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电缆的,尤其是涉及一种充电桩电缆。
背景技术:
1、充电桩电缆是用于连接充电桩和电动车之间的电缆。充电桩电缆通常由两端插头和中间的电缆组成,用于将电能从充电桩传输到电动车的电池组中进行充电。充电桩电缆一般具有防水、耐高温、耐磨损等特性,以确保安全可靠地进行充电操作。不同类型的电动车可能需要不同规格的充电桩电缆,因此在选择充电桩电缆时需要考虑匹配电动车型号和充电功率要求。充电桩电缆在推动电动车普及和方便用户充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在充电过程中,当电流超出充电桩电缆所能承受的范围时,电缆会发生过载现象,导致温度升高。如果超过了电缆的耐受极限,可能会引起电缆的热损坏甚至短路,进而对充电过程和使用者的安全造成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桩电缆。
2、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充电桩电缆,包括线缆本体和充电头,所述线缆本体内部设置正极导体和负极导体,环绕所述正极导体、环绕所述负极导体设置有绝缘层,环绕绝缘层设置有冷却层,冷却层与绝缘层之间形成有供冷却液通过的流道,所述充电头处设置有正极腔、负极腔和隔离腔,所述正极导体和冷却层之间的流道与正极腔连通,所述负极导体和冷却层之间的流道与负极腔连通,所述隔离腔与正极腔、所述隔离腔与负极腔连通,且所述隔离腔与正极腔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隔离腔与负极腔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与隔离腔的导通方向相反,所述充电头内设置有用于使得隔离腔内空间间歇性变化的驱动件。
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充电时,将流道与外界冷却液存储装置连通,通过驱动件驱动隔离腔内的空间发生变化,此时冷却液将进入流道内,冷却液在流道内流动时,能够降低正极导体和负极导体的温度,从而控制线缆本体的温度,避免线缆本体温度过高时出现安全隐患,在充电时不易因线缆本体温度过高而影响充电过程,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安全威胁。
4、优选的,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自隔离腔侧到正极腔侧,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导通方向自负极腔侧到隔离腔侧。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件驱动隔离腔内的容积变小时,第一单向阀导通且第二单向阀关闭,此时隔离腔内的冷却液进入正极腔内,当隔离腔内的容积变大时,第一单向阀关闭且第二单向阀导通,此时负极腔内的冷却液进入隔离腔内,随着隔离腔的容积间歇性变化,将使得冷却液在负极腔、隔离腔和正极腔之间流通,从而使得冷却液不断循环并带走正极导体和负极导体上的热量。
6、优选的,所述流道内通有绝缘冷却液,所述正极导体通过正极腔,所述负极导体通过负极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正极腔内的正极导体裸露于正极腔内,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负极腔内的负极导体裸露于负极腔内。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充电过程中,除了正极导体和负极导体发热外,汽车电池也会发热,从而在充电时具有一定安全隐患,通过在充电头内将部分正极导体裸露在正极腔内、将部分负极导体裸露在负极腔内,能够快速降低位于充电头内的正极导体和负极导体的温度,而正极导体和负极导体在充电时会与汽车电池线路接触,因此能够在位于充电头内的正极导体和负极导体处于较低温度时吸收汽车电池的部分热量,从而降低汽车电池的热量,提高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在充电过程中,正极导体发热量大于负极导体,因此正极导体温度相较于负极导体更高,而冷却液从负极导体侧进入负极腔内后再进入正极腔,因此在将冷却液从冷却液存储设备中输送至充电头内部时,冷却液温度变化更少,从而使得进入正极腔和负极腔内的冷却液温度更低,进一步提高对充电头内的正极导体和负极导体的降温效果,从而能够更高效的吸收汽车电池所发出的热量。
8、优选的,位于所述正极腔内的正极导体上、位于所述负极腔体内的负极导体上设置有导热翅片。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热翅片从而加速正极导体和负极导体的冷却效率,从而使得正极导体与汽车电池接触处、负极导体与汽车电池接触处的温度更低,更易降低汽车电池温度,从而在充电过程中使得汽车电池温度较低,提高充电效率。
10、优选的,所述绝缘层上沿绝缘层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支撑凸起,所述支撑凸起用于与冷却层内壁抵紧,相邻支撑凸起之间形成有流道。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凸起,能够在绝缘层和冷却层之间形成流道,当线缆本体在弯曲时,也不易导致流道被堵住,使得流道在使用中始终保持通畅,提高对线缆本体及充电头的冷却效果。
12、优选的,所述充电头与待充电车辆连接时,所述第一单向阀的水平高度大于第二单向阀的水平高度。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使用中,冷却液只能从负极腔进入隔离腔,再从隔离腔进入正极腔,通过将第一单向阀的水平高度设置较高,能够有效排出负极腔、隔离腔和正极腔内的空气,提高冷却效率。
