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放电间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84880发布日期:2024-01-06 22:57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放电间隙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力输送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放电间隙。


背景技术:

1、放电间隙,又称保护间隙,它一般由暴露在空气中的两根相隔一定间隙的金属棒组成,其中一根金属棒与所需保护设备的电源相线l1或零线(n)相连,另一根金属棒与接地线(pe)相连接,当瞬时过电压袭来时,间隙被击穿,把一部分过电压的电荷引入大地,避免了被保护设备上的电压升高。现有的放电间隙的电极为单螺栓结构,容易因为自重、大风等情况造成螺栓松动,放电棒倾斜,甚至脱落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放电间隙,该放电极固定在支撑板上,不会轻易脱落,能够稳定的发挥作用。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放电间隙,所述放电间隙包括:

3、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相对设置,且两个所述支撑板相背的一端设有连接孔,以与外部的连接线连接;

4、绝缘子,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且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两侧,通过连接件与两个所述支撑板连接;

5、两个放电极,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板相对的一端,且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中部,两个所述放电极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

6、可选的,所述支撑板的中部相互靠近的一端设有一对限位孔,两个所述放电极通过第一螺栓和限位孔连接在两个所述支撑板上。

7、可选的,所述放电极包括:

8、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在一个所述支撑板上,且通过所述第一螺栓和限位孔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

9、环形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且所述环形电极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超过所述支撑板的端部。

10、可选的,两个所述环形电极之间的距离为25mm。

11、可选的,两个所述环形电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环形电极的侧边与绝缘子的中轴之间的距离。

12、可选的,所述绝缘子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连接件包括两对第三连接板,一对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一个支撑板连接,另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另一对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支撑板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

13、可选的,所述所述第三连接板通过第二螺栓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支撑板连接。

14、可选的,所述支撑板的两侧部分的厚度小于中间部分的厚度。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放电间隙通过设有两个支撑板,且该两个支撑板相对设置,在该两个支撑板相背的一端可以设有连接孔,从而可以和外部的连接线连接。在该两个支撑板之间可以设有绝缘子,并且可以位于该支撑板的两侧,该绝缘子可以通过连接件与该两个支撑板连接,该两个放电极可以设置在该支撑板的中部,并且可以相互靠近但是并不接触。该两个放电极之间可以进行放电,该两个放电极之间不会因为电蚀的存在造成缺陷,可以稳定的固定在该支撑板上,更加安全可靠。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放电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间隙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的中部相互靠近的一端设有一对限位孔(6),两个所述放电极(5)通过第一螺栓(7)和限位孔(6)连接在两个所述支撑板(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放电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极(5)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放电间隙,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环形电极(51)之间的距离为25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放电间隙,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环形电极(5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环形电极(51)的侧边与绝缘子(3)的中轴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子(3)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连接板(8),所述连接件(4)包括两对第三连接板(40),一对所述第三连接板(40)的一端与所述一个支撑板(1)连接,另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板(8)连接,另一对所述第三连接板(40)的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支撑板(1)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板(8)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放电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板(40)通过第二螺栓(9)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板(8)和支撑板(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放电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的两侧部分的厚度小于中间部分的厚度。


技术总结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放电间隙,属于电力输送领域。所述放电间隙包括: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相对设置,且两个所述支撑板相背的一端设有连接孔,以与外部的连接线连接;绝缘子,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且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两侧,通过连接件与两个所述支撑板连接;两个放电极,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板相对的一端,且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中部,两个所述放电极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该放电极固定在支撑板上,不会轻易脱落,能够稳定的发挥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安旸,吴维国,丁思明,寇奥永,邹鑫,沈伟,马鹏飞,袁方,邱丰良,周赛超,张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2
技术公布日:2024/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