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化学电池,特别涉及一种极片制备装置。
背景技术:
1、极片加工工艺按照是否使用溶剂可以分为湿法工艺和干法工艺。湿法工艺中液态浆料中含有大量的溶剂,加热烘干溶剂会导致耗能巨大,同时极片生产过程需等待溶剂蒸发,导致生产效率低。与此不同的是,干法工艺理论上不需要添加任何溶剂,无溶剂条件下仅通过多道辊压工序,使得粉料中粘结剂的纤维化制备出一定规格尺寸的导电膜,将导电膜与集流体热压复合即可得到干电极。干法工艺不需要复杂的涂布设备,仅通过连续地加热辊压即可。
2、然而,采用干法工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各转辊的转动速度较快,在粉料成膜过程中会收到较大的剪切力,容易造成导电膜的断裂,导电膜的成膜效果较差,导致最终成型的极片的质量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极片制备装置,以提高极片导电膜的成膜效果。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极片制备装置,所述制备装置包括:
4、两个成膜辊,两个所述成膜辊之间设有第一间隙,两个所述成膜辊用于将经过所述第一间隙的成膜原料形成导电膜;
5、多对压延辊,多对所述压延辊依次布置在所述导电膜的传递路径上;
6、保护膜收放机构,用于输送承托所述导电膜的保护膜,所述保护膜收放机构包括位于所述导电膜的传递路径上游的保护膜放卷机构和位于所述导电膜的传递路径下游的保护膜收卷机构。
7、进一步的,多对压延辊包括第一对压延辊,所述第一对压延辊用于将所述导电膜和所述保护膜放卷机构放卷的所述保护膜压延于一起,形成复合中间体。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对压延辊中的其一压延辊和其一的所述成膜辊之间设有第二间隙,以压延自所述第一间隙传出的所述导电膜。
9、进一步的,所述制备装置还包括集流体放卷机构;
10、多对压延辊包括第二对压延辊,所述第二对压延辊位于所述第一对压延辊的下游,以将所述集流体放卷机构放卷的集流体和所述复合中间体压延于一起,形成复合体。
11、进一步的,所述制备装置还包括第一导向辊,所述第一导向辊用于引导所述复合中间体自所述第一对压延辊向所述第二对压延辊传递。
12、进一步的,多对压延辊包括第三对压延辊,所述第三对压延辊位于所述第二对压延辊的下游,以压延所述复合体;
13、所述保护膜收卷机构位于所述第三对压延辊的下游,以收卷第三对压延辊压延的所述复合体中的所述保护膜,以使分离所述保护膜后的所述复合体形成极片。
14、进一步的,多对压延辊包括第四对压延辊,所述第四对压延辊位于所述第三对压延辊的下游,以压延所述极片。
15、进一步的,所述制备装置还包括第二导向辊和极片收卷装置,所述第二导向辊位于所述第四对压延辊的下游,以将所述极片传递至所述极片收卷装置。
16、进一步的,所述第四对压延辊的辊径大于所述第一对压延辊的辊径。
17、进一步的,所述制备装置还包括用于盛放所述成膜原料的供料部,所述供料部用于向所述间隙内输送定量的所述成膜原料。
1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极片制备装置,通过设置保护膜收放机构用于支撑导电膜,在导电膜的传递路径上保护导电膜,有效的避免导电膜的断裂,提高导电膜的成膜效果,进而提高生产的极片质量。
20、此外,多对压延辊包括第一对压延辊,第一对压延辊用于压延导电膜和保护膜,使得导电膜在保护膜上连续成型为复合中间体。并在第一对压延辊中的一个压延辊和其一成膜辊之间设有第二间隙,利于容纳成膜原料,并方便压延成膜。
21、其中,制备装置还包括集流体放卷机构,多对压延辊包括第二对压延辊,第二对压延辊将集流体和复合中间体压延于一起,形成复合体,同时多对压延辊包括第三对压延辊用于压延复合体,有利于进一步的压实复合体,便于后续极片的成型。保护膜收卷机构位于第三对压延辊的下游,用于收卷保护膜,便于后续极片的收卷。而制备装置还包括第一导向辊,第一导向辊用于引导复合中间体传递,设置第一导向辊可便于布置中复合中间体的传递路径,避免各部件之间干涉。
22、另外,多对压延辊包括第四对压延辊,可进一步压延极片,提高极片的面密度,从而具有更好性能。制备装置包括第二导向辊和极片收卷装置,第二导向辊引导极片向极片收卷装置内传递,便于各装置的布置。制备装置包括供料部,用于向第一间隙内定量送料,可便于导电膜各部分的厚度均匀。
1.一种极片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片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片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极片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极片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极片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极片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