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极片及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784516发布日期:2023-07-15 15:40阅读:35来源:国知局
电池极片及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极片及电池。


背景技术:

1、锂离子电池具有长寿命、高比能量的优势,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在储能领域的应用规模也逐渐扩大。储能电池要求有大的容量和低的生产成本,因此电芯倾向于大极片卷绕方式。卷绕电芯由于极片很长,因此在注液时电解液只能从电芯上下两端进入电芯内部,在注液后需要搁置较长时间才能让电芯得到充分浸润。

2、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法是在涂布前在电池极片(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的中部区域打孔,极片涂布时中部打孔区域不涂布,涂布完的正极片和负极片与隔膜一起卷绕成电芯。采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电芯在注液时电解液可以从电芯上下两端以及中部孔隙进入电芯内部,增加了电解液进入的途径,可以缩短电解液浸润的时间,提高浸润充分度,而且中部打孔区域还能储存部分电解液,因此提高了生产效率并改善了电芯的循环性能。然而,涂布完的正极片和负极片与隔膜一起卷绕成电芯时,由于中部打孔区域与涂布区域存在厚度差,在卷绕时容易使隔膜和\或极片产生褶皱,影响锂离子的传导运输,易造成锂析晶,影响电池的循环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极片,通过在打孔区的表面设置增厚层,从而减少或消除电池极片于涂布区位置处和打孔区位置处之间的厚度差,从而减少或避免隔膜和\或极片在卷绕时产生褶皱。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极片,包括集流体,所述集流体包括多个涂布区和至少一个打孔区,多个所述涂布区和至少一个所述打孔区沿所述集流体的宽度方向排列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打孔区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涂布区之间;所述涂布区的表面上设有活性物质层,所述打孔区设有通孔,所述打孔区的表面上设有增厚层。

3、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增厚层具有吸液功能,所述增厚层能够吸收电解液。

4、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增厚层的厚度与所述活性物质层的厚度的比值为0.9~1.1。增厚层的厚度与所述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之比小于0.9则不足以降低涂布区位置处和打孔区位置处之间的厚度差,减少或避免隔膜和\或极片在卷绕时产生褶皱的效果不佳;增厚层的厚度与所述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之比大于1.1则容易使正负极活性物质与隔膜之间产生间隔,增大阻抗,导致电池容量无法充分发挥,影响电池性能。

5、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30μm-100μm;和/或,所述增厚层的厚度为27μm-110μm。

6、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增厚层为无纺布或木纤维纸。

7、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无纺布的材质为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腈、聚酰胺、聚氯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8、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所述涂布区一侧的表面上,所述增厚层设置于所述打孔区一侧的表面上,且所述活性物质层与所述增厚层位于所述集流体的同一侧;

9、或者,所述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所述涂布区相对两侧的表面上,所述增厚层设置于所述打孔区相对两侧的表面上。

10、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集流体还包括极耳区,所述极耳区为空箔区;沿所述集流体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极耳区与所述涂布区相邻设置。

11、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打孔区设有多个所述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集流体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设置。

12、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增厚层粘接固定在所述打孔区的表面上。

13、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电池极片为正极片和/或负极片。

1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和/或所述负极片为以上所述的电池极片。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极片,通过在打孔区的表面设置增厚层,从而减少或消除电池极片于对应涂布区位置处和打孔区位置处之间的厚度差,从而减少或避免隔膜在与电池极片一起卷绕时产生褶皱的问题,也降低了极片打孔区自身产生褶皱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和循环性能。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极片,包括集流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1)包括多个涂布区(11)和至少一个打孔区(12),多个所述涂布区(11)和至少一个所述打孔区(12)沿所述集流体(1)的宽度方向(w)排列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打孔区(12)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涂布区(11)之间;所述涂布区(11)的表面上设有活性物质层(2),所述打孔区(12)设有通孔(121),所述打孔区(12)的表面上设有增厚层(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厚层(3)具有吸液功能,所述增厚层(3)能够吸收电解液。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厚层(3)的厚度与所述活性物质层(2)的厚度的比值为0.9~1.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物质层(2)的厚度为30μm-100μm;和/或,所述增厚层(3)的厚度为27μm-110μ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厚层(3)为无纺布或木纤维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的材质为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腈、聚酰胺、聚氯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物质层(2)设置于所述涂布区(11)一侧的表面上,所述增厚层(3)设置于所述打孔区(12)一侧的表面上,且所述活性物质层(2)与所述增厚层(3)位于所述集流体(1)的同一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1)还包括极耳区(13),所述极耳区(13)为空箔区;沿所述集流体(1)的宽度方向(w)上,所述极耳区(13)与所述涂布区(11)相邻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孔区(12)设有多个所述通孔(121),多个所述通孔(121)沿所述集流体(1)的长度方向(l)间隔排列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厚层(3)粘接固定在所述打孔区(12)的表面上。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极片为正极片和/或负极片。

12.一种电池,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和/或所述负极片为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极片。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极片,包括集流体,所述集流体包括多个涂布区和至少一个打孔区,多个所述涂布区和至少一个所述打孔区沿所述集流体的宽度方向排列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打孔区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涂布区之间;所述涂布区的表面上设有活性物质层,所述打孔区设有通孔,所述打孔区的表面上设有增厚层。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

技术研发人员:姚煜,邓国友,殷晓丰,慎晓杰,蔡祥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13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