场景下的散热效果。

2、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芯模块,各所述电芯模块之间相互连接,每个所述电芯模块包括多排电芯,每相邻两排所述电芯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汇流排,所述汇流排设置于所述多个电芯模块上;第一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设置于所述汇流排上;第二液冷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分别设置于各所述第一间隙中。

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板与所述汇流排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热结构胶,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胶敷设在所述汇流排上。

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用于观察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胶的施胶状态。

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板上还设置至少一个加强筋,所述第一装配孔与所述加强筋交错设置。

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板上设置有第一液冷管道以及第二液冷管道,所述第一液冷管道的冷却液流向与所述第二液冷管道的冷却液流向相反。

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冷板包括至少一个液冷模块,每个所述液冷模块与所述电芯模块相对设置,每个所述液冷模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其中:所述液冷模块的两端各设置有第三液冷管道,所述第三液冷管道与所述液冷模块中的各第二液冷子板相连;所述第二液冷板的两端各设置有第四液冷管道,位于所述第二液冷板同一侧的各所述第三液冷管道分别连接至对应侧的第四液冷管道。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冷子板包括第一液冷组件、第二液冷组件以及第三液冷组件,所述第一液冷组件以及所述第二液冷组件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液冷组件的两端。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组件以及第二液冷组件均用于汇集冷却液并将冷却液分配至所述第三液冷组件;第三液冷组件为波浪形结构,所述第三液冷组件与相邻一排电芯相贴合。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冷子板与相邻一排所述电芯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热结构胶或第二导热双面胶,所述第二导热结构胶或第二导热双面胶用于粘接所述第二液冷子板以及与第二液冷子板对应的一排所述电芯。

11、在一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电芯模块两端的一排电芯的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二液冷子板。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托盘,所述托盘包括第一托盘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托盘上的多个第二托盘,所述电芯模块一一对应安装在各所述第二托盘上。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托盘上设置有多个凸台,所述多个凸台共同形成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用于将来自电芯模块的热空气排出电池模组外。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凸台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台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凸台按照行列形式交错排列布置,所述第一凸台用于垫高所述第二托盘,所述第二凸台用于使所述第二托盘固定于所述第一托盘。

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绝缘支架,所述绝缘支架设有多个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与所述第二装配孔相互配合,用于固定所述汇流排与所述多排电芯。

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箱盖,所述箱盖与所述第一托盘盖合形成密闭空腔。

17、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所述电池模组。

18、通过将电芯模块化设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能够在电芯出现故障时通过更换电芯模块来进行维护,解决电芯一体化设计所带来的维护成本高的问题,降低售后维护成本,且采用模块化设计更容易制造,能够提高电池模组的生产效率,实现电池模组的快速产业化生产。另外,通过在汇流排上设置第一液冷板以及将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分别设置在每相邻两排电芯的第一间隙中,能够对电芯模块的顶部和侧面均进行散热处理,提升电池模组的散热效率,改善快充场景下的散热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3)与所述汇流排(2)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热结构胶,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胶敷设在所述汇流排(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装配孔(31),所述第一装配孔(31)用于观察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胶的施胶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3)上还设置至少一个加强筋(32),所述第一装配孔(31)与所述加强筋(32)交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3)上设置有第一液冷管道以及第二液冷管道,所述第一液冷管道的冷却液流向与所述第二液冷管道的冷却液流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板(4)包括至少一个液冷模块,每个所述液冷模块与所述电芯模块(1)相对设置,每个所述液冷模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40),其中:所述液冷模块的两端各设置有第三液冷管道,所述第三液冷管道与所述液冷模块中的各第二液冷子板(40)相连;所述第二液冷板(4)的两端各设置有第四液冷管道,位于所述第二液冷板(4)同一侧的各所述第三液冷管道分别连接至对应侧的第四液冷管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子板(40)包括第一液冷组件(441)、第二液冷组件(442)以及第三液冷组件(443),所述第一液冷组件(441)以及所述第二液冷组件(442)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液冷组件(443)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组件(441)以及第二液冷组件(442)均用于汇集冷却液并将冷却液分配至所述第三液冷组件;第三液冷组件(443)为波浪形结构,所述第三液冷组件(443)与相邻一排电芯(10)相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子板(40)与相邻一排所述电芯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热结构胶或第二导热双面胶,所述第二导热结构胶或第二导热双面胶用于粘接所述第二液冷子板(40)以及与第二液冷子板(40)对应的一排所述电芯。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芯模块(1)两端的一排电芯(10)的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二液冷子板(40)。

11.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托盘(6),所述托盘(6)包括第一托盘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托盘上的多个第二托盘,所述电芯模块(1)一一对应安装在各所述第二托盘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盘上设置有多个凸台,所述多个凸台共同形成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用于将来自电芯模块(1)的热空气排出电池模组外。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台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台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凸台按照行列形式交错排列布置,所述第一凸台用于垫高所述第二托盘,所述第二凸台用于使所述第二托盘固定于所述第一托盘。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绝缘支架(5),所述绝缘支架(5)设有多个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31)与所述第二装配孔相互配合,用于固定所述汇流排(2)与所述多排电芯(10)。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箱盖(7),所述箱盖(7)与所述第一托盘盖合形成密闭空腔。

16.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其中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芯模块,各电芯模块之间相互连接,每个电芯模块包括多排电芯,每相邻两排电芯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汇流排,汇流排设置于多个电芯模块上;第一液冷板,第一液冷板设置于汇流排上;第二液冷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分别设置于各第一间隙中。通过将电芯模块化设计,本技术能够在电芯出现故障时通过更换电芯模块来进行维护,解决电芯一体化设计所带来的维护成本高的问题。另外,通过设置第一液冷板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本技术能够对电芯模块的顶部和侧面均进行散热处理,提升电池模组的散热效率,改善快充场景下的散热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冯炎强,欧阳效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30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