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分接线夹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851957发布日期:2024-01-26 23:10阅读:20来源:国知局
变压器分接线夹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线夹,尤其涉及变压器分接线夹持结构。


背景技术:

1、在通电线路、信号传输线设置过程中,从一支主干线路中分支出多根支线路是常见的线路连接方式,变压器线夹是连接输电线缆和变压器的中间连接件,而对输电线缆进压紧夹持。

2、例如申请号为:cn202220484049.9,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通用型变压器线夹,包括安装夹和设置于安装夹顶部两侧的并线夹,所述安装夹包括两个结构相同且呈对称设置的夹条,所述并线夹包括两个结构相同且呈对称设置的顶压板和底压板,该种通用型变压器线夹,通过耳片与耳座之间由螺钉可拆卸连接,既方便安装夹顶部的并线夹拆装更换,也方便调整并线夹与安装夹之间的角度,有利于工作人员对不同角度的导线进行安装,通过其中一个并线夹为黄铜材质,另一个并线夹为铝合金材质,可以实现该线夹具备夹紧安装两种材质导线的功能,提高该线夹使用的便利性。

3、基于上述专利的检索,以及结合现有技术中的设备发现,上述设备在应用时,虽然能够提供线夹的便利性,但是夹持效果较差,容易导致分接线偏移,并且拆卸时需要扭动多组螺栓才能解除对分接线的固定,不方便分接线后续的拆卸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变压器分接线夹持结构,具备夹持效果好和便于拆卸的优点,解决了现有变压器分接线夹持结构夹持效果差和不方便拆卸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变压器分接线夹持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盒,所述限位盒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分接线本体,所述分接线本体的表面设置有安装机构,所述底座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两个固定块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固定块的一侧与限位盒固定连接,两个固定块相反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手轮,两个第一手轮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杆,两个第一螺纹杆相对的一侧均贯穿固定块并套设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卡扣,所述卡扣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卡扣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扣,所述第一限位扣的表面与分接线本体接触。

3、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第一螺纹杆的表面与固定块通过第一轴承活动连接,所述限位盒的表面与第一螺纹杆通过轴承座活动连接。

4、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移动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连接板的表面开设有与滑块配合使用的第一滑槽。

5、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限位盒和底座的表面均开设有与分接线本体配合使用的第一通孔,所述底座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定位块。

6、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安装机构包括转轮,所述转轮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旋转块,所述旋转块两侧的顶部均开设有螺纹孔,所述旋转块两侧的底部均开设有凹槽,所述限位盒内腔底部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表面的两侧均套设有第一限位块,两个第一限位块之间固定连接有挤压块,所述滑杆的表面套设有拉簧,两个挤压块相对的一侧均活动连接有卡块,两个卡块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插杆,所述插杆远离卡块的一侧贯穿至旋转块的内腔并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扣,所述第二限位扣远离插杆的一侧与分接线本体接触,所述限位盒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手轮,两个第二手轮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远离第二手轮的一端贯穿限位盒并延伸至螺纹孔的内腔,所述第二螺纹杆的表面套设有第二限位块,所述插杆的表面套设有弹簧。

7、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第二螺纹杆的表面与限位盒通过第二轴承活动连接,所述限位盒的表面开设有与固定杆配合使用的第二滑槽。

