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结构和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85390发布日期:2023-05-07 01:10阅读:22来源:国知局
换热结构和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换热,具体地,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结构和电池包。


背景技术:

1、电池包中的电芯在充、放电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造成电芯温度升高,而高温会造成电芯内部损坏,因此需要对电芯进行冷却,以使其达到稳定的工作状态。

2、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液冷板对电池包的电芯进行降温和散热,但当前的液冷板在与电芯的接触面积有限,导致液冷板的冷却效率降低,影响了电池包的使用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结构和电池包的新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换热结构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结构,包括:

3、边框,所述边框内设置有进口流道和与所述进口流道连通的出口流道;

4、隔板,所述隔板的至少一端与所述进口流道对应的边框连通,且所述隔板将所述边框围成的容置腔分割成多个腔体,所述腔体用于容纳电池的电芯;所述隔板内具有与所述进口流道连通的隔板流道,所述换热工质从所述进口流道流入所述隔板流道后,经所述进口流道后从所述出口流道流出。

5、可选地,所述隔板流道中设置有折流板,且所述折流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进口流道,当所述换热工质流入所述换热结构时,所述折流板两侧的换热工质的流向相反。

6、可选地,所述隔板为u型隔板,所述u型隔板的两端均与所述进口流道对应的边框连通,使得所述隔板流道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均与所述进口流道连通;

7、所述换热工质从所述进口流道经过所述隔板流道的进口端流入所述隔板流道后,经所述隔板流道的出口端流至所述进口流道后从所述出口流道流出。

8、可选地,所述边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9、所述第一侧板中设置有与所述隔板流道连通的进口流道,所述第二侧板中设置有所述出口流道,所述隔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连通,所述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折流板远离所述进口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形成折流间隙。

10、可选地,所述边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中设置有所述进口流道,所述第二端板中设置有所述出口流道;

11、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依次连接,以使所述进口流道、所述隔板流道和所述出口流道形成循环流道。

12、可选地,还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均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上;

13、所述换热工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入所述第一端板中的进口流道,并通过所述第二侧板中的出口流道从所述第二接口流出。

14、可选地,所述第一端板靠近所述第一接口的一侧形成有第一缓冲腔,所述第一缓冲腔连通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一端板中的进口流道;

15、所述第二侧板靠近所述第二接口的一侧形成有第二缓冲腔,所述第二缓冲腔连通所述第二侧板中的出口流道和所述第二接口。

16、可选地,包括多个隔板,多个所述隔板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多个所述隔板中的隔板流道均与所述第一侧板中的进口流道连通;

17、所述换热工质从所述第一接口流至所述第二接口的过程中,所述换热工质在所述第一侧板中的进口流道和所述隔板流道中间隔流动。

18、可选地,所述折流板靠近所述折流间隙的一端设置有边沿部,所述边沿部向所述折流板一侧的流道弯折。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电芯和第一方面所述的换热结构;

20、所述电芯装配于所述腔体中。

2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

2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结构,所述换热结构包括边框和隔板,所述边框内设置有进口流道和与所述进口流道连通的出口流道;所述隔板的至少一端与所述进口流道对应的边框连通,且所述隔板将所述边框围成的容置腔分割成多个腔体,所述腔体用于容纳电池的电芯;所述隔板内具有与所述进口流道连通的隔板流道,所述换热工质从所述进口流道流入所述隔板流道后,经所述进口流道后从所述出口流道流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换热结构通过在隔板中设置隔板流道来对隔板两侧的电芯进行换热,提高了所述换热结构的换热效率。

23、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技术特征:

1.一种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流道(21)中设置有折流板(3),且所述折流板(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进口流道(11),当所述换热工质流入所述换热结构时,所述折流板(3)两侧的换热工质的流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为u型隔板,所述u型隔板的两端均与所述进口流道对应的边框连通,使得所述隔板流道(21)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均与所述进口流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板(15)和第二端板(16),所述第一端板(15)中设置有所述进口流道(11),所述第二端板(16)中设置有所述出口流道(1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接口(4)和第二接口(5),所述第一接口(4)和所述第二接口(5)均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15)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15)靠近所述第一接口(4)的一侧形成有第一缓冲腔(151),所述第一缓冲腔(151)连通所述第一接口(4)和所述第一端板(15)中的进口流道(1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隔板(2),多个所述隔板(2)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多个所述隔板(2)中的隔板流道(21)均与所述第一侧板(13)中的进口流道(11)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3)靠近所述折流间隙(32)的一端设置有边沿部(31),所述边沿部(31)向所述折流板(3)一侧的流道弯折。

10.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结构;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结构和电池包,换热结构包括边框和隔板,所述边框内设置有进口流道和与所述进口流道连通的出口流道;所述隔板的至少一端与所述进口流道对应的边框连通,且所述隔板将所述边框围成的容置腔分割成多个腔体,所述腔体用于容纳电池的电芯;所述隔板内具有与所述进口流道连通的隔板流道,所述换热工质从所述进口流道流入所述隔板流道后,经所述进口流道后从所述出口流道流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换热结构通过在隔板中设置隔板流道来对隔板两侧的电芯进行换热,提高了换热结构的换热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钟益林,吴春芬,张经科,郭世建,孟祥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30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