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出极组件及电池包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354455发布日期:2023-12-14 02:49阅读:34来源:国知局
引出极组件及电池包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尤其是涉及一种引出极组件及电池包模组。


背景技术:

1、现有模组引出极的铝巴多采用平直引出,相对模组伸出部分较长,容易受到磕碰、发生变形,影响与铜排的连接强度;其次,引出极铝巴与搭接铜排需要单独设置绝缘防护结构,结构复杂;另外,引出极铝巴与搭接铜排固定在电池包横梁上,需要利用横梁自身的腔体空间,导致横梁强度降低,抗挤压能力弱。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出极组件及电池包模组,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模组引出极容易发生变形和磕碰,影响引出极的稳定性和连接强度的技术问题。

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引出极组件,包括:第一导通件,所述第一导通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呈角度设置;

3、第二导通件,所述第二导通件包括第一导通部和第二导通部,所述第一导通部和所述第二导通部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导通部贴合并连接;

4、绝缘防护组件,所述绝缘防护组件覆盖所述第一导通部的至少部分以及所述第一导通件;所述绝缘防护组件能够承托所述第二导通部。

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绝缘防护组件包括第一层级防护膜;

6、所述第一层级防护膜至少面对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设置有粘胶层,所述第一层级防护膜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热压于一体。

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层级防护膜形成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贴合;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导通部贴合,所述第二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一导通部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二弯折部贴合。

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通部和所述第二导通部均具有片状结构或平板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也具有片状结构或平板结构;

9、所述第二导通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延伸以与待转接部件连接。

1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通部设置有连接孔,紧固件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待转接部件相连接。

1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孔为椭圆形孔或腰型孔,所述连接孔具有长轴,所述长轴沿所述第二导通部的长度方向延伸。

1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绝缘防护组件还包括;

13、固定端板,所述固定端板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形成有限位槽,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形状与所述限位槽的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二弯折部限位于所述限位槽内;

14、固定横梁,所述固定横梁设置于所述固定端板背离所述第一导通件的一侧。

1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形成有引出部,所述第二导通部经所述引出部延伸至所述固定端板的外部;

16、所述固定横梁设置有固定部,所述第二导通部穿过所述引出部延伸至所述固定部。

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通件为铝巴;

18、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一体结构;

19、所述第二导通件为铜排,所述第一导通部与所述第二导通部具有一体结构;

20、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第一焊接区,所述第一导通部具有第二焊接区,所述第一焊接区与所述第二焊接区贴合并焊接。

21、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模组,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引出极组件,因而,具有该引出极组件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23、本申请提供的引出极组件包括:第一导通件,第一导通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呈角度设置;第二导通件,第二导通件包括第一导通部和第二导通部,第一导通部和第二导通部呈角度设置,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导通部贴合并连接;绝缘防护组件,绝缘防护组件覆盖第一导通件以及第一导通部的至少部分;绝缘防护组件能够承托第二导通部。

24、本申请提供的引出极组件,通过对第一导通件和第二导通件进行结构优化,能够有效避免第二导通件与第一导通件受到磕碰、发生形变等情况,并且在绝缘防护组件的防护作用下,减少了第一导通件和第二导通件向外延伸的长度,进一步降低本引出极组件受到磕碰而发生形变或者损伤的风险。

25、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包模组,包括上述所述的引出极组件,因而,通过本引出极组件能够有效确保引出极内部组件的连接强度,还能够确保引出极与外接器件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有效降低引出极连接失败的风险,有效提高本电池包模组的安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引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防护组件包括第一层级防护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级防护膜形成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贴合;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导通部贴合,所述第二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一导通部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二弯折部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通部和所述第二导通部均具有片状结构或平板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也具有片状结构或平板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引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通部设置有连接孔,紧固件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待转接部件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为椭圆形孔或腰型孔,所述连接孔具有长轴,所述长轴沿所述第二导通部的长度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防护组件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形成有引出部,所述第二导通部经所述引出部延伸至所述固定端板的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通件为铝巴;

10.一种电池包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出极组件。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引出极组件及电池包模组,引出极组件包括:第一导通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呈角度设置;第二导通件,包括第一导通部和第二导通部,第一导通部和第二导通部呈角度设置,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导通部贴合并连接;绝缘防护组件,能够覆盖第一导通件以及第一导通部的至少部分;绝缘防护组件能够承托第二导通部。本申请提供的引出极组件,能够有效避免第二导通件与第一导通件受到磕碰、发生形变等情况,并且在绝缘防护组件的防护作用下,减少了第一导通件和第二导通件向外延伸的长度,进一步降低本引出极组件受到磕碰而发生形变或者损伤的风险。

技术研发人员:刘学文,王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0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