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冷却管、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05701发布日期:2023-06-18 01:46阅读:36来源:国知局
电池冷却管、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冷却管、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1、电动车的核心是动力电池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的温度是影响其使用性能的最重要的参数。现有的动力电池系统内设置电池冷却管,电池冷却管贴合于电池,通过向电池冷却管内流通冷却液,对电池产生的热量进行冷却。

2、电池包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池会逐渐产生膨胀,对与其接触的电池冷却管产生作用力,作用力会使得电池冷却管的管壁向内变形,作用力过大使得电池冷却管的变形过大时,管壁不易恢复原形,导致电池冷却管内的流通通道太窄而影响到内部冷却液的流通量,从而影响到对电池的冷却效果。

3、因此,亟需一种电池冷却管、电池模组及电池包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冷却管、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池冷却管变形后不易恢复原形,导致冷却液通道太窄而影响到对电池的冷却效果的技术问题。

2、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电池冷却管,包括:

4、管壁,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在第一方向上间隔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空间为流通腔;

5、多个第一缓冲部,沿着第二方向依次分布于所述流通腔内,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缓冲部包括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所述第一倾斜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并朝向所述第二侧板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倾斜板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并朝向所述第一侧板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倾斜板呈夹角连接于所述第一倾斜板的第一部位,所述第一部位均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具有间隔。

6、作为上述电池冷却管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缓冲部中,一个的所述第一倾斜板连接于另一个的所述第二倾斜板。

7、作为上述电池冷却管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倾斜板的背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边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

8、作为上述电池冷却管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缓冲部还包括第五倾斜板和第六倾斜板,所述第五倾斜板同时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且与所述第一倾斜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六倾斜板同时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五倾斜板,且与所述第二倾斜板平行间隔设置。

9、作为上述电池冷却管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缓冲部还包括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并朝向所述第一侧板倾斜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板呈夹角连接于所述第一倾斜板的第二部位,所述第二部位均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一部位具有间隔。

10、作为上述电池冷却管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缓冲部还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部位和所述第二倾斜板的第三部位,所述第三部位均与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侧板具有间隔。

11、作为上述电池冷却管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多个第二缓冲部,多个所述第二缓冲部和多个所述第一缓冲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依次交替设置于所述流通腔内,所述第二缓冲部包括第三倾斜板和第四倾斜板,所述第三倾斜板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并朝向所述第一侧板倾斜延伸,所述第四倾斜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并朝向所述第二侧板倾斜延伸,所述第四倾斜板呈夹角连接于所述第三倾斜板的第四部位,所述第四部位均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具有间隔。

12、作为上述电池冷却管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缓冲部还包括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并朝向所述第二侧板倾斜延伸,所述第三连接板呈夹角连接于所述第三倾斜板的第五部位,所述第五部位均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部位具有间隔。

13、作为上述电池冷却管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缓冲部还包括第四连接板,所述第四连接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五部位和所述第四倾斜板的第六部位,所述第六部位均与所述第四部位和所述第一侧板具有间隔。

14、作为上述电池冷却管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倾斜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倾斜板。

15、电池模组,包括电池,还包括上述的电池冷却管,所述电池贴合于所述电池冷却管。

16、电池包,包括外壳,还包括上述的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管,其第一缓冲部的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分别倾斜连接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而且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呈角度连接,且第一部位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具有间隔,因此,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形成一个类似v字型的结构,该v字型结构的拐角位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并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具有间隔,故而,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互靠近时,能够压缩v字型结构的夹角减小,在v字型结构内储存弹性势能,当电池的膨胀力撤去后,在v字型结构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抵靠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互相远离,以恢复原形,因此,第一缓冲部对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变形起到弹性缓冲的作用,保证了电池冷却管能够吸收电池的膨胀力,并确保电池冷却管顺利恢复原形,从而保证了对电池的冷却效果。



技术特征:

1.电池冷却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管,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缓冲部中,一个的所述第一倾斜板连接于另一个的所述第二倾斜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板的背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边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冷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部还包括第五倾斜板和第六倾斜板,所述第五倾斜板同时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且与所述第一倾斜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六倾斜板同时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五倾斜板,且与所述第二倾斜板平行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部还包括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并朝向所述第一侧板倾斜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板呈夹角连接于所述第一倾斜板的第二部位,所述第二部位均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一部位具有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冷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部还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部位和所述第二倾斜板的第三部位,所述第三部位均与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侧板具有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二缓冲部,多个所述第二缓冲部和多个所述第一缓冲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依次交替设置于所述流通腔内,所述第二缓冲部包括第三倾斜板和第四倾斜板,所述第三倾斜板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并朝向所述第一侧板倾斜延伸,所述第四倾斜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并朝向所述第二侧板倾斜延伸,所述第四倾斜板呈夹角连接于所述第三倾斜板的第四部位,所述第四部位均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具有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冷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部还包括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并朝向所述第二侧板倾斜延伸,所述第三连接板呈夹角连接于所述第三倾斜板的第五部位,所述第五部位均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部位具有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冷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部还包括第四连接板,所述第四连接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五部位和所述第四倾斜板的第六部位,所述第六部位均与所述第四部位和所述第一侧板具有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冷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倾斜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倾斜板。

11.电池模组,包括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冷却管,所述电池贴合于所述电池冷却管。

12.电池包,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冷却管、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电池冷却管包括管壁和多个第一缓冲部,管壁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在第一方向上间隔且平行设置,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空间为流通腔;多个第一缓冲部沿着第二方向依次分布于流通腔内,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一缓冲部包括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第一倾斜板连接于第一侧板并朝向第二侧板倾斜延伸,第二倾斜板连接于第二侧板并朝向第一侧板倾斜延伸,第二倾斜板呈夹角连接于第一倾斜板的第一部位,第一部位均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具有间隔。本技术能够保证对电池的冷却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何亚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05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