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极片及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638414发布日期:2023-10-06 05:59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极片及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极片及电池。


背景技术:

1、电极片通常包括集流体和设置在集流体上的极耳。目前,集流体通常为复合集流体,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由于复合集流体上远离极耳端的电子向极耳移动的速率小于靠近极耳端的电子向极耳移动的速率,导致电池在大倍率充放电过程中温度一致性较差。

2、可见,现有技术中电池存在温度一致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片及电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温度一致性较差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极片,包括集流体以及与所述集流体连接的极耳,所述集流体包括基体和设置在所述基体至少一侧表面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中包括导电物质,沿远离所述极耳的方向,所述导电物质在所述基体上的单位面积的敷料量递增。

3、可选地,沿远离所述极耳的方向,所述基体包括n个区域,n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n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中设置有通孔,且远离所述极耳的区域中所述通孔的数量多于靠近所述极耳的区域中所述通孔的数量,所述导电物质设置在所述通孔中。

4、可选地,沿远离所述极耳的方向,所述基体包括n个区域,n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n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中设置有通孔,且远离所述极耳的区域中所述通孔的截面积大于靠近所述极耳的区域中所述通孔的截面积,所述导电物质设置在所述通孔中。

5、可选地,在所述基体的至少一侧表面设置有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中包括所述导电物质。

6、可选地,沿远离所述极耳的方向,所述基体的厚度递减,且所述导电层的厚度递增。

7、可选地,在所述n个区域中任一区域的所述通孔的分布方式包括直线分布、斜线分布、二次项分布、正弦分布、余弦分布。

8、可选地,所述通孔的截面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以及方形中的至少一种。

9、可选地,所述通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圆形的直径为1nm-200nm。

10、可选地,所述电极片还包括活性物质层,所述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集流体的至少一侧表面。

11、可选地,所述电极片还包括边缘涂层,所述边缘涂层设置在所述集流体的靠近所述极耳的边缘区域。

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上述的电极片。

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集流体的基体上设置导电物质,使得导电物质在基体上的单位面积的敷料量沿远离极耳的方向递增,减少了集流体上远离极耳位置的电阻,从而提升了集流体上远离极耳位置的电子的移动速率,这样均衡了整个集流体上电子的导通率,使电池在大倍率充放电过程中温度保持一致。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体以及与所述集流体连接的极耳,所述集流体包括基体和设置在所述基体至少一侧表面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中包括导电物质,沿远离所述极耳的方向,所述导电物质在所述基体上的单位面积的敷料量递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沿远离所述极耳的方向,所述基体包括n个区域,n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n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中设置有通孔,且远离所述极耳的区域中所述通孔的数量多于靠近所述极耳的区域中所述通孔的数量,所述导电物质设置在所述通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沿远离所述极耳的方向,所述基体包括n个区域,n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n个区域中每个区域中设置有通孔,且远离所述极耳的区域中所述通孔的截面积大于靠近所述极耳的区域中所述通孔的截面积,所述导电物质设置在所述通孔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沿远离所述极耳的方向,所述基体的厚度递减,且所述导电层的厚度递增。

5.根据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n个区域中任一区域的所述通孔的分布方式包括直线分布、斜线分布、二次项分布、正弦分布、余弦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截面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以及方形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圆形的直径为1nm-200n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还包括活性物质层,所述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集流体的至少一侧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还包括边缘涂层,所述边缘涂层设置在所述集流体的靠近所述极耳的边缘区域。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片。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极片及电池,所述电极片包括集流体以及与集流体连接的极耳,集流体包括基体和设置在基体至少一侧表面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中包括导电物质,沿远离极耳的方向,导电物质在基体上的单位面积的敷料量递增。通过在集流体的基体上设置导电物质,使得导电物质在基体上的单位面积的敷料量沿远离极耳的方向递增,减少了集流体上远离极耳位置的电阻,从而提升了集流体上远离极耳位置的电子的移动速率,这样均衡了整个集流体上电子的导通率,使电池在大倍率充放电过程中温度保持一致。

技术研发人员:付西超,吴晓峰,刘跃争,谢继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