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路结构。
背景技术:
1、图1示出了现有的金属遮蔽盖的上部10,图2示出了现有的电感线圈20,图3示出现有的金属遮蔽盖的下部30,上部10和下部20卡扣在一起以包围电感线圈20。在现有的无线充电装置(例如穿戴式产品、无线充电产品,例如助听器、蓝芽耳机、手表、助听器充电盒)中,因防止电磁干扰(emi)的需求,需要在电感线圈20的外部设计金属遮蔽盖,但电感线圈20作动时,金属遮蔽盖会感应到磁场,而产生涡电流(eddy current),涡电流造成反向磁场,进而影响电感线圈20的整体效益。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已知在电感线圈20和金属遮蔽盖之间增加磁性物质的涂层,可减少金属遮蔽盖上的涡电流的产生,但目前的设计中,磁性物质只能贴近金属遮蔽盖喷涂,对电感线圈20发出的磁力线集中效果较差,且电感线圈20的磁力线仍有穿透磁性物质的可能,使得穿透后在金属遮蔽盖产生涡电流。例如申请号为18/090438的现有技术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路结构,以至少实现提高电路结构的电感效益。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路结构,包括:电感结构,用于产生磁场;传导元件,包围电感结构,以屏蔽磁场;磁性元件,设置在传导元件和电感结构之间,磁性元件与电感结构之间的距离小于磁性元件与传导元件之间的距离,磁性元件用于集中磁场。
3、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感结构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并且电感结构是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隔开的c形环状结构。
4、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结构还包括:核心层,具有嵌在其中的磁性核心,电感结构还具有穿过核心层并且围绕磁性核心的线路。
5、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感结构的线路与磁性核心隔开。
6、在一些实施例中,磁性元件具有分别位于电感结构上方和外侧的第一上部分和第一外侧部分,第一外侧部分穿过核心层延伸并且与电感结构隔开。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上部分与电感结构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外侧部分与电感结构之间的距离。
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上部分接触电感结构。
9、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导元件具有分别位于电感结构上方和外侧的第二上部分和第二外侧部分,第二外侧部分穿过核心层延伸并且与磁性元件的第一外侧部分隔开。
10、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导元件还具有位于电感结构内侧的第二内侧部分,第二内侧部分接触磁性元件的第一上部分。
11、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结构还包括:贯穿孔,位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磁性元件从贯穿孔暴露。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13、本申请的实施例通过设置磁性元件,避免在传导元件上形成涡电流,并且磁性元件与电感结构之间的距离小于磁性元件与传导元件之间的距离,提升了电路结构的品质因数。
1.一种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结构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并且所述电感结构是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隔开的c形环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结构的所述线路与所述磁性核心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元件具有分别位于所述电感结构上方和外侧的第一上部分和第一外侧部分,所述第一外侧部分穿过所述核心层延伸并且与所述电感结构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部分与所述电感结构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外侧部分与所述电感结构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部分接触所述电感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元件具有分别位于所述电感结构上方和外侧的第二上部分和第二外侧部分,所述第二外侧部分穿过所述核心层延伸并且与所述磁性元件的所述第一外侧部分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元件还具有位于所述电感结构内侧的第二内侧部分,所述第二内侧部分接触所述磁性元件的所述第一上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