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摆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98126发布日期:2024-03-25 18:40阅读: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摆臂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芯片加工设备,具体而言,特别涉及一种双摆臂。


背景技术:

1、在半导体器件如ic和led等的封装过程中,固定晶体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现有的固晶贴片机,其双摆臂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结构:其中一种双摆臂结构是凸轮机构+环形第一导轨形式,该结构采用两个偏心轮机构,通过环形第一导轨分别和两个摆臂连接。该结构在高于旋转时由于环形第一导轨处轴承旋转速度高,噪音很大,双摆臂的z向控制精度较低;另一种双摆臂结构是利用音圈电机/直线电机控制摆臂一、摆臂二进行z向动作;该结构简单,但是音圈电机成本高,精度低;所以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可靠,能有效降低成本,噪声低,能有效提升运行精度的双摆臂。

2、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摆臂,包括电机座、第一电机、旋转架、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所述第一电机固定置于所述电机座的上端,所述旋转架可转动的置于所述电机座的下端,所述旋转架的上端部向上穿过所述电机座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分别置于所述旋转架下端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与所述旋转架的下端部可移动连接;

3、所述电机座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凸轮机构,所述电机座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凸轮机构;所述旋转架内设置有升降组件,所述第一凸轮机构和第二凸轮机构的传动端与所述旋转架内与所述升降组件连接,所述升降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连接,所述第一凸轮机构通过升降组件带动所述第一摆臂沿所述旋转架的侧壁z向移动;所述第二凸轮机构通过升降组件带动所述第二摆臂沿所述旋转架的侧壁z向移动。

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电机、旋转架、第一摆臂、第二摆臂、第一凸轮机构和第二凸轮机构构成的双摆臂,其结构简单可靠,能有效降低成本;在运行过程中噪声低;其刚性连接,能有效提升运行精度。

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6、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轮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一安装架和第一凸轮组件,所述第一安装架固定置于所述电机座上,所述第二电机固定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架的一侧,所述第一安装架内设置有第一凸轮组件,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伸入所述第一安装架内与所述第一凸轮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架远离所述第二电机的一端侧壁上设置有z向布置的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上设置有可沿所述第一导轨移动的第一滑板,所述第一凸轮组件与所述第一滑板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通过第一凸轮组件带动所述第一滑板z向移;

7、所述第一滑板上设置有第一z轴控制臂,所述第一z轴控制臂的下端部向下穿过所述电机座与所述升降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滑板z向移动时通过所述第一z轴控制臂带动所述升降组件进行z向移动。

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二电机、第一凸轮组件、第一导轨、第一滑板和第一z轴控制臂构成的第一凸轮机构,其结构简单可靠,成本低,运转精准,使用寿命长。

9、进一步,所述第二凸轮机构包括第三电机、第二安装架和第二凸轮组件,所述第二安装架固定置于所述电机座上,所述第三电机固定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架的一侧,所述第二安装架内设置有第二凸轮组件,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伸入所述第二安装架内与所述第二凸轮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架远离所述第三电机的一端侧壁上设置有z向布置的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上设置有可沿所述第二导轨移动的第二滑板,所述第二凸轮组件与所述第二滑板连接,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凸轮组件带动所述第二滑板z向移;

10、所述第二滑板上设置有第二z轴控制臂,所述第二z轴控制臂的下端部向下穿过所述电机座与所述升降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滑板z向移动时通过所述第二z轴控制臂带动所述升降组件进行z向移动。

1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三电机、第二凸轮组件、第二导轨、第二滑板和第二z轴控制臂构成的第二凸轮机构,其结构简单可靠,成本低,运转精准,使用寿命长。

12、进一步,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带轴承的第一轴承座和带轴承的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二轴承座处于第一轴承座的上方,所述第一轴承座的一端部伸出所述旋转架与所述第一摆臂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座的另一端部伸出所述旋转架与所述第二摆臂连接;