14、优选的,所述隔离腔包括中空弹性壳体,所述中空弹性壳体内设置有弹性件,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中空弹性壳体间歇性收缩。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弹性件能够使得隔离腔被压缩后及时恢复原状,从而使得隔离腔内的空间间歇性减小和增大,便于冷却液在流道内流动。
16、优选的,所述正极导体和冷却层之间的流道的横截面积大于负极导体和冷却层之间的流道。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正极导体发热较多,因此增加正极导体和冷却层之间的流道的横截面积,能够降低冷却液在正极导体周围流动的速度,从而使得冷却液吸收更多正极导体周围的热量,同时也使得正极导体周围冷却液更多,因此,使得冷却液升温所需的热量更多,提高吸热效率,对正极导体降温效果更好。
18、优选的,所述正极导体和负极导体均布于线缆本体内。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流道位于正极导体和负极导体周围,因此,将正极导体和负极导体均布在线缆本体内,能够使得流道均布在线缆本体内,从而对线缆本体的降温效果更佳,使得线缆本体各处温度都能保持在合适温度范围内。
20、优选的,所述线缆本体内设置有加强拉线,所述加强拉线沿着线缆本体的长度分布,所述加强拉线与充电头固定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中,线缆本体可能会出现被拉动的情况,在线缆本体被拉动时,可能导致流道破裂,为了避免线缆本体拉伸后流道破裂的情况,在线缆本体内设置加强拉线,通过加强拉线使得线缆本体在受到较大拉力后不会出现较大形变,从而使得流道不易破裂。
22、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冷却液在流道内流动时,能够降低正极导体和负极导体的温度,从而控制线缆本体的温度,避免线缆本体温度较高时出现安全隐患,在充电时不易因线缆本体温度过高而影响充电过程,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安全威胁;
24、支撑凸起能够在绝缘层和冷却层之间形成流道,当线缆本体在弯曲时,也不易导致流道被堵住,使得流道在使用中始终保持通畅,提高对线缆本体及充电头的冷却效果。
1.一种充电桩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线缆本体(1)和充电头(2),所述线缆本体(1)内部设置正极导体(3)和负极导体(4),环绕所述正极导体(3)、环绕所述负极导体(4)设置有绝缘层(18),环绕绝缘层(18)设置有冷却层(5),冷却层(5)与绝缘层(18)之间形成有供冷却液通过的流道(9),所述充电头(2)处设置有正极腔(6)、负极腔(7)和隔离腔(8),所述正极导体(3)和冷却层(5)之间的流道(9)与正极腔(6)连通,所述负极导体(4)和冷却层(5)之间的流道(9)与负极腔(7)连通,所述隔离腔(8)与正极腔(6)、所述隔离腔(8)与负极腔(7)连通,且所述隔离腔(8)与正极腔(6)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0),所述隔离腔(8)与负极腔(7)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1),所述第一单向阀(10)和第二单向阀(11)与隔离腔(8)的导通方向相反,所述充电头(2)内设置有用于使得隔离腔(8)内空间间歇性变化的驱动件(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阀(10)的导通方向自隔离腔(8)侧到正极腔(6)侧,所述第二单向阀(11)的导通方向自负极腔(7)侧到隔离腔(8)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9)内通有绝缘冷却液,所述正极导体(3)通过正极腔(6),所述负极导体(4)通过负极腔(7),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正极腔(6)内的正极导体(3)裸露于正极腔(6)内,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负极腔(7)内的负极导体(4)裸露于负极腔(7)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桩电缆,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正极腔(6)内的正极导体(3)上、位于所述负极腔(7)体内的负极导体(4)上设置有导热翅片(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18)上沿绝缘层(18)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支撑凸起(14),所述支撑凸起(14)用于与冷却层(5)内壁抵紧,相邻支撑凸起(14)之间形成有流道(9)。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头(2)与待充电车辆连接时,所述第一单向阀(10)的水平高度大于第二单向阀(11)的水平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腔(8)包括中空弹性壳体(15),所述中空弹性壳体(15)内设置有弹性件(16),所述驱动件(12)用于驱动中空弹性壳体(15)间歇性收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导体(3)和冷却层(5)之间的流道(9)的横截面积大于负极导体(4)和冷却层(5)之间的流道(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导体(3)和负极导体(4)均布于线缆本体(1)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本体(1)内设置有加强拉线(17),所述加强拉线(17)沿着线缆本体(1)的长度分布,所述加强拉线(17)与充电头(2)固定连接。