8、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旋转块的表面开设有与插杆配合使用的第二通孔,所述弹簧的两侧分别与凹槽和卡块固定连接。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0、1、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第一手轮带动第一螺纹杆转动,第一螺纹杆带动移动块移动,移动块带动卡扣移动,卡扣带动第一限位扣移动对分接线本体进行夹持,然后转动转轮带动固定杆旋转,固定杆带动旋转块旋转,旋转块带动卡块移动并挤压挤压块,通过挤压块挤压卡块移动,卡块带动插杆移动,插杆带动第二限位扣贴合分接线本体,同时转动第二手轮,带动第二螺纹杆转动,第二螺纹杆移动并延伸至螺纹孔的内腔,对旋转块进行限位,完成对分接线本体的固定,需要拆卸时,通过转动第一手轮,能够带动第一螺纹杆转动,第一螺纹杆带动移动块移动,移动块带动卡扣移动,卡扣带动第一限位扣移动,解除对分接线本体的夹持,然后转动第二手轮,能够带动第二螺纹杆转动,第二螺纹杆移动并从螺纹孔中移出,通过转动转轮,能够带动固定杆旋转,固定杆带动旋转块旋转,旋转块带动卡块旋转并脱离挤压块的挤压,卡块解除挤压后通过弹簧带动挤压块弹出,挤压块带动插杆移动,插杆带动第二限位扣移动,能够解除对分接线本体的固定,对其进行拆卸,方便后续的维护和更换的好处。



技术特征:

1.变压器分接线夹持结构,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盒(2),所述限位盒(2)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分接线本体(3),所述分接线本体(3)的表面设置有安装机构(4),所述底座(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5),两个固定块(5)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6),所述连接板(6)远离固定块(5)的一侧与限位盒(2)固定连接,两个固定块(5)相反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手轮(7),两个第一手轮(7)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杆(8),两个第一螺纹杆(8)相对的一侧均贯穿固定块(5)并套设有移动块(9),所述移动块(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卡扣(10),所述卡扣(10)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1),所述连接杆(11)远离卡扣(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扣(12),所述第一限位扣(12)的表面与分接线本体(3)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分接线夹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纹杆(8)的表面与固定块(5)通过第一轴承活动连接,所述限位盒(2)的表面与第一螺纹杆(8)通过轴承座活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分接线夹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块(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连接板(6)的表面开设有与滑块配合使用的第一滑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分接线夹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盒(2)和底座(1)的表面均开设有与分接线本体(3)配合使用的第一通孔,所述底座(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定位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分接线夹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机构(4)包括转轮(401),所述转轮(40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402),所述固定杆(40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旋转块(403),所述旋转块(403)两侧的顶部均开设有螺纹孔(404),所述旋转块(403)两侧的底部均开设有凹槽(405),所述限位盒(2)内腔底部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滑杆(406),所述滑杆(406)表面的两侧均套设有第一限位块(407),两个第一限位块(407)之间固定连接有挤压块(408),所述滑杆(406)的表面套设有拉簧(409),两个挤压块(408)相对的一侧均活动连接有卡块(410),两个卡块(410)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插杆(411),所述插杆(411)远离卡块(410)的一侧贯穿至旋转块(403)的内腔并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扣(412),所述第二限位扣(412)远离插杆(411)的一侧与分接线本体(3)接触,所述限位盒(2)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手轮(413),两个第二手轮(413)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螺纹杆(414),所述第二螺纹杆(414)远离第二手轮(413)的一端贯穿限位盒(2)并延伸至螺纹孔(404)的内腔,所述第二螺纹杆(414)的表面套设有第二限位块(415),所述插杆(411)的表面套设有弹簧(416)。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压器分接线夹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纹杆(414)的表面与限位盒(2)通过第二轴承活动连接,所述限位盒(2)的表面开设有与固定杆(402)配合使用的第二滑槽。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压器分接线夹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块(403)的表面开设有与插杆(411)配合使用的第二通孔,所述弹簧(416)的两侧分别与凹槽(405)和卡块(410)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变压器分接线夹持结构,包括底座,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盒,限位盒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分接线本体,分接线本体的表面设置有安装机构,底座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两个固定块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远离固定块的一侧与限位盒固定连接,两个固定块相反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手轮,第一手轮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杆,两个第一螺纹杆相对的一侧均贯穿固定块并套设有移动块。本技术通过底座、限位盒、分接线本体、安装机构、固定块、连接板、第一手轮、第一螺纹杆、移动块、卡扣、连接杆和第一限位扣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变压器分接线夹持结构夹持效果差和不方便拆卸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潘龙才,谭胜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天华
技术研发日:20230714
技术公布日:2024/1/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