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头系统、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33483发布日期:2023-12-21 08:52阅读:23来源:国知局
触头系统、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头系统、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1、随着交直流电器产业的迅速发展,旋转式隔离开关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现有的旋转式隔离开关中,动触头组件的隔弧部为完整的圆形,在安装时,需要将位于两侧的静触头组件中静接触部抬起,以适当角度插入隔弧部中用于与动触头组件的动接触部配合,安装工序复杂,且无法应用到自动化产线中,实现自动化装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触头系统、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触头系统,包括设置于外壳内的动触头组件和一对静触头组件,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转动装配的隔弧部,隔弧部内设有接触槽,所述接触槽内设置有一对动接触部,每个静触头组件包括延伸至接触槽内的静接触部,隔弧部转动带动一对动接触部与静接触部在接触槽内接触或分离,所述隔弧部的边缘还开设有一对连通接触槽的安装槽,且每个安装槽至少在隔弧部的一端端面留有用于放置静接触部的缺口。

4、进一步,每个动接触部位于两个安装槽之间的接触槽内,且一对动接触部关于隔弧部的轴线形成旋转对称结构。

5、进一步,每个安装槽在隔弧部的两端端面均留有缺口,使安装槽沿平行于隔弧部的轴线方向贯通接触槽。

6、进一步,所述隔弧部内设有沿隔弧部径向设置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两端分别与接触槽连通,在所述安装腔内装配有动触桥,所述动触桥的两端分别作为动接触部位于安装腔与接触槽的连接处。

7、进一步,所述隔弧部的一端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定位部,且两个第一定位部关于隔弧部的轴心对称,所述隔弧部的另一端设置至少两个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与相邻动触头组件中的隔弧部的第一定位部连接。

8、进一步,所述隔弧部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隔弧板和第二隔弧板,第一隔弧板的边缘与第二隔弧板的边缘之间设有作为接触槽的间隙,第一隔弧板的两侧边缘分别开设有一对第一缺口槽,第二隔弧板的两侧边缘分别开设有一对第二缺口槽,第一缺口槽与第二缺口槽一一对应形成安装槽。

9、进一步,所述第一隔弧板与第二隔弧板插接配合。

10、进一步,在第一隔弧板与第二隔弧板之间限位装配有动触桥,所述动触桥沿隔弧部的径向设置,且动触桥的两端分别作为动接触部延伸至接触槽内。

11、进一步,所述动触桥包括两个第一导电板,每个第一导电板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导电片,两个第一导电板的中部连接,位于两个第一导电板同一端的两个第一导电片间隔相对形成可以夹持静接触部的动接触部。

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接触单元,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如上所述的触头系统。

13、优选的,所述外壳内设置有一对用于装配灭弧室的灭弧槽,外壳内还设置有一对用于装配静触头组件的装配槽,所述灭弧槽与装配槽一一对应连通。

14、优选的,所述装配槽的一端与开设于外壳侧壁的接线槽连通,灭弧槽开设有用于与装配槽连通的通气孔,与通气孔相对的装配槽一端由隔弧筋封闭,所述隔弧筋用于阻止灭弧室的高温气体灼烧处于分闸位置的动接触部。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模块以及由操作模块驱动的接触模块,所述接触模块包括至少一层如上所述的接触单元。

16、本实用新型的触头系统、接触单元以及隔离开关,其在装配触头系统时,使静触头组件的静接触部对应从缺口放置,不需要抬起静接触部以适当角度放置于接触槽内,简化了触头系统装配时的步骤,操作便利,可以自动化装配,有利于降低成本。

17、此外,每个安装槽在隔弧部的两端端面均留有缺口,使静触头组件与动触头组件的装配过程可以不分先后,进一步简化了触头系统的装配过程。

18、此外,相邻两个动触头组件的隔弧部通过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对应连接定位,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分别位于轴心的两侧,提高相邻两个动触头组件的转动同步性以及定位性。

19、此外,灭弧槽、装配槽以及接线槽连通,使灭弧室的高温气体从接线槽排出,占据外壳内的空间较少,另外,灭弧槽与装配槽通过通气孔连通,与通气孔相对的装配槽一端由隔弧筋封闭,由隔弧筋阻止灭弧室的高温气体灼烧处于分闸位置的动接触部。



