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工程的变配电增容用接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55805发布日期:2024-03-28 18:39阅读:13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电工程的变配电增容用接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配电工程领域,具体为一种配电工程的变配电增容用接线装置。


背景技术:

1、配电工程接线以电源进线和引出线为基本环节,以母线为中间环节构成的电能输配电路,一种是纠缠绕线法,就是剥去线缆的外皮,露出线芯,然后将线芯彼此纠缠在一块,另外一种是压线连接法,就是用导电金属件挤压固定多个线缆的线芯使它们连接在一块,通常需要通过接线装置将导线进行连接,纠缠绕线法通常通过钳子将两根导线缠绕扭转连接,但是在扭转过程中,由于人体构造,工作人员每扭转一定程度后,需要松开钳子调整然后再次进行扭转,需要反复多次才能将两个导线缠绕在一起,操作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通过钳子将两根导线缠绕扭转连接,但是在扭转过程中,由于人体构造,工作人员每扭转一定程度后,需要松开钳子调整然后再次进行扭转,需要反复多次才能将两个导线缠绕在一起,操作较为不便。

2、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配电工程的变配电增容用接线装置,包括下底座和铰接设于下底座上端一侧的上端盖,所述下底座上端面与上端盖下端面开设有与第一导线相对应的第一凹槽,所述下底座上端面与上端盖下端面分别开设有两个与第二导线相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下底座内底面开设有第一滑槽且第一滑槽内部滑动设有第二半环,所述第二半环上表面分别通过支撑杆固定设有两个对接块,两个所述对接块两端中部开设有与第二导线相配合的插接孔,所述插接孔与第二凹槽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上端盖内顶面开设有第二滑槽且第二滑槽内滑动设于第一半环,所述第一半环与第二半环尺寸相同且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第一半环上表面贯穿出上端盖外,所述上端盖外侧设有与第一半环相配合的定位件,所述下底座外表面设有与定位件相配合的约束件。

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对接块与第二导线的相互配合,使得第二导线一端插入对接块一端的插接孔,通过关闭上端盖,实现对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夹紧固定,然后通过转动第一半环带动第二半环同步偏转,进而带动对接块公转,使得第二导线缠绕在第一导线的外表面,通过不断缠绕,使得第二导线一端与插接孔脱离,进而实现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缠绕连接的效果,操作过程较为方便,不需要工作人员反复拨动第二导线使得第二导线缠绕在第一导线上。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打开或者关闭上端盖过程中,第一半环容易滑动。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定位件为设于上端盖外表面的限位螺纹杆,所述限位螺纹杆一端螺纹贯穿进第二滑槽内并与第一半环外表面抵接。

6、上述改进产生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转动限位螺纹杆使得下底座一端抵接在第一半环外表面,使得对第一半环定位的效果,避免在打开或者关闭上端盖过程中,第一半环产生滑动。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难以保证对导向夹持的稳定性。

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约束件为设于下底座外侧上端的l型固定板,所述l型固定板中部开设有与限位螺纹杆相配合的内螺纹孔,所述限位螺纹杆的长度值大于l型固定板内侧到下底座外侧的竖直距离值。

9、上述改进产生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限位螺纹杆与内螺纹孔的相互配合,使得限位螺纹杆一端拧入内螺纹孔内且另一端与上端盖保持螺纹连接,进而实现对上端盖关闭后限位的效果,通过下底座和上端盖的相互配合,保证对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夹紧效果。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限位螺纹杆中部固定套设有橡胶套。

11、上述改进产生的有益效果为:便于工作人员进行转动限位螺纹杆的操作,提高使用的舒适度。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工作人员进行转动第一半环或者第二半环,手部容易产生打滑。

1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半环与第一半环外表面均开设有防滑槽。

14、上述改进产生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防滑槽,便于工作人员进行转动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的操作,有效避免工作人员手部与第一半环或者第二半环外表面产生打滑。



技术特征:

1.一种配电工程的变配电增容用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底座(1)和铰接设于下底座(1)上端一侧的上端盖(2),所述下底座(1)上端面与上端盖(2)下端面开设有与第一导线(3)相对应的第一凹槽,所述下底座(1)上端面与上端盖(2)下端面分别开设有两个与第二导线(4)相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下底座(1)内底面开设有第一滑槽且第一滑槽内部滑动设有第二半环(9),所述第二半环(9)上表面分别通过支撑杆(8)固定设有两个对接块(7),两个所述对接块(7)两端中部开设有与第二导线(4)相配合的插接孔,所述插接孔与第二凹槽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上端盖(2)内顶面开设有第二滑槽且第二滑槽内滑动设于第一半环(5),所述第一半环(5)与第二半环(9)尺寸相同且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第一半环(5)上表面贯穿出上端盖(2)外,所述上端盖(2)外侧设有与第一半环(5)相配合的定位件,所述下底座(1)外表面设有与定位件相配合的约束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电工程的变配电增容用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为设于上端盖(2)外表面的限位螺纹杆(10),所述限位螺纹杆(10)一端螺纹贯穿进第二滑槽内并与第一半环(5)外表面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配电工程的变配电增容用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件为设于下底座(1)外侧上端的l型固定板(6),所述l型固定板(6)中部开设有与限位螺纹杆(10)相配合的内螺纹孔,所述限位螺纹杆(10)的长度值大于l型固定板(6)内侧到下底座(1)外侧的竖直距离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配电工程的变配电增容用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螺纹杆(10)中部固定套设有橡胶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电工程的变配电增容用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环(9)与第一半环(5)外表面均开设有防滑槽。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配电工程领域,具体为一种配电工程的变配电增容用接线装置。包括下底座和铰接设于下底座上端一侧的上端盖,上端盖外侧设有与第一半环相配合的定位件,下底座外表面设有与定位件相配合的约束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对接块与第二导线的相互配合,使得第二导线一端插入对接块一端的插接孔,通过关闭上端盖,实现对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夹紧固定,然后通过转动第一半环带动第二半环同步偏转,进而带动对接块公转,使得第二导线缠绕在第一导线的外表面,通过不断缠绕,使得第二导线一端与插接孔脱离,进而实现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缠绕连接的效果,操作过程较为方便,不需要工作人员反复拨动第二导线使得4缠绕在第一导线上。

技术研发人员:邢智,杨振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海南宏发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10
技术公布日:2024/3/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