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484638发布日期:2023-09-16 22:20阅读:34来源:国知局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电芯的注液工序经常出现喷液和溢液问题,喷出或溢出的电解液可在电芯端盖上残留并扩散,易使电芯顶盖上的部件受到腐蚀,影响了电芯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能够提升电池单体的可靠性。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端盖,所述端盖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且与所述壳体配合形成容纳腔,所述端盖上设有注液孔,所述注液孔用于向所述容纳腔内注液,所述端盖上设有极柱,所述端盖的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表面还具有配合面,所述极柱设于所述配合面,所述配合面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其中,所述端盖的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表面具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注液孔,所述导流面的另一端向远离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

3、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端盖上设置导流面,导流面向靠近注液孔的方向延伸,有利于导流面将端盖上的液体引导至注液孔中,降低了液体在端盖上残留并扩散的概率,即使发生喷液或溢液后,注液孔周围的电解液难以越过导流面流至其他区域,且电解液可沿导流面回流至注液孔,以降低端盖上的部件被电解液腐蚀的概率,提升了电池单体的可靠性,且导流面的结构简单,便于端盖的制造成型,降低电池单体的制造成本;通过在端盖上设置配合面,且将极柱设置在配合面上,可使极柱区域保持水平,使电池单体的装配界面位于水平面,从而方便极柱与汇流部件配合,提高电池单体电连接的可靠性,同时可减少对电池内其他部件的设计变更,提高电池装配的适配性进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面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注液孔的一侧,沿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方向,所述导流面向靠近所述注液孔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倾斜延伸的导流面,电解液可以沿导流面流至注液孔处,可以降低端盖上的部件泄压部被电解液腐蚀的概率,提升了电池单体的可靠性,且端盖的结构简单,便于端盖的制造成型,降低电池单体的制造成本。

5、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面与导流面的远离注液孔的一端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配合面和注液孔设在导流面的两端,使得极柱和注液孔之间形成高度差,可以降低极柱被电解液腐蚀的概率,提升了电池单体的可靠性。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上设有泄压部,所述泄压部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注液孔的一侧,且所述泄压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注液孔的远离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一侧,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使泄压部高于注液孔设置,使得泄压部和注液孔之间形成高度差,进而降低了泄压部被电解液腐蚀的概率,提高了泄压部的使用寿命,提升了电池单体的可靠性。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泄压部位于所述导流面。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泄压部设置导流面上,使得泄压部和注液孔之间形成高度差,进而降低了泄压部被电解液腐蚀的概率,从而降低泄压部被电解液腐蚀的概率,提升了电池单体的可靠性。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的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表面还具有配合面,所述配合面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配合面一端延伸至所述极柱,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注液孔,其中,所述配合面上设有向远离所述壳体的第二端凸出的凸台,所述泄压部设于所述凸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配合面上设置凸台,且将泄压部设置在凸台上,在使得泄压部与注液孔之间具有高度差,提升了对泄压部的防护性,且注液孔处的电解液难以越过凸台流至极柱处,从而提升了对极柱的防护效果,降低极柱被腐蚀的概率。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面为弧面。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导流面设置成弧形结构,可以降低液体阻力,并使液体流动更加平稳并减少湍流,从而提高导流面的导流效果。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面为平面。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导流面设置为平面结构,端盖上的电解液能快速地回流至注液孔,降低电解液向端盖其它区域扩散的概率,提高导流面对电解液的导流效果,同时平面结构便于加工,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具有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在第二方向上,所述注液孔位于所述第一极柱和所述第二极柱之间,所述第一极柱和所述注液孔之间设有所述导流面,和/或,所述第二极柱和所述注液孔之间设有所述导流面,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极柱与注液孔之间设置导流面,可使注液孔与极柱之间具有高度差,使得注液孔周围的电解液难以越过导流面流至极柱,导流面上的电解液可快速地回流至注液孔,以降低电解液在端盖上残留的概率,降低极柱被电解液腐蚀的概率,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极柱正常工作,且提高了极柱的使用寿命。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注液孔与所述第一极柱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注液孔与所述第二极柱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第一极柱和所述注液孔之间设有所述导流面。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靠近注液孔的第一极柱与注液孔之间设置导流面,使注液孔与第一极柱之间具有高度差,注液孔周围的表面的电解液难以越过导流面流至第一极柱处,可降低电解液腐蚀第一极柱的风险提高第一极柱的使用寿命。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上设有泄压部,所述泄压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极柱和所述注液孔之间,其中,所述泄压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注液孔的远离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一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使泄压部与注液孔之间形成高度差,可降低电解液喷至或溢至泄压部表面的概率,降低了电解液腐蚀泄压部的概率,提升了电池单体的可靠性。

14、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单体。

15、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16、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注液孔的一侧,沿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方向,所述导流面向靠近所述注液孔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面与所述导流面的远离所述注液孔的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上设有泄压部,所述泄压部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注液孔的一侧,且所述泄压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注液孔的远离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一侧,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部位于所述导流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的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表面还具有配合面,所述配合面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配合面一端延伸至极柱,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注液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为弧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为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具有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在第二方向上,所述注液孔位于所述第一极柱和所述第二极柱之间,所述第一极柱和所述注液孔之间设有所述导流面,和/或,所述第二极柱和所述注液孔之间设有所述导流面,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注液孔与所述第一极柱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注液孔与所述第二极柱之间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上设有泄压部,所述泄压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极柱和所述注液孔之间,

12.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

13.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和端盖,壳体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端盖设置于壳体的第一端且与壳体配合形成容纳腔,端盖上设有注液孔,注液孔用于向容纳腔内注液,端盖上设有极柱,端盖的背离壳体的一侧表面还具有配合面,极柱设于配合面,配合面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其中,端盖的背离壳体的一侧表面具有导流面,沿从壳体的第一端向壳体的第二端的方向,导流面向靠近注液孔的方向倾斜延伸。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通过在端盖上设置导流面,有利于导流面将端盖上的液体引导至注液孔中,降低了液体在端盖上残留并扩散的概率,提升了电池单体的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嘉伟,严涵,韩志松,阎晓洁,李彦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14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