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78046发布日期:2023-04-20 06:59阅读:71来源:国知局
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池。


背景技术:

1、圆柱型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以及低成本等优势,已成为动力电池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2、在圆柱型电池的装配过程中,极耳与极柱之间的连接是决定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在电池壳内设置集流片,使极柱穿设电池盖板,并将极柱与集流片的一个端面焊接固定,同时,将集流片的另一个端面与极耳焊接固定,使极耳与极柱通过集流片实现电连接。

3、上述设置在电池壳内的集流片以及位于电池壳内的极柱均占用了电池壳内部较大空间,不利于提高电池的比能量和比功率,另外,集流片、极柱以及极耳的焊接需要在电池壳内完成,使得其三者的装配工艺较为复杂,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4、因此,亟需提出一种电池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实现了在电池壳外侧极耳与输出端子的电连接。

2、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电池,包括:

4、电池壳,电池壳设有容纳腔,容纳腔具有开口;

5、盖板组件,盖板组件包括盖板、汇流板以及输出端子,盖板封堵于开口,汇流板与盖板绝缘固定连接,且汇流板位于盖板背离容纳腔一侧的端面上,输出端子与汇流板固定连接;

6、极芯组件,极芯组件包括极芯和极耳,极芯设置于容纳腔内,极耳的一端与极芯固定连接,极耳的另一端穿设于盖板和汇流板,并与汇流板或输出端子固定连接,以使极耳与输出端子电连接。

7、可选地,汇流板设有固定槽,输出端子固定于固定槽内,固定槽的槽底设有第一穿孔,极耳的另一端穿过第一穿孔至固定槽内,并与固定槽的槽底或输出端子固定连接。

8、可选地,输出端子封堵于固定槽的槽口。

9、可选地,固定槽的内壁上设有凸台,凸台朝向固定槽的中心方向延伸,输出端子固定在凸台的端面上。

10、可选地,凸台沿固定槽的周向延伸呈闭环设置,沿输出端子的周向,输出端子的边沿均固定在凸台上。

11、可选地,极耳包括极耳本体和连接片,极耳本体与极芯固定连接,且极耳本体位于容纳腔内,连接片的一端与极耳本体固定连接,连接片的另一端穿设于盖板和汇流板,并与汇流板或输出端子固定连接。

12、可选地,极芯为圆柱型。

13、可选地,极耳本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极耳本体层叠设置并形成扇形的极耳群。

14、可选地,极耳群的数量为两个以上。

15、可选地,极耳群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极耳群关于极芯的轴线对称设置,且两个极耳群分别朝向极芯的轴线方向弯折并相互连接形成总极耳群,总极耳群为片状结构,且总极耳群沿与极芯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与连接片固定连接。

16、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在电池壳外侧设置汇流板,将输出端子固定在汇流板上,使极耳穿设盖板和汇流板,并与汇流板或输出端子固定连接,实现了在电池壳外侧极耳与输出端子的电连接,省去了在电池壳内设置集流盘以及输出端子穿设电池盖板的结构,具有减少极耳与输出端子电连接所需电池壳内部空间的效果,为提高电池的体积比能量和比功率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相较于在电池壳内部对集流盘、输出端子以及极耳进行焊接装配而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是在电池壳外部对极耳和汇流板或输出端子进行固定装配的,大大降低了装配工艺难度,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再次,若采用激光焊接工艺对极耳和汇流板或输出端子进行固定连接,则焊接操作是在电池壳外侧进行的,能够避免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金属飞溅物和高温产生的烟尘进入电池壳内部,进而降低了电池出现低电压和内短路的几率,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安全性。



技术特征:

1.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板(220)设有固定槽(221),所述输出端子(230)固定于所述固定槽(221)内,所述固定槽(221)的槽底设有第一穿孔(222),所述极耳(320)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穿孔(222)至所述固定槽(221)内,并与所述固定槽(221)的槽底或所述输出端子(230)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子(230)封堵于所述固定槽(221)的槽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221)的内壁上设有凸台(223),所述凸台(223)朝向所述固定槽(221)的中心方向延伸,所述输出端子(230)固定在所述凸台(223)的端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223)沿所述固定槽(221)的周向延伸呈闭环设置,沿所述输出端子(230)的周向,所述输出端子(230)的边沿均固定在所述凸台(223)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320)包括极耳本体和连接片(322),所述极耳本体与所述极芯(310)固定连接,且所述极耳本体位于所述容纳腔(110)内,所述连接片(322)的一端与所述极耳本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322)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盖板(210)和所述汇流板(220),并与所述汇流板(220)或所述输出端子(230)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310)为圆柱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本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极耳本体层叠设置并形成扇形的极耳群(321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群(321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群(32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极耳群(3211)关于所述极芯(310)的轴线对称设置,且两个所述极耳群(3211)分别朝向所述极芯(310)的轴线方向弯折并相互连接形成总极耳群(3212),所述总极耳群(3212)为片状结构,且所述总极耳群(3212)沿与所述极芯(310)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连接片(322)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该电池包括电池壳、盖板组件和极芯组件,盖板组件包括盖板、汇流板和输出端子,盖板封堵在电池壳容纳腔的开口,汇流板与盖板背离容纳腔一侧的端面绝缘固定连接,输出端子固定在汇流板上,极芯组件包括极芯和极耳,极芯设置在容纳腔内,极耳的一端固定在极芯上,另一端穿设盖板和汇流板,并与汇流板或输出端子固定连接,以实现极耳与输出端子的电连接,该电池实现了在电池壳外侧极耳与输出端子的电连接,不仅减少了为实现极耳与输出端子电连接所需的电池壳内部空间,还降低了极耳与输出端子的装配难度。

技术研发人员:娄豫皖,和祥运,万生辉,王卡,陈海廷,丁丽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夏宝丰昱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05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