技术特征:

1.触头系统,包括设置于外壳(10)内的动触头组件(11)和一对静触头组件,所述动触头组件(11)包括转动装配的隔弧部(110),隔弧部(110)内设有接触槽(1103),所述接触槽(1103)内设置有一对动接触部(112),每个静触头组件包括延伸至接触槽(1103)内的静接触部(120),隔弧部(110)转动带动一对动接触部(112)与静接触部(120)在接触槽(1103)内接触或分离,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动接触部(112)位于两个安装槽(1104)之间的接触槽(1103)内,且一对动接触部(112)关于隔弧部(110)的轴线形成旋转对称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安装槽(1104)在隔弧部(110)的两端端面均留有缺口,使安装槽(1104)沿平行于隔弧部(110)的轴线方向贯通接触槽(110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弧部(110)内设有沿隔弧部(110)径向设置的安装腔(1106),所述安装腔(1106)的两端分别与接触槽(1103)连通,在所述安装腔(1106)内装配有动触桥(111),所述动触桥(111)的两端分别作为动接触部(112)位于安装腔(1106)与接触槽(1103)的连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弧部(110)的一端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定位部(11012),且第一定位部(11012)关于隔弧部(110)的轴心对称,所述隔弧部(110)的另一端设置至少两个第二定位部(11013),所述第二定位部(11013)与相邻动触头组件中的隔弧部(110)的第一定位部(1101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弧部(110)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隔弧板(1101)和第二隔弧板(1102),第一隔弧板(1101)的边缘与第二隔弧板(1102)的边缘之间设有作为接触槽(1103)的间隙,第一隔弧板(1101)的两侧边缘分别开设有一对第一缺口槽(11011),第二隔弧板(1102)的两侧边缘分别开设有一对第二缺口槽(11021),第一缺口槽(11011)与第二缺口槽(11021)一一对应形成安装槽(110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弧板(1101)与第二隔弧板(1102)插接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隔弧板(1101)与第二隔弧板(1102)之间限位装配有动触桥(111),所述动触桥(111)沿隔弧部(110)的径向设置,且动触桥(111)的两端分别作为动接触部(112)延伸至接触槽(1103)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桥(111)包括两个第一导电板(1111),每个第一导电板(1111)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导电片(1121),两个第一导电板(1111)的中部连接,位于两个第一导电板(1111)同一端的两个第一导电片(1121)间隔相对形成可以夹持静接触部(120)的动接触部(112)。

10.接触单元,包括外壳(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内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触头系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内设置有一对用于装配灭弧室(14)的灭弧槽(1017),外壳(10)内还设置有一对用于装配静触头组件的装配槽(1012),所述灭弧槽(1017)与装配槽(1012)一一对应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槽(1012)的一端与开设于外壳(10)侧壁的接线槽(10121)连通,灭弧槽(1017)开设有用于与装配槽(1012)连通的通气孔(10172),与通气孔(10172)相对的装配槽(1012)一端由隔弧筋(10171)封闭,所述隔弧筋(10171)用于阻止灭弧室(14)的高温气体灼烧处于分闸位置的动接触部(112)。

13.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模块(b)以及由操作模块(b)驱动的接触模块(a),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模块(a)包括至少一层如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单元(1)。


技术总结
触头系统、接触单元和断路器,触头系统包括设置于外壳内的动触头组件和一对静触头组件,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转动装配的隔弧部,隔弧部内设有接触槽,所述接触槽内设置有一对动接触部,每个静触头组件包括延伸至接触槽内的静接触部,隔弧部转动带动一对动接触部与静接触部的静接触部在接触槽内接触或分离,所述隔弧部的边缘还开设有一对连通接触槽的安装槽,且每个安装槽至少在隔弧部的一端端面留有用于放置静接触部的缺口。本技术中,在装配触头系统时,使静触头组件的静接触部对应从缺口放置,不需要抬起静接触部以适当角度放置于接触槽内,简化了触头系统装配时的步骤,操作便利,可以自动化装配,有利于降低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顾哲,蒋家鹏,葛伟骏,龚锐,李闯,李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0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