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91743发布日期:2023-08-10 02:53阅读:20来源:国知局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特别涉及一种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1、二次电池一般包括壳体及电极组件,电极组件收容于壳体内并由壳体提供保护。壳体的底部一般有r角,电极组件容易与r角干涉后造成极片掉粉。壳体为了避免电极组件入壳体后发生掉粉,一般还需在电极组件的底部设置较厚的托板,托板能够将电极组件垫高,以避免电极组件与r角接触。

2、托板需要先与电极组件的底部进行粘接,再与电极组件整体装入壳体中,这将导致装配工序增加。而且,托板作为一个零件,其本身也将消耗物料成本。如此,将导致电池的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电池生产成本的电极组件。

2、一种电极组件,包括裸电芯及绝缘片,所述绝缘片包覆于所述裸电芯的外周;其中,所述绝缘片的底壁形成有气囊结构,所述气囊结构相对于所述绝缘片的表面沿远离或朝向所述裸电芯的方向突出。

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片包括基材层及封膜层,所述基材层的局部凹陷形成凹槽,所述封膜层覆设于所述基材层并密封所述凹槽,以与所述凹槽配合形成所述气囊结构。

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片还包括支撑层,所述支撑层覆设于所述基材层背向所述封膜层的一侧,以将所述气囊结构夹持于所述支撑层与所述封膜层之间。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呈立方体形,所述绝缘片的底壁呈矩形,所述绝缘片的底壁形成有多个所述气囊结构。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囊结构呈条形,且所述气囊结构沿所述底壁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气囊结构沿所述底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囊结构呈长条形,且所述气囊结构沿所述底壁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气囊结构沿所述底壁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囊结构的高度为0.1mm至10mm。

9、上述电极组件,当将电极组件装入壳体后,若气囊结构沿远离裸电芯的方向突出,则气囊结构能够与壳体的底部抵接,从而将电极组件整体垫高;若气囊结构沿朝向裸电芯的方向突出,则气囊结构能够将裸电芯垫高。如此,能够避免裸电芯因与壳体底部的r角干涉而造成掉粉。由于气囊结构内填充有气体,故在受挤压时不易塌陷。而且,由于气囊结构能够替代托板,故在电极组件入壳前可省略粘接托板的步骤,从而简化了工序、节省了物料。因此,上述电极组件能够降低电池生产的成本。

10、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11、一种电池单体,包括:

12、壳体,所述壳体的一侧设有开口;

13、如上述优选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内;及

14、顶盖组件,所述顶盖组件密封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开口。

15、一种电池,包括多个如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单体。

16、一种用电装置,包括如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单体或如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的电池。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裸电芯及绝缘片,所述绝缘片包覆于所述裸电芯的外周;其中,所述绝缘片的底壁形成有气囊结构,所述气囊结构相对于所述绝缘片的表面沿远离或朝向所述裸电芯的方向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片包括基材层及封膜层,所述基材层的局部凹陷形成凹槽,所述封膜层覆设于所述基材层并密封所述凹槽,以与所述凹槽配合形成所述气囊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片还包括支撑层,所述支撑层覆设于所述基材层背向所述封膜层的一侧,以将所述气囊结构夹持于所述支撑层与所述封膜层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呈立方体形,所述绝缘片的底壁呈矩形,所述绝缘片的底壁形成有多个所述气囊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结构呈条形,且所述气囊结构沿所述底壁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气囊结构沿所述底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结构呈长条形,且所述气囊结构沿所述底壁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气囊结构沿所述底壁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结构的高度为0.1mm至10mm。

8.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9.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上述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单体。

10.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单体或如上述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裸电芯及绝缘片,绝缘片的底壁形成有相对于绝缘片的表面突出的气囊结构。当将电极组件装入壳体后,若气囊结构沿远离裸电芯的方向突出,则气囊结构能够与壳体的底部抵接,从而将电极组件整体垫高;若气囊结构沿朝向裸电芯的方向突出,则气囊结构能够将裸电芯垫高。如此,能够避免裸电芯因与壳体底部的R角干涉而造成掉粉。由于气囊结构内填充有气体,故在受挤压时不易塌陷。而且,由于气囊结构能够替代托板,故在电极组件入壳前可省略粘接托板的步骤,从而简化了工序、节省了物料。因此,上述电极组件能够降低电池生产的成本。此外,本技术还提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技术研发人员:何金磊,余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06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