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天线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06835发布日期:2023-05-17 18:32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天线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线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1、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速率越来越高,高速诉求对天线的空中下载技术测试(overthe air,ota)诉求也在增长,但是法规对于手机等产品,对人自身的影响也日益被重视,这种激化的矛盾,一方面需求高性能的ota,一方面要低辐射,本身就限制着天线本身的设计。

2、如何满足电磁波吸收比值(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的法律法规要求,又依然保持天线的ota性能,也引申出许多的解决方案,有智能的用户场景区分功能,有为了法规牺牲天线性能的,有多天线辅助的,等等,而如何考天线本身的设计就规避这个问题显然就变成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及终端设备,可以从结构上降低非平衡模式的sar,解决寄生枝节工作时产生sar过高不能常在的问题。

2、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应用于终端设备中,包括: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其中,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第二辐射体之间形成缝隙;所述第一辐射体包括馈电点,设置于所述第一辐射体靠近缝隙的一端;所述第一辐射体包括第一接地点,设置于所述第一辐射体远离缝隙的一端;所述馈电点与所述第一接地点之间沿所述第一辐射体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辐射体产生的第一谐振的谐振点对应的波长的四分之一,小于所述第一谐振的谐振点对应的波长的二分之一。

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馈电点与第一接地点之间沿第一辐射体表面的距离可以大于第一谐振的谐振点对应的波长的四分之一,小于第一谐振的谐振点对应的波长的二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馈电点与第一接地点之间呈电容特性,可以用来牵引第二辐射体产生的电场,打散第二辐射体的表面的电流分布,从而降低第二辐射体产生的sar。

4、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馈电点与所述第一接地点之间沿所述第一辐射体表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辐射体产生的第二谐振的谐振点对应的波长的二分之一。

5、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馈电点与第一接地点之间沿第一辐射体表面的距离可以大于第一谐振的谐振点对应的波长的四分之一,小于第二谐振的谐振点对应的波长的二分之一。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第一辐射体更好的牵引第二辐射体120产生的电场,使天线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6、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还包括:第三辐射体;其中,所述第三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二辐射体远离所述第一辐射体一侧,所述第三辐射体与所述第二辐射体之间形成缝隙。

7、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三辐射体在产生第三谐振拓展天线工作带宽的同时可以为第一辐射体或第二辐射体提供另一电场牵引路径,可以进一步对辐射体表面的电流进行打散,从而降低sar。

8、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辐射体产生的第三谐振与所述第一辐射体产生的第一谐振部分重叠。

9、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辐射体产生的第三谐振与所述第二辐射体产生的第二谐振部分重叠。

10、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三辐射体处于弱耦合区域,当第三辐射体产生的第三谐振与第一辐射体产生的第一谐振部分重叠时,可以对第一辐射体产生的电场进行牵引,打散第一辐射体表面的电流,降低其对应的sar。当第三辐射体产生的第三谐振与第二辐射体产生的第二谐振部分重叠时,可以对第二辐射体产生的电场进行牵引,打散第二辐射体表面的电流,降低其对应的sar。可以根据设计及生产需要进行调整,以满足要求。

11、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还包括:第四辐射体;其中,所述第四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一辐射体远离所述第二辐射体一侧,所述第四辐射体与所述第一辐射体之间形成缝隙。

12、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四辐射体在产生第四谐振拓展天线工作带宽的同时可以为第一辐射体或第二辐射体提供另一电场牵引路径,可以进一步对辐射体表面的电流进行打散,从而降低sar。

13、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辐射体产生的第四谐振与所述第一辐射体产生的第一谐振部分重叠。

14、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辐射体产生的第四谐振与所述第二辐射体产生的第二谐振部分重叠。

15、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四辐射体处于弱耦合区域,当第四辐射体产生的第四谐振与第一辐射体产生的第一谐振部分重叠时,可以对第一辐射体产生的电场进行牵引,打散第一辐射体表面的电流,降低其对应的sar。当第四辐射体产生的第四谐振与第二辐射体产生的第二谐振部分重叠时,可以对第二辐射体产生的电场进行牵引,打散第二辐射体表面的电流,降低其对应的sar。可以根据设计及生产需要进行调整,以满足要求。

16、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辐射体产生的第一谐振与所述第二辐射体产生的第二谐振部分重叠。

17、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二辐射体120处于第一辐射体110的强耦合区域,当第一辐射体110产生的第一谐振与第二辐射体120产生的第二谐振不重叠时,也可以起到打散第二辐射体120的表面的电流分布的效果。

18、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第二辐射体为所述终端设备的边框。

19、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种天线。

20、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包括: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其中,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第二辐射体之间形成缝隙;所述第一辐射体包括馈电点,设置于所述第一辐射体靠近缝隙的一端;所述第一辐射体包括第一接地点,设置于所述第一辐射体远离缝隙的一端;所述馈电点与所述第一接地点之间沿所述第一辐射体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辐射体产生的第一谐振的谐振点对应的波长的四分之一,小于所述第二辐射体产生的第二谐振的谐振点对应的波长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第二辐射体为所述终端设备的边框。



技术特征:

1.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点与所述第一接地点之间沿所述第一辐射体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辐射体产生的第一谐振的谐振点对应的波长的四分之一,小于所述第一谐振的谐振点对应的波长的二分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点与所述第一接地点之间沿所述第一辐射体表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辐射体产生的第二谐振的谐振点对应的波长的二分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辐射体包括第二接地点,所述第二接地点设置于所述第二辐射体远离所述第一缝隙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射体产生的第一谐振是所述第一辐射体产生的多个谐振中谐振频率最低的谐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辐射体产生的第三谐振与所述第一辐射体产生的第一谐振部分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辐射体产生的第三谐振与所述第二辐射体产生的第二谐振部分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射体产生的第一谐振与所述第二辐射体产生的第二谐振部分重叠。

13.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天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的第一辐射体、第二辐射体,和第三辐射体均为所述终端设备的边框的一部分。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及终端设备。天线包括:第一辐射体和第二辐射体;其中,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第二辐射体之间形成缝隙;所述第一辐射体包括馈电点,设置于所述第一辐射体靠近缝隙的一端;所述第一辐射体包括第一接地点,设置于所述第一辐射体远离缝隙的一端;所述馈电点与所述第一接地点之间沿所述第一辐射体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辐射体产生的第一谐振的谐振点对应的波长的四分之一,小于所述第一谐振的谐振点对应的波长的二分之一。本申请提供的天线可以从结构上降低非平衡模式的SAR,解决寄生枝节工作时产生SAR过高不能常在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王家明,应李俊,张小伟,王吉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