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防护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32616发布日期:2024-07-12 11:35阅读: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防护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防护结构,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防护机构,动力电池防护组件。


背景技术:

1、为了提高动力电池的整体安全性,通常会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材料方面,例如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另一方面,通过结构化的改进,对电芯模组进行加强;对于新能源车辆而言,通常在高速撞击的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电池热失控,导致电池发热并引发火灾和爆炸;无论是三元锂电池或是磷酸铁锂电池,在高速撞击下都难以避免火灾,仅仅是火势蔓延速率不同。由于电芯设计需要考虑能量密度,所以对于电池材料体系上的升级,技术难度极为复杂,所以通常来说,更多的厂家追求电芯加强结构的升级,这种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型材强度,但结构往往大同小异,不能适应高速撞击。因此,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防护机构,适应高速撞击,降低火灾风险,结构简单可靠。

2、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防护机构,包括外壳;所述的外壳内具有电芯模组;所述电芯模组的上侧设置有上护板;所述的上护板上设置有防爆阀,所述的电芯模组四周设置有防护支架;所述的防护支架内部具有冷却液通道和加强板;所述的冷却液通道外接有散热组件。

3、优选的,所述的防护支架包括内护板和外护板;所述的内护板贴合于所述电芯模组的侧表面;所述的外护板与内护板之间形成缓冲腔。

4、优选的,所述的加强板设置在缓冲腔内;所述的加强板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加强板的剖面呈拱形。

5、优选的,所述的加强板的拱形端连接于所述外护板的内侧;所述的加强板的下端连接于内护板的外侧。

6、优选的,所述的内护板和加强板之间形成所述的冷却液通道;位于电芯模组每侧的所述冷却液通道相互连通。

7、优选的,任一所述的冷却液通道与散热组件相接;所述的散热组件包括泵体、散热冷排和风机。

8、优选的,所述的外护板与加强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的空腔内填充有灭火剂。

9、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采用防护支架对电芯模组的四周进行防护,当受到高速撞击时,外护板有可能会发生形变,但由于外挡板内侧具有加强板和灭火剂,由于加强板采用拱形设计,具备较强的抗形变能力,可以减缓甚至避免内护板所产生的变形,从而避免内护板对电芯所产生的影响;其次,若是撞击当中遭遇到穿刺问题,导致外护板、加强板和内护板发生破裂时,空腔内的灭火剂能够进入到电芯内部,起到阻燃作用。同时,由于冷却液流通于加强板和内护板之间,液体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吸能作用,为加强板提供一定的缓冲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防护机构,包括外壳;所述的外壳内具有电芯模组;所述电芯模组的上侧设置有上护板;所述的上护板上设置有防爆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芯模组四周设置有防护支架;所述的防护支架内部具有冷却液通道和加强板;所述的冷却液通道外接有散热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支架包括内护板和外护板;所述的内护板贴合于所述电芯模组的侧表面;所述的外护板与内护板之间形成缓冲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板设置在缓冲腔内;所述的加强板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加强板的剖面呈拱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板的拱形端连接于所述外护板的内侧;所述的加强板的下端连接于内护板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护板和加强板之间形成所述的冷却液通道;位于电芯模组每侧的所述冷却液通道相互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的冷却液通道与散热组件相接;所述的散热组件包括泵体、散热冷排和风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护板与加强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的空腔内填充有灭火剂。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防护机构,包括外壳;所述的外壳内具有电芯模组;所述电芯模组的上侧设置有上护板;所述的上护板上设置有防爆阀,所述的电芯模组四周设置有防护支架;所述的防护支架内部具有冷却液通道和加强板;所述的冷却液通道外接有散热组件。采用防护支架对电芯模组的四周进行防护,当受到高速撞击时,外护板有可能会发生形变,但由于外挡板内侧具有加强板和灭火剂,由于加强板采用拱形设计,具备较强的抗形变能力,可以减缓甚至避免内护板所产生的变形,从而避免内护板对电芯所产生的影响;若是撞击当中遭遇到穿刺问题,导致外护板、加强板和内护板发生破裂时,空腔内的灭火剂能够进入到电芯内部,起到阻燃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翁夏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德日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19
技术公布日:2024/7/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