13、所述第二轴承座内的轴承通过同轴管与所述第二z轴控制臂连接;所述同轴管内设置有可移动的内轴,所述内轴的上端部向上穿过所述同轴管和第二z轴控制臂的与所述第一z轴控制臂连接,所述内轴的下端部向下穿过所述同轴管和第二轴承座与所述第一轴承座连接。

1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带轴承的第一轴承座和带轴承的第二轴承座,既能使第一z轴控制臂通过内轴和所述第一轴承座带动第一摆臂进行z向移动,第二z轴控制臂通过同轴管和所述第二轴承座带动第一摆臂进行z向移动;还能保障旋转架带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进行转动,其结构简单可靠,能有效降低成本。

15、进一步,所述旋转架的下端部靠近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两端侧壁上均设置有滑轨,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分别与两个所述滑轨可移动连接。

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分别可以沿着两个滑轨进行z向移动,提升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移动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双摆臂,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座(1)、第一电机(2)、旋转架(3)、第一摆臂(4)和第二摆臂(5),所述第一电机(2)固定置于所述电机座(1)的上端,所述旋转架(3)可转动的置于所述电机座(1)的下端,所述旋转架(3)的上端部向上穿过所述电机座(1)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摆臂(4)和第二摆臂(5)分别置于所述旋转架(3)下端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摆臂(4)和第二摆臂(5)与所述旋转架(3)的下端部可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摆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轮机构(6)包括第二电机(601)、第一安装架(602)和第一凸轮组件(603),所述第一安装架(602)固定置于所述电机座(1)上,所述第二电机(601)固定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架(602)的一侧,所述第一安装架(602)内设置有第一凸轮组件(603),所述第二电机(601)的输出端伸入所述第一安装架(602)内与所述第一凸轮组件(603)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架(602)远离所述第二电机(601)的一端侧壁上设置有z向布置的第一导轨(604),所述第一导轨(604)上设置有可沿所述第一导轨(604)移动的第一滑板(605),所述第一凸轮组件(603)与所述第一滑板(605)连接,所述第二电机(601)的输出端通过第一凸轮组件(603)带动所述第一滑板(605)z向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摆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轮机构(7)包括第三电机(701)、第二安装架(702)和第二凸轮组件(703),所述第二安装架(702)固定置于所述电机座(1)上,所述第三电机(701)固定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架(702)的一侧,所述第二安装架(702)内设置有第二凸轮组件(703),所述第三电机(701)的输出端伸入所述第二安装架(702)内与所述第二凸轮组件(703)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架(702)远离所述第三电机(701)的一端侧壁上设置有z向布置的第二导轨(704),所述第二导轨(704)上设置有可沿所述第二导轨(704)移动的第二滑板(705),所述第二凸轮组件(703)与所述第二滑板(705)连接,所述第三电机(701)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凸轮组件(703)带动所述第二滑板(705)z向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摆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8)包括带轴承的第一轴承座(801)和带轴承的第二轴承座(802),所述第二轴承座(802)处于第一轴承座(801)的上方,所述第一轴承座(801)的一端部伸出所述旋转架(3)与所述第一摆臂(4)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座(802)的另一端部伸出所述旋转架(3)与所述第二摆臂(5)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摆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架(3)的下端部靠近所述第一摆臂(4)和第二摆臂(5)的两端侧壁上均设置有滑轨(9),所述第一摆臂(4)和第二摆臂(5)分别与两个所述滑轨(9)可移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摆臂,包括电机座、第一电机、旋转架、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第一电机固定置于电机座的上端,旋转架可转动的置于电机座的下端,旋转架的上端部向上穿过电机座与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分别置于旋转架下端部的两侧,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与旋转架的下端部可移动连接;电机座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凸轮机构,电机座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凸轮机构;旋转架内设置有升降组件,第一凸轮机构和第二凸轮机构的传动端与旋转架内与升降组件连接,升降组件分别与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连接。相对现有技术,本技术结构简单可靠,能有效降低成本,噪声低,能有效提升运行精度。

技术研发人员:陈华鹏,唐义华,夏郁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芜湖立德智兴半导体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2
技术公布日:2024/3/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