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极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80312发布日期:2023-08-09 21:17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极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极片结构。


背景技术:

1、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电压高、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储存时间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储能电源系统(如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汽车等多个领域。

2、电解液是电池正负极之间起传导作用的离子导体,充放电过程中,在正负极间往返地传输锂离子。电解液对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倍率高低温)、寿命(循环储存)、温度适用范围都有着比较大的影响。电解液浸润效果不好时,离子传输路径变远,阻碍了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穿梭,未接触电解液的极片无法参与电池电化学反应,同时电池界面电阻增大,影响锂电池的倍率性能、放电容量和使用寿命。而方形锂离子电池由于体积较大,内部空间少,极片密度大,导致注液速度慢,浸润时间长,浸润效果欠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方形电池内部空间少、极片密度大而导致注液速度慢、浸润时间长、浸润效果欠佳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池极片结构。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电池极片结构,适用于电池,包括极片本体和涂覆在所述极片本体两侧面上的浆料层;每个所述浆料层上均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斜直印痕;每个所述斜直印痕自所述浆料层短边的边缘处延伸至所述浆料层的长边的边缘处,所述短边与所述长边相邻且呈垂直设置。

3、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以所述浆料层的对角线为参照,所述斜直印痕的长度自所述对角线向两侧逐个递减。

4、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以所述浆料层的对角线为对称线,每个所述浆料层上的所述斜直印痕呈对称设置。

5、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每个所述斜直印痕分别与所述浆料层短边、所述浆料层长边相交围合形成直角三角形。

6、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斜直印痕与所述短边相交形成的角为锐角或者钝角。

7、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极片本体一侧面浆料层的所述斜直印痕与所述极片本体另一侧面浆料层的所述斜直印痕一一对应、且相互平行设置。

8、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极片本体一侧面浆料层的所述斜直印痕与所述极片本体另一侧面浆料层的所述斜直印痕正对设置。

9、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相邻两个所述斜直印痕的距离大于所述斜直印痕的深度。

10、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斜直印痕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浆料层的最大压实密度。

11、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斜直印痕的深度为所述斜直印痕宽度的一半。

12、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斜直印痕为半圆柱形印痕。

13、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斜直印痕的深度由如下公式计算得到:

14、d=m1/a1-m1/a2,其中,d为印痕深度(单位:μm),m1为浆料层的单面面密度(单位:g/m2(克每平方米)),a1为大于设计压实密度且小于最大压实密度的压实密度(g/cm2(克每平方厘米)),a2为设计压实密度(单位:g/cm2(克每平方厘米))。

15、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极片本体为箔材本体。

16、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极片本体为正极片本体。

17、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电池为方形壳体电池。

18、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方形壳体电池为动力电池或储能电池。

19、所述动力电池优选为锂电池或者钠电池。

20、采用本申请的电池极片结构进行叠片后,斜直印痕会在叠片的内部形成一个贯穿的斜直通道。当叠片内部的电解液消耗后会形成局部真空,导致斜直印痕的内部压强小于外部压强,使得电池壳体和底部的残留电解液会被吸入到斜直印痕内,从而使叠片内部的电解液得到补充,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残留电解液的利用率和电池的循环寿命。并且,通过设置斜直印痕,不仅有效缩短了电解液的注液时间,提高浸润效果,可以适应电池侧放或者立放而不影响浸润效果,电池侧放或立放时,斜直通道照样具备吸液能力,从而解决了侧放或立放时竖直通道不能吸液的问题。

2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本申请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方形电池内部空间少、极片密度大而导致注液速度慢、浸润时间长、浸润效果欠佳等技术问题。本申请结构可快速提高立放或侧放电池的浸润方式,缩短电池的注液时间,有效提高浸润效果,同时能够有效增加残留电解液的利用率,提高电池立放或侧放时的循环寿命。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适用于电池,包括极片本体和涂覆在所述极片本体两侧面上的浆料层;每个所述浆料层上均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斜直印痕;每个所述斜直印痕自所述浆料层短边的边缘处延伸至所述浆料层的长边的边缘处,所述短边与所述长边相邻且呈垂直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以所述浆料层的对角线为参照,所述斜直印痕的长度自所述对角线向两侧逐个递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以所述浆料层的对角线为对称线,每个所述浆料层上的所述斜直印痕呈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斜直印痕分别与所述浆料层短边、所述浆料层长边相交围合形成直角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本体一侧面浆料层的所述斜直印痕与所述极片本体另一侧面浆料层的所述斜直印痕一一对应、且相互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斜直印痕的距离大于所述斜直印痕的深度;所述斜直印痕的深度为所述斜直印痕宽度的一半;所述斜直印痕为半圆柱形印痕。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直印痕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浆料层的最大压实密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直印痕的深度由如下公式计算得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本体为箔材本体;所述极片本体为正极片本体;所述电池为方形壳体电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壳体电池为锂电池或者钠电池。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池极片结构,适用于电池,包括极片本体和涂覆在所述极片本体两侧面上的浆料层;每个所述浆料层上均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斜直印痕;每个所述斜直印痕自所述浆料层短边的边缘处延伸至所述浆料层的长边的边缘处,所述短边与所述长边相邻且呈垂直设置。本申请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方形电池内部空间少、极片密度大而导致注液速度慢、浸润时间长、浸润效果欠佳等技术问题。本申请结构可快速提高立放或侧放电池的浸润方式,缩短电池的注液时间,有效提高浸润效果,同时能够有效增加残留电解液的利用率,提高电池立放或侧放时的循环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李跃欢,郭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雄韬锂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9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