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栅片永磁驱动灭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96633发布日期:2023-07-06 10:19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栅片永磁驱动灭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低压电器,具体属于一种多栅片永磁驱动灭弧系统。


背景技术:

1、大多数低压开关电器都选择金属栅片灭弧室的形式达到限流开断故障电流的目的,因此,灭弧室的设计对低压开关电器的电气性能至关重要。随着电力工业对电力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设计从未停止过对灭弧室的优化设计,常规思路为增大动静触头开距、增大灭弧室空间,增多金属栅片数量,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设计方法,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效果,但该设计思路一方面会使得开关电器成本大幅增加、体积增大,同时当体积大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电磁场、气流场对电弧的驱动力有限等制约,也难以进一步提升其性能。

2、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在有限的灭弧室体积下,存在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栅片永磁驱动灭弧系统,利用多组金属栅片组上下、前后叠放的形式,尽可能设置更多栅片,并针对栅片增多后电弧进入栅片难度大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重点区域引导和加强磁驱电弧功能的吹弧磁场结构。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多栅片永磁驱动灭弧系统,包括导电组件、栅片灭弧组件和吹弧磁场组件;所述吹弧磁场组件设置在导电组件的两侧;

4、所述导电组件包括动接触部、静接触部、动导电部、静导电部、动引弧部、静引弧部;

5、所述栅片灭弧组件包括第一金属栅片组、第二金属栅片组和第三金属栅片组;

6、所述动接触部和动引弧部均固定在动导电部上,所述动接触部和动引弧部均随动导电部作弧形旋转;所述静导电部上固定有静接触部和静引弧部;所述动引弧部接近所述第三金属栅片组;

7、所述第一金属栅片组设置在静引弧部的上侧;所述第二金属栅片组中的最下端栅片和最上端栅片均呈z形结构;最下端栅片和最上端栅片对称设置形成缩口结构;所述最下端栅片的延伸端连接第一金属栅片组,所述最上端栅片的延伸端连接第三金属栅片组;

8、所述第三金属栅片组的多片金属栅片为扇形排布结构,扇形排布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栅片组最上端栅片的另一端平行,所述第三金属栅片组扇形排布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动引弧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三金属栅片组扇形排布的另一端最外部栅片较其他栅片更长,接近所述动引弧部。

9、优选的,所述吹弧磁场组件包括第一永磁体、第二永磁体、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

10、所述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分别位于所述动接触部和静接触部的两侧,所述第一导磁体位于所述第一永磁体与所述动接触部、静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永磁体与所述动接触部、静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导磁体平行设置。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的同极性端面相对设置,夹角为0°~90°。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磁体和所述第二导磁体靠近所述动接触部、静接触部的一侧均包覆耐高温绝缘材料隔层。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的厚度范围为0.5mm~5mm。

14、优选的,所述动接触部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时动接触部与所述静接触部接触,为合闸状态,所述第二位置时动接触部位于距离所述静接触部最远的位置,为分闸状态。

15、优选的,所述第一金属栅片组、第二金属栅片组、第三金属栅片组均为金属栅片叠加形成。

16、优选的,所述最下端栅片的外侧设置有第一z字形绝缘隔板;所述最上端栅片的外侧设置有第二z字形绝缘隔板。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栅片永磁驱动灭弧系统,通过在第二金属栅片组的两端设置z形结构的栅片,对称设置形成缩口结构插接在第一金属栅片组和第三金属栅片组间,利用多组金属栅片组上下、前后叠放的形式,尽可能设置更多栅片,再进一步针对栅片增多后引起的电弧进入栅片难度增大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重点区域引导和加强磁驱电弧功能的吹弧磁场结构,以驱使电弧能够充分进入距离接触部更远区域和与电弧自身气流场、电磁场驱动方向存在一定差异区域的金属栅片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多栅片永磁驱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组件、栅片灭弧组件和吹弧磁场组件;所述吹弧磁场组件设置在导电组件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栅片永磁驱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弧磁场组件包括第一永磁体(301)、第二永磁体(302)、第一导磁体(303)和第二导磁体(30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栅片永磁驱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永磁体(301)和第二永磁体(302)的同极性端面相对设置,夹角为0°~9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栅片永磁驱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体(303)和所述第二导磁体(304)靠近所述动接触部(101)、静接触部(102)的一侧均包覆耐高温绝缘材料隔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栅片永磁驱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体(303)和第二导磁体(304)的厚度范围为0.5mm~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栅片永磁驱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部(101)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时动接触部(101)与所述静接触部(102)接触,为合闸状态,所述第二位置时动接触部(101)位于距离所述静接触部(102)最远的位置,为分闸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栅片永磁驱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栅片组(201)、第二金属栅片组(202)、第三金属栅片组(203)均为金属栅片叠加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栅片永磁驱动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下端栅片(2021)的外侧设置有第一z字形绝缘隔板(401);所述最上端栅片(2022)的外侧设置有第二z字形绝缘隔板(402)。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栅片永磁驱动灭弧系统,包括导电组件、栅片灭弧组件和吹弧磁场组件;吹弧磁场组件设置在导电组件的两侧;动接触部和动引弧部均固定在动导电部上,动引弧部接近第三金属栅片组;第一金属栅片组设置在静引弧部的上侧;第二金属栅片组中的最下端栅片和最上端栅片均呈Z形结构;最下端栅片和最上端栅片对称设置形成缩口结构;最下端栅片的延伸端连接第一金属栅片组,最上端栅片的延伸端连接第三金属栅片组;第三金属栅片组的多片金属栅片为扇形排布结构,第三金属栅片组扇形排布的另一端位于动引弧部的另一端,第三金属栅片组扇形排布的另一端最外部栅片较其他栅片更长,接近动引弧部。

技术研发人员:赵晓泉,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零壹智能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3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