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及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36630发布日期:2023-07-20 16:18阅读:28来源:国知局
电池及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及电池组。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对于长度较大的电池来说,电解液的浸润效果较差,导致电极片无法有效浸润,从而导致电池性能较差。并且,现有的长度较大的电池在受到振动冲击后会发生变形,变形后的电池会对电芯产生影响而造成电池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及电池组,以改善电池的使用性能。

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

3、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具有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所述电池壳体的长度为l,300mm≤l≤800mm;

4、电芯,所述电芯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内,且所述电芯为卷绕式电芯,以在所述电芯的相对两端形成卷绕开口端,所述卷绕开口端所在平面与所述电池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表面相对设置,所述电芯的同一端引出有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极耳部和所述第二极耳部沿着同一所述卷绕开口端引出;

5、第一极柱,所述第一极柱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与所述电池壳体高度方向相平行的表面上;

6、第一转接部,所述第一极柱通过所述第一转接部与所述第一极耳部相连接;

7、其中,引出有所述第一极耳部和所述第二极耳部的一个所述卷绕开口端与其相对的所述电池壳体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a,另一个所述卷绕开口端与其相对的所述电池壳体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b,10≤a/b≤100。

8、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括电池壳体和电芯,电芯设置于电池壳体内,而电池壳体具有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电池壳体的长度为l,300mm≤l≤800mm,即电池为长高比较大的电池,且电芯为卷绕式电芯,电芯的卷绕开口端所在平面与电池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表面相对设置,以此使得卷绕电芯的卷绕开口端与电池长度方向的表面相对设置,显著增加电解液的浸润速率,同时可以保证电池的整体能量密度,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并且有利于缩短电子传输路径,从而改善电池的使用性能。

9、另外,本实施例的电池还包括第一极耳部、第二极耳部、第一极柱和第一转接部,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从电芯的同一端引出,并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沿同一卷绕开口端引出,第一极柱设置于电池壳体与电池壳体高度方向相平行的表面上,第一极柱通过第一转接部与第一极耳部相连接;其中,引出有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的一个卷绕开口端与其相对的电池壳体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a,另一个所述卷绕开口端与其相对的所述电池壳体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b,10≤a/b≤100,可以使得电芯引出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的一端与电池壳体之间的空间,大于电芯另一端与电池壳体之间的空间。从而,多余的电解液可以存放在电芯引出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的一端与电池壳体之间的空间内,若电极片靠近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的一侧需要浸润电解液时,存放在此处的电解液可以快速抵达电极片待浸润处,从而能够提高电解液的浸润效率和浸润效果。

10、同时,由于电池的长度较大,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会受到振动冲击,振动冲击后的电池壳体会产生变形。电池壳体靠近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的一侧通常不进行涂胶固定,从而导致该侧壳体变形量较大。当10≤a/b≤100,可以增大电芯引出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的一端与电池壳体之间的空间,当电池壳体靠近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的一侧壳体发生较大变形时,较大的空间能够给予变形的壳体较大的缓冲区域,从而能够降低变性后的壳体挤压损坏电芯,有效降低了电池的损坏概率。

11、另外,将第一极柱设置在电池壳体与电池壳体长度方向相垂直的一个表面上后,能够避免第一极柱占用电池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从而提高了电池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以此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上述电池。

13、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包括电池,电池包括电池壳体和电芯,电芯设置于电池壳体内,而电池壳体具有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电池壳体的长度为l,300mm≤l≤800mm,即电池为长高比较大的电池,且电芯为卷绕式电芯,电芯的卷绕开口端所在平面与电池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表面相对设置,以此使得卷绕电芯的卷绕开口端与电池长度方向的表面相对设置,显著增加电解液的浸润速率,同时可以保证电池的整体能量密度,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并且有利于缩短电子传输路径,从而改善电池的使用性能。

14、另外,本实施例的电池还包括第一极耳部、第二极耳部、第一极柱和第一转接部,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从电芯的同一端引出,并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沿同一卷绕开口端引出,第一极柱设置于电池壳体与电池壳体高度方向相平行的表面上,第一极柱通过第一转接部与第一极耳部相连接;其中,引出有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的一个卷绕开口端与其相对的电池壳体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a,另一个所述卷绕开口端与其相对的所述电池壳体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b,10≤a/b≤100,可以使得电芯引出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的一端与电池壳体之间的空间,大于电芯另一端与电池壳体之间的空间。从而,多余的电解液可以存放在电芯引出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的一端与电池壳体之间的空间内,若电极片靠近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的一侧需要浸润电解液时,存放在此处的电解液可以快速抵达电极片待浸润处,从而能够提高电解液的浸润效率和浸润效果。

15、同时,由于电池的长度较大,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会受到振动冲击,振动冲击后的电池壳体会产生变形。电池壳体靠近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的一侧通常不进行涂胶固定,从而导致该侧壳体变形量较大。当10≤a/b≤100,可以增大电芯引出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的一端与电池壳体之间的空间,当电池壳体靠近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的一侧壳体发生较大变形时,较大的空间能够给予变形的壳体较大的缓冲区域,从而能够降低变性后的壳体挤压损坏电芯,有效降低了电池的损坏概率。

16、另外,将第一极柱设置在电池壳体与电池壳体长度方向相垂直的一个表面上后,能够避免第一极柱占用电池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从而提高了电池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以此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3mm≤a≤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0.1mm≤b≤0.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30)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10)与所述电池壳体(10)长度方向相垂直的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部(22)和所述第二极耳部(23)沿所述电池壳体(1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极耳部(22)和所述第二极耳部(23)分别位于所述卷绕开口端(21)的中心线的相对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30)和所述第二极柱(50)分别位于所述电池壳体(10)的相对两个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部(40)包括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所述第一部分(41)与所述第二部分(42)相连接,所述第一部分(41)与所述第二部分(42)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极耳部(22)与所述第一极柱(3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体(10)还具有厚度方向,所述电池壳体(10)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一表面(11)、两个第二表面(12)以及两个第三表面(13),所述第一表面(11)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表面(12)的面积,所述第二表面(12)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表面(13)的面积,所述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三表面(13),所述高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12),所述厚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1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30)设置于一个所述第三表面(13)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体(10)的高度为w,2≤l/w≤10。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为四棱柱型电池。

13.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池沿所述电池的厚度方向堆叠。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电池及电池组。电池包括:电池壳体,电池壳体的长度为L,300mm≤L≤800mm;电芯,设置于电池壳体内,电芯为卷绕式电芯,卷绕开口端所在平面与电池壳体长度方向所在的表面相对设置,电芯的同一端引出有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间隔设置的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沿着同一卷绕开口端引出;第一极柱,设置于电池壳体与电池壳体高度方向相平行的表面上;第一转接部,第一极柱通过第一转接部与第一极耳部相连接;其中,引出有第一极耳部和第二极耳部的一个卷绕开口端与其相对的电池壳体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a,另一个卷绕开口端与其相对的电池壳体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b,10≤a/b≤100。

技术研发人员:赵冬,沈玉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0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